《爹》:一曲父辈的史诗,一卷家国的长歌 | 爱阅读
《爹》:一曲父辈的史诗,一卷家国的长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七年磨一剑,湘西父辈的“清明上河图”
《爹》是土家族作家彭学明历时七年打磨的长篇小说,2023年12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这部60万字的巨著,以湘西父辈为原型,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绵延至20世纪90年代,将嘉善阻击战、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它既是《娘》的姊妹篇,更是一部独立成篇的“平民英雄史诗”,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度“中国好书”,被誉为“献给湘西父辈的生命长歌”。
二、核心价值:从“个人之爹”到“时代之父”,重构父辈的精神坐标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用“爹”这个微小切口,撬动了对“父辈”群体的集体致敬。彭学明笔下的“爹”不是单一形象,而是湘西父辈的群像——他们既是战场上扛枪杀敌的勇士,也是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农夫;既是承诺战友“替你尽孝”的义士,也是为儿女婚事愁白了头的凡人。书中有一句话直击人心:“有了‘爹’,才有家;有了‘爹’,才有国。”这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父辈们用脊梁扛起的不仅是小家的柴米油盐,更是大国的风雨兼程。
在当下“躺平”“内卷”的讨论中,这本书像一记重锤:当我们抱怨生活压力时,是否想过父辈们如何在战火中用血肉筑起和平?当年轻人纠结“原生家庭”时,是否看到他们用隐忍和担当诠释了“父爱如山”?《爹》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用父辈的“韧”精神,为当代人注入一股“硬核”力量。
三、内容亮点:历史事件与人间烟火的“交响乐”
彭学明的叙事堪称“高明”——他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乐师,将宏大历史与细腻生活编织成一首交响曲:
历史事件的“湘西视角”:书中没有脸谱化的战争描写,而是通过“爹”们的视角还原历史细节。比如,湘西剿匪时,父辈们用“赶尸”的传说震慑土匪;抗美援朝中,他们用湘西民歌鼓舞士气。这些细节让历史从教科书里“活”了过来。
人物塑造的“反差萌”:书中的“爹”们既有“土匪”的野性,又有军人的纪律;既会为战友牺牲痛哭流涕,也会为追姑娘翻墙爬树。这种“硬汉”与“暖男”的矛盾,让角色立体得像身边的长辈。
地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彭学明对湘西的描写堪称“舌尖上的文学”——从酸辣可口的湘西菜,到神秘莫测的赶尸传说;从吊脚楼的建筑智慧,到苗家银饰的工艺美学。读这本书,仿佛在文字里进行了一场湘西深度游。
四、写作特点:虚构与非虚构的“无缝焊接”
彭学明在文体上玩了一把“高难度动作”:
章回体与现代小说的混搭:他借鉴传统章回体的结构,每章以对联或俗语开头,但叙事手法完全现代。比如,用“多声部叙事”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视角讲述同一件事,像拼图一样还原“爹”的完整形象。
虚实相间的“记忆魔法”:由于“爹”在作者记忆中几乎空白,书中大量情节来自亲友口述。这种“集体记忆”的拼贴,让故事既有纪实的厚重感,又有小说的戏剧张力。
民间叙事的“语言魅力”:彭学明的文字像湘西的山泉水——清澈、灵动、有劲儿。他写“爹”们喝酒:“酒碗碰得比山歌还响,喝得比瀑布还急”;写战争残酷:“子弹像蝗虫一样飞过来,把阳光都咬碎了”。这些比喻让人过目难忘。
五、阅读体验:一场“笑着流泪”的精神洗礼
读《爹》的过程,像坐过山车——时而被父辈们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时而被他们的牺牲感动得泪流满面。比如,书中写“爹”们追姑娘的桥段,活脱脱一群“直男憨憨”;但当写到他们为保护战友遗孤,宁可自己饿肚子时,又让人瞬间破防。
最让我震撼的是“爹”们的“韧”精神——他们像湘西的竹子,风越狂,腰越直。这种精神在当下尤其珍贵:当年轻人抱怨“内卷”时,父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继续奔跑。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文学圈到社会的“现象级”作品
《爹》的口碑堪称“炸裂”:
文学界“盖章认证”:中国作协副主席施战军评价:“这是近年罕见的深情与深思一体、震撼力与感染力交融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家陈彦更直言:“它重新构建了伦理关系上的父辈文化体系。”
读者“自来水”安利:在豆瓣、微信读书等平台,读者自发写下长评,有人感慨:“读完想给父亲打个电话”;有人说:“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
社会热点“精准呼应”:在“银发经济”“代际沟通”等话题热议的当下,《爹》用父辈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遗憾,也不要让“代际隔阂”模糊了亲情的温度。
七、金句分享:一字一句,皆是深情
“爹的字笔画虽少,却承载着千钧重量。”
“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大爱。”
“有了‘爹’,才有家;有了‘爹’,才有国。”
八、结语:一本值得“传家”的书
合上《爹》的最后一页,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父辈们的艰辛与伟大;又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如果你也想理解“父爱如山”的重量,想感受“家国情怀”的温度,想在文字里完成一场与父辈的“和解”——那么,《爹》绝对值得你放进书架,甚至传给下一代。
毕竟,有些书,读的是故事;而《爹》,读的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