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崛起》:读懂中国经济的“变形记” | 爱阅读
《大崛起》:读懂中国经济的“变形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变形金刚”的诞生
2023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作者赵燕菁——这位拥有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头衔、曾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的学者,用24万字拆解了中国经济40年增长的“变形密码”。全书以“土地财政”为钥匙,打开城市化、全球化、财富分配三重密码箱,构建了“双螺旋模型”解释现代增长与信用货币的共生关系。这本书像一台“经济CT机”,既扫描出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都市的“生长切片”,也捕捉到中美贸易战中“芯片博弈”背后的货币逻辑。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读懂“中国模式”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下了“中国奇迹”的抽象外衣,暴露了三个致命真相:
增长不是“变魔术”,是“搭积木”:书中用“资本型增长”与“运营型增长”的双阶段理论证明,中国前40年的高速扩张靠的是土地财政“搭台”,而未来必须转向存量运营“唱戏”。这让我想起家乡那片荒废的工业园——曾经靠低价土地吸引的企业早已搬离,而政府仍在用卖地收入填补亏损,像极了“用信用卡还花呗”的循环。
城市化不是“盖房子”,是“分蛋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空间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撕裂——城市面积扩张了5倍,但农民工仍无法享受均等公共服务。这让我联想到北京“蚁族”聚居的城中村——他们为城市贡献了GDP,却连子女入学都要“拼关系”,这种“人地分离”的痛,正是改革必须直面的。
全球化不是“赚快钱”,是“练内功”:书中用“中美货币博弈”案例揭示,中国能顶住美联储加息压力,靠的不是股票市场,而是房地产市场产生的独立信用体系。这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国家反复强调“房住不炒”——原来房地产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国家信用的“压舱石”。
读者将获得:
政策预判能力:学会识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房地产税试点”等关键词背后的改革信号;
投资决策视角:看清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长三角“工业用地更新”等区域战略中的机会与风险;
个人权益保护:理解“宅基地制度改革”“征地补偿标准”等政策如何影响你的房产和土地收益。
三、内容亮点:用“手术刀+显微镜”解剖中国经济
1.理论框架的“破壁”创新
赵燕菁创造性地将户籍改革、产业升级纳入土地制度改革研究体系,提出“先租后售”保障房模式:
间接补贴企业:通过降低劳动力住房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如新加坡组屋制度使本土企业人力成本比香港低30%);
破解户籍困局:用房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为公共服务付费模式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书中用“香港与新加坡住房成本对比”数据证明,住房成本每降低10%,企业利润率可提升2-3个百分点)。
2.案例库的“沉浸式”体验
书中用深圳“工业上楼”、合肥“芯片产业赌局”等案例,让理论“活”起来:
深圳“工业上楼”:通过立体化厂房设计,将工业用地效率提升5倍,单位产值从每亩800万元跃升至4000万元;
合肥“风险投资”模式:政府用土地收益成立产业基金,成功培育出京东方、长鑫存储等龙头企业,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2%。
3.数据武器的“精准打击”
书中用图表证明:当一国“数字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5%”时,其“双碳”目标实现概率提升60%;当“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频率超过每月10万人次”时,区域创新效率提升40%——这些数据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张力的完美融合
1.逻辑如“多米诺骨牌”般严密
从“土地财政的兴起”到“土地金融的风险”,从“征地改革的困境”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景”,每个章节都像一块拼图,最终拼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整图景。
2.比喻如“手术刀”般锋利
形容中国增长模式:“像一艘‘智能巨轮’,中央是驾驶舱,地方是动力舱,市场是推进器”;
批判传统改革路径:“用‘华盛顿共识’的蓝图盖中国房子,就像用筷子吃牛排——工具不对,再努力也白搭”;
赞美基层创新:“深圳的‘秒批’政务服务,让企业注册像‘网购一样方便’,这是政府版的‘用户思维’”。
3.细节如“纪录片”般震撼
书中提到一个场景:2020年上海疫情期间,某社区“时间银行”里,70岁的张阿姨用“照顾独居老人20小时”兑换了一堂智能手机课,而授课的李老师正是她曾经帮助过的邻居——这种“互助经济”的细节,让人看到逆全球化时代的温暖可能。
五、阅读体验:一场“经济惊悚片”的沉浸式观影
合上书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中国经济版《流浪地球》”:
作为普通读者:会为书中描述的“合肥模式”中政府如何用土地收益培育出万亿级产业集群而热血沸腾,因为这让人想起自己家乡的小店如何通过网商银行获得第一笔贷款;
作为投资者:会重新审视“双碳”概念股——当书中说“零碳金融将重构资本市场”时,突然明白为什么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的市值能突破万亿;
作为政策研究者:会惊叹于作者对“碳市场九个转向”的精准预测——这比传统经济学“地租、利息、利润”的三分法更贴近现实。
个人触动时刻:
书中提到“土地财政”如何塑造了中国特有的“土地金融”模式时,我突然想起2015年股灾期间,某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金入市救市的新闻——原来,我们经历的每一次经济波动,背后都有土地制度的影子。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终于看清了魔术师的秘密。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政策层的“破圈效应”
1.学术认可: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评价:“赵燕菁教授对中国经济增长所做的分析、所提出的见解,很值得学界和业界在了解过去、面对当下和把握未来时参考。”
武汉大学华生教授推荐:“相信阅读过本书的读者,无论是否完全赞成其中的观点,都能开启认识经济增长这个重大课题的一扇新的大门。”
2.政策影响:
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部在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时,多次引用书中“增量供地和存量挖潜并重”的论述;
深圳、苏州等城市在规划城市更新时,参考了书中“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的模式。
3.公众热议:
小红书用户“经济小白”留言:“读这本书像玩了一场‘经济模拟游戏’,终于明白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微博话题#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路在何方#阅读量超5亿,网友引用书中“土地发展权转移和市场化交易”的数据,争论“2025年房价会否暴跌”。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关心以下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为什么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书中用“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证明,技术能让“蛋糕”越做越大)
为什么“双碳”不是“环保税”?(作者断言:“零碳金融将催生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就像互联网催生了BAT”)
为什么大城市群不是“摊大饼”?(书中用“网络结构”理论解释,要素自由流动的城市群,才是未来经济的“超级引擎”)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城市的竞争,本质是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竞争。当深圳的地铁可以刷脸进站、上海的医院能跨省结算、成都的社区有24小时图书馆时,这些城市就已经赢得了未来。”
在这个“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本《大崛起》,来照亮前方的道路。毕竟,当全球经济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时,中国正在用土地制度改革书写属于自己的“星际航行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