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大漠荒颜》:当驼铃穿透千年黄沙,我终于读懂了敦煌的“荒颜”里藏着什么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大漠荒颜:当驼铃穿透千年黄沙,我终于读懂了敦煌的荒颜里藏着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沙粒”写就的敦煌“活史书”

《大漠荒颜》是青年作家阿蘅2024年推出的历史小说,以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敦煌为背景,聚焦一条横跨欧亚的商队驼铃记”——主角是敦煌画院的画工之女阿月,她从小在莫高窟临摹壁画,却因商队遇袭失去双亲,被迫带着半卷残破的《引路菩萨图》踏上西行之路。书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却用一粒沙里的商道”“一幅画中的江湖,串联起敦煌壁画、丝路贸易、胡汉交融的鲜活细节。自上市以来,该书连续4周登上豆瓣历史小说新书榜前三,被读者称为比《长安的荔枝》更震撼的丝路史诗,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2024年敦煌文化传播的破圈之作

二、书籍内容:壁画上的金,是沙粒里最烫的“人间烟火”

初翻这本书,我以为是敦煌风光宣传册,结果被第一章雨夜壁画惊到了——晚唐乾符二年,敦煌莫高窟外的雨砸在壁画上,12岁的阿月踮着脚用草席盖住《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颜料,却看见画中将军的铠甲缝里卡着半枚波斯银币;画外,商队的驼铃被雨声模糊成————”,像极了她阿娘生前哼的摇篮曲。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壁画里的生存密码。比如阿月在沙州城卖画时,遇到粟特商人康萨保:你这幅《反弹琵琶》画得妙,可你知道琵琶弦为什么要用大宛马的尾毛?不等阿月回答,他掰着手指头数:大宛马跑过沙漠,尾毛沾着骆驼刺的刺,磨出来的弦音,能压得住沙暴里的慌;弦粗三分,能震住商队里的贼;弦细两分,能哄得住驼队的骆驼。这段对话让我突然明白:敦煌壁画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古人在沙粒里写的生存笔记”——颜料里掺着敦煌特有的澄板土,金箔来自西域的矿脉,连画中仙女的璎珞,都是商队从波斯运来的硬通货

最戳我的是荒颜里的暖。阿月在玉门关外迷路时,遇到个被风沙毁了容的老画工:姑娘,你看这沙丘像不像观音低垂的眼?这道沟壑像不像菩萨垂落的衣袂?他掏出半块烤馕塞给阿月,吃吧,这是我攒了三天的干粮——人活在沙漠里,最金贵的不是水,是看着苦,想着甜的劲儿。后来阿月才知道,老画工年轻时是宫廷画师,因战乱流落至此,却用半辈子在沙丘上了座心中莫高窟。这些在绝境里找光的故事,像一把盐撒进黄沙,咸得扎心,却让整片沙漠都泛起了温度。

三、写作特点:用“沙粒的棱角”,磨出了历史的“包浆”

阿蘅的文字风格像极了敦煌的风——干燥、粗粝,却又带着股子柔劲儿。她写莫高窟的黄昏:夕阳把壁画染成蜜色,飞天的飘带像被揉皱的绸缎,可你凑近看,每道褶皱里都藏着细金线——那是画工用镊子夹着金箔,一根一根嵌进去的。没有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摸到了壁画的粗糙,闻到了颜料的土腥,甚至听见了画工们打磨画布时的沙沙声。

更妙的是他对丝路细节的还原。比如写胡商的驼队:领队的康萨保总在骆驼脖子上挂铜铃,不是为了听响,而是骆驼耳朵背,铜铃一响,就知道它在哪儿;骆驼背上铺的不是普通毡子,是用死人头发编的垫子”——据说能吸潮气,防虫蛀;连驼队的行进路线,都要看星象辨风向,数沙枣花的个数算里程。这些活的历史细节,像一根线,串起了阿月的命运,也串起了千年丝路的呼吸。我有次在图书馆读老画工沙丘作画那章,邻桌的敦煌研究院实习生小声说:这哪是小说?分明是一部敦煌生活百科全书

四、阅读体验:从“看风景”到“懂人心”的“沙漠共情课”

