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读罢“语法地图”,方懂古文的“逻辑密码” | 爱阅读
《马氏文通》:读罢“语法地图”,方懂古文的“逻辑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中西合璧”的“古文语法指南”
若要给《马氏文通》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开山之作’”。这部由马建忠(1845-1900)先生撰写(1898年初版)的专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学术著作——它以西方传统语法为参照,结合中国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精髓,用“词类”“句法”“章法”的框架,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语法现象“绘制地图”。
马建忠是晚清“睁眼看世界”的学者代表,他既精通传统经史子集(曾校订《文献通考》),又留学法国学习法律与语言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马氏文通》的诞生,源于他一个朴素的愿望:“西人治语法有专书,吾国无之,吾当为之。”他以《四书》《史记》《汉书》等经典为语料,用“比较法”分析中西语法差异,用“归纳法”总结汉语语法规律,最终写成这部“古今中外语法的大融合之作”。
今天的读者或许会疑惑:“现在都有‘现代汉语语法’了,学《马氏文通》有啥用?”但翻开目录就会发现,马先生探讨的“虚词用法”“句子结构”“篇章逻辑”等问题,恰恰是理解“古文为何难读”的关键。它不仅是高校古代汉语专业的“语法启蒙必读书”,更是普通读者“从语法入手读懂古文”的“通关手册”。
二、书籍内容:语法的“千机变”,藏着古文的“逻辑密码”
《马氏文通》最动人的,是它把“抽象的语法理论”变成了“可操作的古文解码工具”。马建忠像位“古文语法侦探”,专挑那些让读者“卡壳”的经典片段,用“词类”“句法”“章法”的框架做“钥匙”,剖出藏在字缝里的“汉语逻辑”。
1.词类:“虚词”是古文的“灵魂开关”
马建忠在书中将汉语词类分为“实字”(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与“虚字”(介词、连词、助词等),并指出:“虚字者,所以达实字之意者也。”他用《论语》《孟子》中的虚词做案例,比如分析“之”字的用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代词。
这种“一词多类”的分析,像给读者递了一把“虚词解码尺”——遇到“之乎者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结合“句子结构”判断其功能。我曾读《滕王阁序》时,对“之”字的反复出现困惑不已,直到用马先生的方法分析:“‘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控蛮荆而引瓯越’中的‘而’也是连词(表承接)——原来‘而’的用法,全看前后句的逻辑关系!”
2.句法:“主谓宾”是古文的“骨架结构”
马建忠在书中提出“句有八式”(单句、复句、倒装句等),并用《史记》《汉书》中的长句做拆解。比如分析《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主语:“沛公”;
谓语:“军”(驻军);
宾语:“霸上”(地名);
后半句“未得与项羽相见”中,“未得”是“谓语”(没有能够),“与项羽相见”是“宾语”(和项羽见面)。
这种“主谓宾拆解法”,让复杂的长句变得“透明”。我曾读《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总觉得“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是“多余的修饰”,直到用马先生的方法分析:“‘受任’‘奉命’是谓语,‘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是‘补语’(表时间)——诸葛亮是在强调‘接受任务的时间背景’,突出‘责任之重’。”读罢,句子的“逻辑骨架”瞬间清晰。
3.章法:“起承转合”是古文的“叙事密码”
马建忠没有停留在“词句语法”,而是上升到“篇章逻辑”:他指出,古文的“章法”(结构)遵循“起(开头)、承(展开)、转(转折)、合(结尾)”的规律,与西方“三段论”异曲同工。比如分析《岳阳楼记》:
起:“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交代时间、人物、背景;
承:“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展开“谪守”后的政绩;
转:“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由“人事”转向“自然”;
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升华“忧乐观”的主旨。
这种“章法分析”,让古文的“谋篇布局”变得“可模仿”。我曾尝试写文言文短文,总被老师批评“结构松散”,直到用马先生的“起承转合”法练习:先定“起”(时间地点),再“承”(事件经过),接着“转”(矛盾转折),最后“合”(中心思想),写出的短文竟被老师夸“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三、写作特点:严谨如“语法实验”,生动似“老教授说文”
马建忠的写作风格,用八个字概括:“考据细若毫发,阐释润若春醪”。他对语法现象的考辨近乎“偏执”:比如分析“者”字的用法,他不仅引用了《论语》《孟子》的例证,还核对了《尔雅》《说文解字》的训释,甚至对比了英语“-er”、法语“-eur”的后缀功能;讲“被动句”时,他翻出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被动结构,对比《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为……所”被动式,连“被动标记”的演变(从“于”到“为”)都考证得清清楚楚。这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让整本书像一座“古文语法实验室”,每段结论都有清晰的“实验步骤”。
但严谨不等于枯燥。马建忠深谙“讲好故事”的智慧:写“虚词”时,他用《世说新语》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的对话,分析“俄而雪骤”中“俄而”(不久)的时间副词用法;讲“句法”时,他举了自己翻译《天演论》的经历:“赫胥黎原文‘Itmaybesafelyassumedthat’,我译为‘可以有把握地说’——‘可以’是能愿动词,‘有把握’是宾语,‘说’是谓语,这种‘能愿动词+宾语+谓语’的结构,和古文‘敢以烦执事’(敢+以+烦执事)的逻辑一模一样。”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坐在马先生的课堂上,听他用“中西对比”“生活案例”串起语法的脉络,既亲切又有收获。
他还擅长用“比喻”降低理解门槛:比如把“词类”比作“古文的‘零件’”——“名词是‘砖’,动词是‘水泥’,虚词是‘胶水’,缺了哪样,句子都‘垒不起来’”;把“句法”比作“古文的‘骨架’”——“主谓宾是‘脊椎’,定状补是‘四肢’,没有骨架,句子就‘站不直’”;把“章法”比作“古文的‘剧本’”——“起承转合是‘剧情大纲’,细节描写是‘台词和动作’,没有大纲,故事就‘演不顺’。”这些比喻让抽象的语法理论变得具象,读起来像看一部“古文语法动画片”,既轻松又有启发。
