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谈艺录》:一场跨越千年万里的“文艺茶叙”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谈艺录:一场跨越千年万里的文艺茶叙

一、书籍基本信息:战火中的“文艺百科全书”

《谈艺录》是钱锺书(字默存)的经典学术随笔集,初版于1948年(抗战胜利前夕),后经多次增订,最终形成涵盖文学、绘画、书法、音乐、哲学等多领域的文艺批评百科全书。这部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钱锺书在昆明西南联大、上海沦陷区的寓所里,借烛火翻典籍、写札记,将中西方文艺理论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熔铸成一篇篇带着烟火气的学术小品。它不是刻板的理论大全,更像一位学者的文艺备忘录,字里行间跳动着对艺术的赤诚与思考的热忱。

二、核心价值:教会读者“拆墙”——用“打通”的思维看世界

很多人读艺术评论,容易被诗歌归诗歌”“绘画归绘画的框架束缚,但《谈艺录》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教会读者用打通的思维重新理解艺术——诗与画相通,古与今呼应,中与外互鉴,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人对世界的感知​​

比如书中《诗可以怨》一篇,钱锺书没有停留在诗歌是情感的宣泄的泛论,而是从《论语》诗可以兴观群怨出发,对比西方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莱辛《拉奥孔》诗画异质论,甚至引用杜甫感时花溅泪的诗句、李贺昆山玉碎凤凰叫的诗境,证明:​​不是简单的悲伤,而是人类面对苦难时最本真的精神共鸣——诗用语言画悲伤,画用色彩写愤怒,音乐用旋律诉孤独,本质都是人用艺术说真话​​。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解读,让读者突然看清:原来艺术的边界,不过是我们自己画的框。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种思维更具现实意义——当短视频用15秒情绪收割注意力,当跨界联名成为商业标配,钱锺书的打通思维提醒我们:真正的跨界不是形式上的拼贴,而是对人性共通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艺术,从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普通人都能感知的心跳共振

三、内容亮点:从“李贺的鬼诗”到“梵高的星空”的“文艺解码术”

钱锺书的考证和分析,像一位文艺侦探,总能在最陌生的领域挖出熟悉的共鸣。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对中国古典文艺的现代性解读,以及对西方艺术的本土化转译”——那些看似无关的艺术形式,在他笔下成了同频共振的兄弟姐妹

比如《中国诗与中国画》一篇,钱锺书针对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的传统认知,翻出大量唐宋画论与诗集: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钱锺书指出,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看似写景,实则暗含空寂的禅意,而他的画《雪溪图》用留白表现,本质是诗境与画境的同构;再比如李贺的鬼诗《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他对比西方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发现两者都在用破碎的意象捕捉瞬间的震撼”——李贺用玉碎”“凤鸣的声音碎片,莫奈用橙黄”“淡紫的色彩碎片,本质都是用艺术重构感知

另一个亮点是对艺术创作心理的洞察。在《谈灵感》中,钱锺书没有把灵感神秘化,而是引用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刘勰《文心雕龙》情以物迁,结合西方济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观点,得出结论:​​灵感不是天上掉的,而是积累到临界点的自然迸发”——就像酿酒,糯米、酒曲、时间的发酵,缺一不可​​。他用自己写《围城》的经历举例:写方鸿渐买假文凭那段,我在图书馆翻了半个月旧报纸,突然看到一则留洋博士伪造证书的新闻,当时就笑了——原来小说里的荒诞,全是生活的真实这种把学术当故事讲的写法,让《谈艺录》读起来像一场朋友间的聊天,亲切又有启发。

四、写作特点:“掉书袋”的优雅与“说人话”的真诚共生

钱锺书的写作风格很有反差萌:他学贯中西,能信手拈来《诗经》《世说新语》、歌德、尼采的句子(书中引用了1000+文献),却从不用掉书袋压人;他能把抽象的艺术理论讲得玄乎,却总在关键处落地,用最通俗的话点破本质。

比如在《论不隔》中,他讨论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先引用王国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的观点,接着分析:为什么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隔?因为前者星垂”“月涌是动态的、有声音的(星子垂落的声音、江涛翻涌的声音),后者孤烟”“落日是静态的、沉默的。最后他用生活化的例子总结:就像你说今天吃了碗热汤面,比今日进食面条一枚更让人有画面感——文艺的不隔,就是让读者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这种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的本事,让《谈艺录》即使对艺术门外汉也很友好。

更妙的是他对矛盾的包容。书中《诗分唐宋》一篇,他反对唐诗好还是宋诗好的非此即彼,而是指出:唐诗像青春,热情、鲜活、充满想象;宋诗像中年,沉稳、深刻、长于说理。他用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诗的理趣)对比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的浪漫),得出结论:​​艺术的优劣不在朝代,而在是否真诚”——唐诗真诚地表达热烈,宋诗真诚地表达思考,都是好诗​​。这种不偏执、懂包容的态度,让《谈艺录》超越了批判的尖锐,多了份理解的温暖。

