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儿童英国史》:在蜡笔与积木里,种下“历史”的第一颗种子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儿童英国史》:在蜡笔与积木里,种下历史的第一颗种子

一、基本信息:给孩子的“历史万花筒”

《儿童英国史》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艾玛·唐纳森(Emma Donaldson)与插画家阿克塞尔·舍夫勒(Axel Scheffler)2020年联合创作的历史启蒙绘本,由中信出版社引进中文版(翻译:小象汉字)。这部面向6-12岁儿童的作品,用20个独立小故事串联起英国从史前到20世纪的历史脉络,涵盖巨石阵、罗马入侵、骑士文化、工业革命等关键节点。书中保留了唐纳森标志性的孩子视角叙事与舍夫勒的治愈系插画:比如讲巨石阵建造时,主角是一群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她们用树枝当工具,边搭石头边争论这是给太阳公公的生日蛋糕,还是外星人的停车场;画中中世纪的骑士铠甲被涂成奶油色,城堡的尖顶像融化的冰淇淋,连城墙缝里都探出几株小雏菊。这种用童趣解构历史的手法,让严肃的历史变成了可以摸、可以玩、可以笑的童年游戏。

二、核心价值:在“好奇的土壤”里,埋下“文化认同”的根

当代家长常陷入历史教育焦虑:用背诵时间线”“背诵大事件填满孩子的脑袋,却忘了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文化认同的起点,是他者故事的好奇。《儿童英国史》最珍贵的,是用20个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启蒙不在记住多少年份,在不同文明产生兴;真正的文化理解不在比较优劣,在看见每个时代的人,都和我们一样,会开心、会难过、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书里的小主角们会为罗马人建的澡盆能不能装下我的玩具船争论,会为维京海盗抢走的糖果能不能要回来想办法,也会为工业革命后奶奶的纺车变旧了难过——这些孩子的烦恼,恰恰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三、内容亮点:用“积木城堡”串起的“历史浮世绘”

唐纳森与舍夫勒的笔像一对会魔法的搭档,他们把英国历史的大事件,变成了孩子能触摸的小场景。比如罗马入侵章节:小主人公汤姆跟着爸爸去伦敦送羊毛,路上遇见一群穿铠甲的罗马士兵。士兵们教他用拉丁语说你好,却偷偷拿走他的羊毛围巾当腰带。汤姆气鼓鼓地回家,却发现妈妈正用罗马人带来的葡萄种子种葡萄——原来,入侵不只是打仗,还是带来新东西的开始。书里写汤姆的围巾挂在罗马士兵的盾牌上,随着队伍走过石板路,像一面会走路的小旗子,这个场景不是历史的简化,是唐纳森在说:​​历史的复杂,藏在好人与坏人的模糊里;真正的理解,是看见每个选择背后的无奈与期待​​

再比如工业革命章节:小主人公露西的奶奶是纺织工,从前用纺车织布,现在工厂的大机器轰隆隆转得飞快。露西偷偷把奶奶的旧纺车藏在阁楼,却发现奶奶笑着说:机器织得快,可我织的布有阳光的味道——你闻闻?书里画着阁楼里堆着旧毛线团,阳光从天窗洒下来,照在奶奶的白发上,像撒了一把金粉。这个细节不是怀旧的煽情,是舍夫勒在说:​​时代的变迁,藏在旧物与新物的对话里;真正的进步,是保留温暖,接纳改变​​

最让我难忘的是巨石阵的秘密:一群孩子听说巨石阵是外星人建的,决定半夜去探险。他们带着手电筒、三明治和玩具望远镜,在巨石阵里发现了被风吹走的羊皮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今天搭石头时,小汤姆摔了一跤,他的羊角辫沾了泥巴,像只小花猫。书里写月光洒在石头上,羊皮纸上的字迹闪着光,孩子们笑成一团:原来,巨石阵的建造者,和我们一样会摔跤、会生气、会偷偷写日记,这个场景不是奇幻的想象,是唐纳森在说:​​历史的真相,藏在被遗忘的小细节里;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共同写成的故事​​

四、写作密码:唐纳森与舍夫勒的“儿童历史诗学”——用“游戏”写“严肃”,用“童趣”说“永恒”

唐纳森被称为儿童故事的魔法师,但她的魔法从不是刻意的幼稚,而在用孩子的语言,讲大人的道理。比如她写中世纪的城堡城堡的城墙有十层楼高,可小约翰觉得,这和自己家楼下的游乐场差不多——只不过护城河里养的是鳄鱼,不是锦鲤。这种用熟悉的事物类比陌生的手法,比任何历史词典都更有代入感;写维京海盗他们划着长船来抢东西,可小露西发现,海盗船长的胡子编成了小辫子,和自己妈妈的发型好像——原来,坏人也爱臭美。这种用孩子的观察揭真相的克制,恰恰是唐纳森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所有的宏大叙事,都是由具体的、有温度的人组成的;所有的文化差异,都藏着相似的人性​​

