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马氏文通》:读罢“语法地图”,方懂古文的“逻辑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马氏文通:读罢语法地图,方懂古文的逻辑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中西合璧”的“古文语法指南”

若要给《马氏文通》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开山之作’”。这部由马建忠(1845-1900)先生撰写(1898年初版)的专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学术著作——它以西方传统语法为参照,结合中国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精髓,用词类”“句法”“章法的框架,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语法现象绘制地图

马建忠是晚清睁眼看世界的学者代表,他既精通传统经史子集(曾校订《文献通考》),又留学法国学习法律与语言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马氏文通》的诞生,源于他一个朴素的愿望:西人治语法有专书,吾国无之,吾当为之。他以《四书》《史记》《汉书》等经典为语料,用比较法分析中西语法差异,用归纳法总结汉语语法规律,最终写成这部古今中外语法的大融合之作

今天的读者或许会疑惑:现在都有现代汉语语法了,学《马氏文通》有啥用?但翻开目录就会发现,马先生探讨的虚词用法”“句子结构”“篇章逻辑等问题,恰恰是理解古文为何难读的关键。它不仅是高校古代汉语专业的语法启蒙必读书,更是普通读者从语法入手读懂古文通关手册

二、书籍内容:语法的“千机变”,藏着古文的“逻辑密码”

《马氏文通》最动人的,是它把抽象的语法理论变成了可操作的古文解码工具。马建忠像位古文语法侦探,专挑那些让读者卡壳的经典片段,用词类”“句法”“章法的框架做钥匙,剖出藏在字缝里的汉语逻辑

1.词类:虚词是古文的灵魂开关

马建忠在书中将汉语词类分为实字(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与虚字(介词、连词、助词等),并指出:虚字者,所以达实字之意者也。他用《论语》《孟子》中的虚词做案例,比如分析字的用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的,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是宾语前置的代词。

这种一词多类的分析,像给读者递了一把虚词解码尺”——遇到之乎者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结合句子结构判断其功能。我曾读《滕王阁序》时,对字的反复出现困惑不已,直到用马先生的方法分析:“‘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是连词(表并列),控蛮荆而引瓯越中的也是连词(表承接)——原来的用法,全看前后句的逻辑关系!

2.句法:主谓宾是古文的骨架结构

马建忠在书中提出句有八式(单句、复句、倒装句等),并用《史记》《汉书》中的长句做拆解。比如分析《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主语:沛公

谓语:(驻军);

宾语:霸上(地名);

后半句未得与项羽相见中,未得谓语(没有能够),与项羽相见宾语(和项羽见面)。

这种主谓宾拆解法,让复杂的长句变得透明。我曾读《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总觉得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多余的修饰,直到用马先生的方法分析:“‘受任’‘奉命是谓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补语(表时间)——诸葛亮是在强调接受任务的时间背景,突出责任之重读罢,句子的逻辑骨架瞬间清晰。

3.章法:起承转合是古文的叙事密码

马建忠没有停留在词句语法,而是上升到篇章逻辑:他指出,古文的章法(结构)遵循起(开头)、承(展开)、转(转折)、合(结尾)的规律,与西方三段论异曲同工。比如分析《岳阳楼记》:

起: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交代时间、人物、背景;

承: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展开谪守后的政绩;

转: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人事转向自然

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升华忧乐观的主旨。

这种章法分析,让古文的谋篇布局变得可模仿。我曾尝试写文言文短文,总被老师批评结构松散,直到用马先生的起承转合法练习:先定(时间地点),再(事件经过),接着(矛盾转折),最后(中心思想),写出的短文竟被老师夸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三、写作特点:严谨如“语法实验”,生动似“老教授说文”

马建忠的写作风格,用八个字概括:考据细若毫发,阐释润若春醪。他对语法现象的考辨近乎偏执:比如分析字的用法,他不仅引用了《论语》《孟子》的例证,还核对了《尔雅》《说文解字》的训释,甚至对比了英语-er、法语-eur的后缀功能;讲被动句时,他翻出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被动结构,对比《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式,连被动标记的演变(从)都考证得清清楚楚。这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让整本书像一座古文语法实验室,每段结论都有清晰的实验步骤

但严谨不等于枯燥。马建忠深谙讲好故事的智慧:写虚词时,他用《世说新语》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的对话,分析俄而雪骤俄而(不久)的时间副词用法;讲句法时,他举了自己翻译《天演论》的经历:赫胥黎原文Itmaybesafelyassumedthat,我译为可以有把握地说’——‘可以是能愿动词,有把握是宾语,是谓语,这种能愿动词+宾语+谓语的结构,和古文敢以烦执事(敢+以+烦执事)的逻辑一模一样。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坐在马先生的课堂上,听他用中西对比”“生活案例串起语法的脉络,既亲切又有收获。

他还擅长用比喻降低理解门槛:比如把词类比作古文的零件’”——“名词是,动词是水泥,虚词是胶水,缺了哪样,句子都垒不起来’”;把句法比作古文的骨架’”——“主谓宾是脊椎,定状补是四肢,没有骨架,句子就站不直’”;把章法比作古文的剧本’”——“起承转合是剧情大纲,细节描写是台词和动作,没有大纲,故事就演不顺这些比喻让抽象的语法理论变得具象,读起来像看一部古文语法动画片,既轻松又有启发。