五、阅读体验:从“云里雾里”到“豁然开朗”的“文艺觉醒”

初读《谈艺录》时,我有点发怵”——满篇都是诗话”“画论”“比较文学的术语,像在看一本文艺版《辞海》。但随着钱锺书的引导渐入佳境,我突然开窍了:

最让我震撼的是《谈艺录·序》里的一句话: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立学派”“争高下,而是和几个懂艺术的朋友聊心得——这种非功利的学术态度,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文艺评论读起来像说明书,而《谈艺录》读起来像朋友的话”——因为它不追求权威,只追求真诚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平凡之美的挖掘。在《中国诗里的月光》一篇,钱锺书没有只写举头望明月的豪迈,而是翻出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思念,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孤独,甚至引用了民间月光光,照地堂的童谣。他说:月光是最公平的——帝王看它是琼楼玉宇,农夫看它是晒谷的灯,游子看它是故乡的窗,但它的美,从来不属于某一类人。这段文字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奶奶在院子里纳凉,她指着月亮说月亮婆婆在纺线,原来最动人的艺术,从来都在平凡的生活里

合上书时,我望着书架上的《蒙娜丽莎》复制品和案头的唐诗集,突然觉得它们亲近了许多——原来达芬奇的神秘微笑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在说同一件事:​​艺术,是人类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爱与困惑​​

六、评价与影响力:跨越世纪的“文艺通识课”

《谈艺录》的地位,在学术界有目共睹。著名学者杨绛评价:默存的《谈艺录》,不是学术著作,而是心灵的记录’——他用最聪明的脑子,写最真诚的话。它不仅是高校中文系、艺术系的必读书目(几乎每所大学的艺术概论课程都将其列为参考书),更被列入中学生文艺素养必读书目,成为年轻人接触中西艺术的入门钥匙

在社会影响上,这本书的生命力更惊人。这些年,跨学科思维”“艺术通识教育成为热点,许多学校开设诗画结合课程、《谈艺录》里的打通思维被引用为教学方法;年轻人在小红书、B站做艺术科普视频,也常引用钱锺书的观点——比如诗中有画不是诗配画,而是诗本身就有画的意境。这种从学术到大众的传播,让《谈艺录》早已超越了的边界,变成了一种文艺思维方式

结语:一本能让你看见艺术心跳的书

如果说很多艺术评论是用放大镜看艺术品,《谈艺录》则是一把万能钥匙”——它打开的不是某件作品的秘密,而是所有艺术的共通密码;它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评价艺术,而是如何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艺术从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里——一碗热汤面的热气、一片落叶的纹路、一首老歌的旋律,都是艺术的原材料。钱锺书用《谈艺录》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修养,不是记住多少大师名字,而是对生活保持敏感;真正的艺术欣赏,不是评判好坏,而是感受共鸣​​

如果你也想真正看懂艺术,想触摸那些藏在”“”“音乐里的人心,不妨翻开这本书。相信我,当你跟着钱锺书的笔,从杜甫的诗走到梵高的画,从东方的留白看到西方的印象,你会听见一个古老文明的文艺心跳”——它时而深沉,时而轻盈,却从未停止。

“《谈艺录》:一场跨越千年万里的“文艺茶叙”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国学者团队的文明解码工程 这套六卷本、300万字的巨著由卜正民等国际顶尖汉学家领衔,用"全球史"视角重构中国历史。全书像一套精密的文明拼图,前脚还在分析秦始皇陵的希腊式雕塑,后脚就揭秘郑和下西洋的海洋贸易网络。作为首部由西方学...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密西西比河水流写成的成长史诗”,马克·吐温的“美国精神镜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源于马克·吐温对童年生活的...

《海军战略》:一本让你看懂海洋博弈逻辑的“战略说明书” | 爱阅读

《海军战略》:一本让你看懂海洋博弈逻辑的“战略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海权论”奠基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初版于1911年,是马汉晚年整合自己数十年海军研究与实战观察的集大成之作。它不算厚,但字字透着“实战派智慧”——不是堆砌晦涩的军事术语,而是用历史案例拆解海军战略...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老教师的“教育手账”,写给所有“在讲台上迷茫的人”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是特级教师李华(化名)的30年教育沉思录,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作者扎根乡村中学20年,后调任城市重点校,见证了中国教育从“...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爽文”标签低估的风水异能经典 《极品风水师》是岱岳峰创作的都市异能小说,2017年起在纵横中文网、百度小说等平台连载,以396万字、1406章的体量构建了一个风水秘术与现代刑侦碰撞的悬疑世界。小说以青年风水师陈...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 爱阅读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玄幻版的"极限修炼启示录" 《极限大魔尊》是网络作家"魔尊本尊"自2024年起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玄幻小说,目前已更新至138.21万字。小说以"主角通过极限修炼突破九重天劫"为核心设定,构建了涵盖魔功、天劫、宗门争霸的...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