我对历史小说的最初印象,是帝王将相的权谋戏,所以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结果刚读到雨夜护画,就被了进去——阿月用草席盖壁画时,指尖碰到壁画上的一道裂纹,那道裂纹像极了他阿娘临终前攥着她手腕的皱纹。我突然想起自己奶奶去世前,也是这样攥着我的手,说:妞妞,要守住心里的光。那一刻,我和千年前的阿月,隔着纸页握了握手。

更触动我的是荒颜里的坚持。阿月后来在西域遇到个波斯画师,对方嘲笑她:你们汉人的画,颜色太素,像块干饼。阿月没反驳,只是默默用敦煌的土红、石青、金箔,在沙地上画了幅《丝路商队》——骆驼的眼睛是两颗绿松石,驼铃是用碎瓷片拼的,连商队脚下的沙粒,都画成了会发光的金。波斯画师看呆了:原来你们的画,不是画在纸上,是画在沙里、画在风里、画在每一个走过的人心里。这些不讨巧、不媚俗坚持,比任何惊艳的情节都更让人眼眶发热——原来,所谓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粘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东西活过来

合上书页时,我望着窗外的雾霾发了会儿呆——以前总觉得敦煌遥远的诗,现在却觉得:我们身边何尝没有大漠荒颜?城市里的老胡同、乡村里的老戏台、父母珍藏的老物件……它们都像敦煌的壁画,在岁月的风沙里褪了色,却藏着最珍贵的人间烟火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敦煌文化的“活名片”,年轻人的“精神绿洲”

《大漠荒颜》的走红,恰逢敦煌热文化自信兴起的时代。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推荐语里写: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用阿月的眼睛,让敦煌从文物库房变成了人间剧场。它不是要复刻历史,而是要告诉我们:敦煌的荒颜里,藏着中国人最坚韧的生命力。

在社交媒体上,这本书引发了大量沉浸式体验式讨论:有旅行博主整理书中西域美食清单,拍视频复刻胡饼的做法;有美术生用阿月的调色法画壁画,晒出带着沙粒质感的作品;甚至有西北的文旅局把书里的驼铃路线做成旅游攻略——“跟着阿月走,沙丘也能走出花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改变了我身边人对历史小说的看法。我弟以前觉得历史书太无聊,现在天天催我更新书评:快说说阿月下章要到哪儿?波斯画师有没有认输?我妈则跟着学用旧布料做垫子,说:书里说死人头发编的垫子能吸潮气,我这旧毛衣拆了也能试试!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荒芜里,种出自己的绿洲”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去年我因创业失败,躲在出租屋里哭,突然想起阿月在玉门关外说的话:沙漠里没有路,可你走一步,就有了路;走十步,就有了方向;走一百步,就成了别人的路标。我擦干眼泪,翻出积灰的画具,试着在旧画布上画沙丘上的绿洲”——没有艳丽的颜色,只有土红、石青、金箔,像极了敦煌壁画里的底色。

现在的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加班到深夜时,翻到阿月画《引路菩萨图》的段落,会觉得眼前的报表没那么难;遇到想不通的坎儿时,翻到老画工说看着苦,想着甜’”的情节,会突然笑出来——原来,所谓坚强,不过是在荒芜里,种出自己的绿洲的勇气。

最后想说:大漠从未荒芜,它藏着我们最原始的生命力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读了好多遍:敦煌的荒颜里,没有绝望两个字——飞天的飘带是风写的诗,壁画的裂纹是时间刻的章,连沙粒都是太阳晒热的希望。

在这个焦虑到连呼吸都要加速的时代,《大漠荒颜》像一坛埋在沙里的酒,初尝辛辣,细品却满是回甘。它教会我们:敦煌从来不是远在天边的奇迹,而是近在咫尺的坚持;文化传承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任务,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东西活过来

如果你也想:

看一部不装、不端、不矫情的丝路史诗;

从敦煌壁画里,读懂古人的生存智慧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回在荒芜里种绿洲的勇气;

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陪你一起,在沙粒里、在壁画里、在自己的心里,找到那道永不熄灭的光”——毕竟,

这世间最壮丽的风景,

从来不是绿洲,

是有人在荒漠里,

弯下腰,

抬起头,

用双手,

把绝望,

画成了,

希望。

“《大漠荒颜》:当驼铃穿透千年黄沙,我终于读懂了敦煌的“荒颜”里藏着什么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一、书籍基本信息:硅谷神话的"管理解剖刀" 《重新定义公司》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产品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2014年合著的企业管理著作,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数字时代的管理圣经"。中信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案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