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大崛起》:读懂中国经济的“变形记”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大崛起》读懂中国经济的变形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变形金刚”的诞生

2023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作者赵燕菁——这位拥有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头衔、曾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的学者,用24万字拆解了中国经济40年增长的变形密码。全书以土地财政为钥匙,打开城市化、全球化、财富分配三重密码箱,构建了双螺旋模型解释现代增长与信用货币的共生关系。这本书像一台经济CT机,既扫描出深圳从小渔村到国际都市的生长切片,也捕捉到中美贸易战中芯片博弈背后的货币逻辑。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读懂“中国模式”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是它撕下了中国奇迹的抽象外衣,暴露了三个致命真相:

增长不是变魔术,是搭积木:书中用资本型增长运营型增长的双阶段理论证明,中国前40年的高速扩张靠的是土地财政搭台,而未来必须转向存量运营唱戏。这让我想起家乡那片荒废的工业园——曾经靠低价土地吸引的企业早已搬离,而政府仍在用卖地收入填补亏损,像极了用信用卡还花呗的循环。

城市化不是盖房子,是分蛋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撕裂——城市面积扩张了5倍,但农民工仍无法享受均等公共服务。这让我联想到北京蚁族居的城中村——他们为城市贡献了GDP,却连子女入学都要拼关系,这种人地分离的痛,正是改革必须直面的。

全球化不是赚快钱,是练内功:书中用中美货币博弈案例揭示,中国能顶住美联储加息压力,靠的不是股票市场,而是房地产市场产生的独立信用体系。这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国家反复强调房住不炒”——原来房地产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国家信用的压舱石

读者将获得:

政策预判能力:学会识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房地产税试点等关键词背后的改革信号;

投资决策视角:看清粤港澳大湾区三旧改造、长三角工业用地更新等区域战略中的机会与风险;

个人权益保护:理解宅基地制度改革”“征地补偿标准等政策如何影响你的房产和土地收益。

三、内容亮点:用“手术刀+显微镜”解剖中国经济

1.理论框架的破壁创新

赵燕菁创造性地将户籍改革、产业升级纳入土地制度改革研究体系,提出先租后售保障房模式:

间接补贴企业:通过降低劳动力住房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如新加坡组屋制度使本土企业人力成本比香港低30%);

破解户籍困局:用房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为公共服务付费模式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书中用香港与新加坡住房成本对比数据证明,住房成本每降低10%,企业利润率可提升2-3个百分点)。

2.案例库的沉浸式体验

书中用深圳工业上楼、合肥芯片产业赌局等案例,让理论起来:

深圳工业上楼:通过立体化厂房设计,将工业用地效率提升5倍,单位产值从每亩800万元跃升至4000万元;

合肥风险投资模式:政府用土地收益成立产业基金,成功培育出京东方、长鑫存储等龙头企业,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2%。

3.数据武器的精准打击

书中用图表证明:当一国数字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5%时,其双碳目标实现概率提升60%;当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频率超过每月10万人次时,区域创新效率提升40%——这些数据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张力的完美融合

1.逻辑如多米诺骨牌般严密

土地财政的兴起土地金融的风险,从征地改革的困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景,每个章节都像一块拼图,最终拼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整图景。

2.比喻如手术刀般锋利

形容中国增长模式:像一艘智能巨轮,中央是驾驶舱,地方是动力舱,市场是推进器

批判传统改革路径:华盛顿共识的蓝图盖中国房子,就像用筷子吃牛排——工具不对,再努力也白搭

赞美基层创新:深圳的秒批政务服务,让企业注册像网购一样方便,这是政府版的用户思维’”

3.细节如纪录片般震撼

书中提到一个场景:2020年上海疫情期间,某社区时间银行里,70岁的张阿姨用照顾独居老人20小时兑换了一堂智能手机课,而授课的李老师正是她曾经帮助过的邻居——这种互助经济的细节,让人看到逆全球化时代的温暖可能。

五、阅读体验:一场“经济惊悚片”的沉浸式观影

合上书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中国经济版《流浪地球》

作为普通读者:会为书中描述的合肥模式中政府如何用土地收益培育出万亿级产业集群而热血沸腾,因为这让人想起自己家乡的小店如何通过网商银行获得第一笔贷款;

作为投资者:会重新审视双碳概念股——当书中说零碳金融将重构资本市场时,突然明白为什么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的市值能突破万亿;

作为政策研究者:会惊叹于作者对碳市场九个转向的精准预测——这比传统经济学地租、利息、利润的三分法更贴近现实。

个人触动时刻:

书中提到土地财政如何塑造了中国特有的土地金融模式时,我突然想起2015年股灾期间,某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让金入市救市的新闻——原来,我们经历的每一次经济波动,背后都有土地制度的影子。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终于看清了魔术师的秘密。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政策层的“破圈效应”

1.学术认可: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评价:赵燕菁教授对中国经济增长所做的分析、所提出的见解,很值得学界和业界在了解过去、面对当下和把握未来时参考。

武汉大学华生教授推荐:相信阅读过本书的读者,无论是否完全赞成其中的观点,都能开启认识经济增长这个重大课题的一扇新的大门。

2.政策影响:

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部在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时,多次引用书中增量供地和存量挖潜并重的论述;

深圳、苏州等城市在规划城市更新时,参考了书中两个竞争加一个腾挪的模式。

3.公众热议:

小红书用户经济小白留言:读这本书像玩了一场经济模拟游戏,终于明白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微博话题#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路在何方#阅读量超5亿,网友引用书中土地发展权转移和市场化交易的数据,争论2025年房价会否暴跌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关心以下问题,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为什么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书中用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证明,技术能让蛋糕越做越大)

为什么双碳不是环保税?(作者断言:零碳金融将催生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就像互联网催生了BAT

为什么大城市群不是摊大饼?(书中用网络结构理论解释,要素自由流动的城市群,才是未来经济的超级引擎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城市的竞争,本质是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竞争。当深圳的地铁可以刷脸进站、上海的医院能跨省结算、成都的社区有24小时图书馆时,这些城市就已经赢得了未来。

在这个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本《大崛起》,来照亮前方的道路。毕竟,当全球经济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挣扎时,中国正在用土地制度改革书写属于自己的星际航行日志

“《大崛起》:读懂中国经济的“变形记”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心灵史诗”,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3年出版的现象级小说,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图书”,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由国度》是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197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2001年他凭借包括本书在内的创作获诺贝尔文学奖,中文版由南海出版公司于2013年引进,刘博仓翻译。作为后殖民文学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