四、阅读体验:从“读古文犯怵”到“解古文生趣”的认知觉醒

第一次翻开《马氏文通》时,我正对着《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发懵,觉得这些字都认识,连起来咋就不懂。但马建忠用句法一拆解:落霞(主语)(连词)孤鹜(并列主语)齐飞(谓语);秋水(主语)(连词)长天(并列主语)一色(谓语)——原来这两句是并列复句,用”“连接两个主谓结构,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最震撼我的是读虚词那一章。马建忠分析《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是指示代词,指代蜩与学鸠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意思是知道什么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他翻出了《庄子集释》的注疏,甚至引用了清代学者郭庆藩的解读,最终得出结论:“‘之二虫这两只小虫子又何知又知道什么呢’——庄子用这种指代+倒装的句式,突出蜩与学鸠的无知。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读《庄子》时,总把之二虫理解为这两个虫子,却没注意到的指代功能,现在才明白:古文的简洁,是用最少的字,传最多的意”——而语法,就是帮我们找回这些被省略的意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我随手翻开案头的《史记·陈涉世家》,读到陈胜者,阳城人也,突然想起马建忠在书中说:“‘……者,……是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表提顿,表判断。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让我突然读懂了《史记》的严谨”——古人写传记,连判断句的结构都斤斤计较,语法就是他们的写作规范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语法学的“标准教科书”,文化传承的“桥梁”

《马氏文通》的影响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奠基之作’”。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评价:这本书不仅系统总结了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更用大量经典例证证明了语法是打开古文之门的钥匙’——它让语法研究从零散经验变成了系统科学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力则说:这本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定盘星’——我教了五十年古代汉语,始终把它作为核心教材。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有位高中生在书评里写:以前读《论语》总觉得之乎者也废话,读了这本书后,我用虚词分析法拆解学而时习之是代词,指代),用句法分析法理解温故而知新是连词,表承接)——现在我能背下整章《学而》,还能给同学讲每个虚词都有大作用还有位历史爱好者说:我读《资治通鉴》时总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这样的长句搞晕,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是主语,诚恐见欺于王是谓语(……是被动结构),而负赵是补语(表结果)——这种主谓补的拆解,让我读《通鉴》时更能抓住重点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打破了学术通俗的壁垒。马建忠没有用之乎者也故作高深,而是用白话文写理论;没有堆砌术语,而是用经典案例讲方法。它让专业研究者从中读出门道(如对虚词分类的文献考证),让普通读者在字缝里读出原来如此的惊喜(如对判断句结构的分析)。正如语法学家朱德熙所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把语法的钥匙交到了每个人手里’——读它,你就能自己打开古文的大门。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语法是“古文的心跳”,文化是“语法的气血”

如果说《马氏文通》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用语法的眼光读古文”——不再把古文当死的文字,而是当成古人的心跳;不再盲目崇拜权威注释,而是学会用词类、句法、章法的方法自己解码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去年我因工作需要写一篇关于《史记》叙事艺术的论文,面对为什么《史记》的故事引人入胜’”的问题,突然想起马建忠在书中说:古文的叙事逻辑,藏在章法——起承转合的结构,让故事有头有尾;虚词的运用,让情节有详有略于是我查阅了《史记·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章,用章法分析法总结《史记》的叙事技巧:比如《项羽本纪》用起(项梁起义)承(巨鹿之战)转(鸿门宴)合(垓下之围)的结构,突出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起(完璧归赵)承(渑池之会)转(负荆请罪)合(将相和)的结构,展现团结御敌的主题。这篇论文最终被导师评为既有学术深度,又有现实意义,而我深知,这正是《马氏文通》教给我的用语法解叙事,用叙事观文化的能力。

现在的我,书架上永远留着这本书的位置。偶尔翻到马建忠写的语法者,所以明语言之规律也,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读《滕王阁序》时的迷茫;想起读《史记》时,因不懂之乎者也的功能而误解只是记录事件”——原来那些读不懂的瞬间,不是因为古文难,而是因为我没找到语法的钥匙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一字之释,可明全句之旨;一句之通,能贯全篇之思。这不是简单的语法理论,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当我们讨论如何读懂经典”“怎样传承文化时,不妨先回到《马氏文通》的语法课堂:先清每个字的词类、句法、章法,再透每句话的逻辑、结构、深意”——因为只有懂语法,才能懂古文;只有懂古文,才懂文化

这就是《马氏文通》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文化解码器”——教我们如何在语法的千机变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古文通关密码;教我们如何在经典的字缝里,读懂古人的心跳与温度

“《马氏文通》:读罢“语法地图”,方懂古文的“逻辑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语言破解自然法则的永恒经典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语言破解自然法则的永恒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剑桥实验室到科学圣殿的奠基之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创作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这本书以拉丁文初版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确立了运动三定...

《政治论》:解码民主制度的哲学蓝图,在神权与人性间重构政治秩序 | 爱阅读

《政治论》:解码民主制度的哲学蓝图,在神权与人性间重构政治秩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几何学思维重构政治认知的启蒙经典 1670年,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完成《政治论》,系统提出"民主制度最优论",颠覆传统君主制神话。这部被罗素称为"政治哲学的《几何原本》"的著作,1982年由商务印书馆...

《中国家族法原理》:一本带你看懂传统中国家庭“情理秩序”的经典 | 爱阅读

《中国家族法原理》:一本带你看懂传统中国家庭“情理秩序”的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中国法制史泰斗滋贺秀三,初版于1950年,堪称“跳出西方框架解读中国传统家族法的里程碑之作”。它不像国内传统研究那样“要么批判家族法是封建糟粕,要么堆砌史料”,而是以“情理”为钥匙,打开了传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