舍夫勒的插画则是历史的调色盘:他用高饱和度的色彩(中世纪的紫色、维京的红、工业革命的灰)区分时代,却用统一的圆滚滚的人物(连国王的肚子都像小皮球)消解距离感。比如罗马浴场里,士兵们泡在热水里搓澡,水面漂着小鸭子玩具;玫瑰战争中,骑士们的盾牌画着卡通玫瑰,花瓣上还沾着泥点。这种用可爱消解严肃的画风,让历史变成了可以抱在怀里的玩具,也让孩子们在翻书时,不自觉地跟着画中人物一起生活

五、阅读体验:在“亲子共读”夜被“汤姆的羊毛围巾”击中的瞬间

我第一次读《儿童英国史》,是陪5岁的女儿在睡前翻书的那个晚上。她盯着罗马入侵的插画问:妈妈,罗马人为什么要抢汤姆的围巾?我笑着说:可能他们觉得围巾很漂亮,就像你抢我的发夹一样。她歪着头想了想,突然说:那汤姆可以和他们商量呀——用围巾换罗马的葡萄种子,这样大家都能吃到甜甜的葡萄!我愣了一下,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女儿的早熟,而是想起自己小时候学历史时,只会背罗马帝国扩张,却从未想过扩张背后,是一个个像汤姆一样会生气、会协商的普通人

再读是在家长群里,有位妈妈分享:我家孩子以前一提到历史就犯困,现在每天主动翻《儿童英国史》,还会问:妈妈,我们明天能扮演维京海盗吗?’”另一个妈妈回复:我家娃把书里的巨石阵画成了乐高积木,说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古代小朋友的游戏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更确信:​​好的历史启蒙书,不是给孩子灌知识,是给孩子一把钥匙,让他自己打开历史的大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问给孩子选什么历史书时,推荐《儿童英国史》,并在扉页写:别害怕历史,就像唐纳森说的——你此刻的好奇,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文化底气毕竟,6岁的女儿会抱着书说:妈妈,原来罗马人也会挑食!10岁的侄子会举着书问:老师,维京海盗的胡子真的是编成小辫子吗?这些天真的问题里,藏着比背诵时间线更珍贵的东西——对世界的好奇,对他者的包容,对我们他们的温柔联结。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年龄的“历史启蒙范本”

《儿童英国史》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儿童读物的范畴:它是英国教育部推荐给6-12岁儿童的历史启蒙书,被《卫报》评价为用最童趣的方式,写最深刻的历史;它是家长群里的育儿宝藏,小红书相关笔记超10万篇,有条热评特别戳心:以前总觉得历史离孩子很远,现在才懂——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在和历史对话。;它更是全球儿童文学界的现象级作品,被翻译成12种语言,美国版销量突破50万册。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历史不是已经过去的事,是曾经活着的人的故事。(艾玛·唐纳森)——这不是对历史的定义,是对童年最温柔的提醒:真正的启蒙,藏在的兴趣里;

罗马人抢了我的围巾,但给了我葡萄种子——原来,交换比抢夺更开心。(书中小汤姆)——每次因历史沉重而焦虑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轻松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女儿翻书时,跟着她一起笑:看,汤姆的羊毛围巾变成罗马士兵的腰带啦!依然会在她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时,说:我们一起猜,好不好?因为我知道,《儿童英国史》教会她的,不仅是英国的历史,更是如何用好奇的眼睛看世界”——而这,才是童年最珍贵的礼物。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中世纪的城堡前,小约翰踮着脚摸骑士的铠甲,铠甲上沾着他的指纹,像一颗小小的太阳。阳光穿过护城河的水面,照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在发光。那光里的温度,藏着历史的温度,藏着童年的温度,更藏着,所有愿意和孩子一起问为什么的人,最本真的模样。

“《儿童英国史》:在蜡笔与积木里,种下“历史”的第一颗种子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管理学》:在乐高积木与咖啡渍的交响中,解码组织生存的艺术 | 爱阅读

《管理学》:在乐高积木与咖啡渍的交响中,解码组织生存的艺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学的“瑞士军刀” 罗宾斯《管理学》第15版以“情境-战略-执行”三螺旋模型重构经典框架,将泰勒的科学管理与数字时代的敏捷方法熔于一炉。全书通过星巴克门店运营、特斯拉生产流水线等200+真实案例,构建起从战略规划到...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红学界的“考古指南”与“思想手术刀” 《红楼梦辨》是现代红学泰斗俞平伯(字平伯)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3年,后经修订收入《俞平伯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