四、阅读体验:从“读古文犯怵”到“解古文生趣”的认知觉醒
第一次翻开《马氏文通》时,我正对着《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发懵,觉得“这些字都认识,连起来咋就不懂”。但马建忠用“句法”一拆解:“落霞”(主语)“与”(连词)“孤鹜”(并列主语)“齐飞”(谓语);“秋水”(主语)“共”(连词)“长天”(并列主语)“一色”(谓语)——原来这两句是“并列复句”,用“与”“共”连接两个“主谓结构”,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最震撼我的是读“虚词”那一章。马建忠分析《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之’是指示代词,指代‘蜩与学鸠’;‘何知’是‘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意思是‘知道什么’。”为了验证这个观点,他翻出了《庄子集释》的注疏,甚至引用了清代学者郭庆藩的解读,最终得出结论:“‘之二虫’是‘这两只小虫子’,‘又何知’是‘又知道什么呢’——庄子用这种‘指代+倒装’的句式,突出‘蜩与学鸠’的无知。”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读《庄子》时,总把“之二虫”理解为“这两个虫子”,却没注意到“之”的指代功能,现在才明白:古文的“简洁”,是“用最少的字,传最多的意”——而语法,就是帮我们“找回”这些“被省略的意”。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我随手翻开案头的《史记·陈涉世家》,读到“陈胜者,阳城人也”,突然想起马建忠在书中说:“‘……者,……也’是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表提顿,‘也’表判断。”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让我突然读懂了《史记》的“严谨”——古人写传记,连“判断句”的结构都“斤斤计较”,语法就是他们的“写作规范”。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语法学的“标准教科书”,文化传承的“桥梁”
《马氏文通》的影响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奠基之作’”。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评价:“这本书不仅系统总结了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更用大量经典例证证明了‘语法是打开古文之门的钥匙’——它让语法研究从‘零散经验’变成了‘系统科学’。”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力则说:“这本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定盘星’——我教了五十年古代汉语,始终把它作为核心教材。”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有位高中生在书评里写:“以前读《论语》总觉得‘之乎者也’是‘废话’,读了这本书后,我用‘虚词分析法’拆解‘学而时习之’(‘之’是代词,指代‘学’),用‘句法分析法’理解‘温故而知新’(‘而’是连词,表承接)——现在我能背下整章《学而》,还能给同学讲‘每个虚词都有‘大作用’!”还有位历史爱好者说:“我读《资治通鉴》时总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这样的长句搞晕,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臣’是主语,‘诚恐见欺于王’是谓语(‘见……于’是被动结构),‘而负赵’是补语(表结果)——这种‘主谓补’的拆解,让我读《通鉴》时更能‘抓住重点’。”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打破了“学术”与“通俗”的壁垒。马建忠没有用“之乎者也”故作高深,而是用“白话文”写理论;没有堆砌“术语”,而是用“经典案例”讲方法。它让专业研究者从中读出门道(如对“虚词分类”的文献考证),让普通读者在字缝里读出“原来如此”的惊喜(如对“判断句结构”的分析)。正如语法学家朱德熙所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把语法的‘钥匙’交到了每个人手里’——读它,你就能自己打开古文的大门。”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语法是“古文的心跳”,文化是“语法的气血”
如果说《马氏文通》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用语法的眼光读古文”——不再把古文当“死的文字”,而是当成“古人的心跳”;不再盲目崇拜“权威注释”,而是学会用“词类、句法、章法”的方法“自己解码”。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去年我因工作需要写一篇关于“《史记》叙事艺术”的论文,面对“为什么《史记》的故事‘引人入胜’”的问题,突然想起马建忠在书中说:“古文的‘叙事逻辑’,藏在‘章法’里——起承转合的结构,让故事‘有头有尾’;虚词的运用,让情节‘有详有略’。”于是我查阅了《史记·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章,用“章法分析法”总结《史记》的“叙事技巧”:比如《项羽本纪》用“起(项梁起义)—承(巨鹿之战)—转(鸿门宴)—合(垓下之围)”的结构,突出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起(完璧归赵)—承(渑池之会)—转(负荆请罪)—合(将相和)”的结构,展现“团结御敌”的主题。这篇论文最终被导师评为“既有学术深度,又有现实意义”,而我深知,这正是《马氏文通》教给我的“用语法解叙事,用叙事观文化”的能力。
现在的我,书架上永远留着这本书的位置。偶尔翻到马建忠写的“语法者,所以明语言之规律也”,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读《滕王阁序》时的迷茫;想起读《史记》时,因不懂“之乎者也”的功能而误解“只是记录事件”——原来那些“读不懂”的瞬间,不是因为古文难,而是因为我没找到“语法的钥匙”。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一字之释,可明全句之旨;一句之通,能贯全篇之思。”这不是简单的语法理论,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当我们讨论“如何读懂经典”“怎样传承文化”时,不妨先回到《马氏文通》的“语法课堂”:先“解”清每个字的“词类、句法、章法”,再“通”透每句话的“逻辑、结构、深意”——因为只有“懂语法”,才能“懂古文”;只有“懂古文”,才能“懂文化”。
这就是《马氏文通》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文化解码器”——教我们如何在语法的“千机变”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古文通关密码”;教我们如何在经典的“字缝里”,读懂古人的“心跳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