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他的精神体是鹅》:当肉身困于尘埃,精神鹅正扑棱着翅膀飞过生活的荒原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6

《他的精神体是鹅》:当肉身困于尘埃,精神鹅正扑棱着翅膀飞过生活的荒原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反复摩挲书脊的小说——《他的精神体是鹅》。合上最后一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扑簌簌落进窗台,恍惚间竟觉得那片叶子该是鹅黄色的,带着点笨拙的绒毛,像极了书中那只总爱歪着脑袋看主人的白鹅。

一、基本信息:一本用“鹅”打通精神任督二脉的治愈系小说

《他的精神体是鹅》是青年作家陈晚晴的首部长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24年7月推出。这本书的腰封写着每个孤独的现代人,都需要一只不会说话的精神体,初看有些玄乎,读罢才懂——原来作者用这个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生物,凿开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裂缝。据编辑说,初稿完成时曾被退过三轮,理由是设定太跳脱,但最终凭借用动物写人性的精准度过审,上市三个月便加印五次,豆瓣评分稳定在8.9,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懂孤独的书

二、内容:当“鹅”成为第二人格,生活的荒诞都被揉软了

故事的主角是个在互联网公司做情绪算法的程序员,叫周默。他每天的工作是用代码分析用户的快乐指数,自己却活成了情绪黑洞”——加班到凌晨时啃冷掉的外卖,情人节收到女友的分手短信,连楼下早餐铺的阿姨都能精准戳中他的痛点:小周啊,你这脸比我家冰箱冷冻层还冷。

直到某天清晨,周默在出租屋的阳台发现了一只雪白的鹅。它不吵不闹,会在他敲代码时蹲在键盘上(导致他写了三行bug代码),会在他躲在卫生间哭时用扁嘴巴啄他的裤脚,会在暴雨天撑开翅膀替他挡雨(虽然自己淋成了落汤鹅)。最离奇的是,这只鹅似乎能读懂他的心思:当他为项目失败自责时,它会叼来他大学时拿的编程奖状;当他失眠数羊数到崩溃时,它会蹲在他枕头边,把自己的绒毛蹭得蓬松,活成一颗会呼吸的棉花糖。

书中有个让我笑到拍床的细节:周默带鹅去公司,行政部姑娘要给它系蝴蝶结,它当场翻了个白眼(真的,鹅的眼睛瞪起来像两颗黑葡萄,气鼓鼓的),然后当着全组人的面,把周默落在工位的马克杯叼到了会议室——杯底还压着他昨晚写的离职申请。后来大家才发现,那只马克杯是周默已故母亲的遗物,他早忘了收在哪里。

但最戳我的不是这些鹅的神奇操作,而是作者对精神体的隐喻:鹅没有人类的语言,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回应周默的情绪——他焦虑时,它就扑棱着翅膀满屋子跑,把他的烦躁搅成一团乱毛线;他孤独时,它就把脖子弯成温柔的弧度,轻轻靠在他的手背上,像在说我在。这种无需多言的陪伴,恰恰是当代人最缺的。

三、写作特点:用“笨功夫”写尽成年人的细腻

陈晚晴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股钝感力的温柔。她写周默的孤独,不用他像一座孤岛这种烂梗,而是写他吃泡面时,总把调料包捏得很碎,仿佛这样就能把孤独也捏碎一点;写鹅的灵性,不用它仿佛能通人性,而是写有次他发烧到39度,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个温热的重量压在他额头上,后来发现是鹅蹲在他旁边,把自己晒了半天的太阳暖烘烘地贴了上来

最妙的是她对双重视角的处理:前半段以周默的视角写他与鹅的日常,后半段突然切到鹅的内心OS(当然,鹅不会说话,它的想法是通过动作、眼神和周默的观察拼凑的)。比如周默认为鹅总爱跟着他,鹅的视角却是他的脚步声比麻雀的叫声还轻,我要是不紧跟些,就会找不到他了。这种错位的视角,把陪伴这件事写得既搞笑又心酸。

四、阅读体验:像揣了只活鹅在兜里,冷不丁就戳中你

我是深夜在地铁上开始读这本书的。当时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旁边大叔的手机外放着今晚月色真美,我盯着手机屏保上项目截止日的倒计时,突然就想起周默在暴雨里抱着鹅跑的场景——他举着公文包护着鹅,自己半边身子湿透,却笑着说没事,它怕雷。那一刻,我鼻子突然发酸,旁边的阿姨递来张纸巾:姑娘,看你眼睛红得像兔子。

读完全书的那天,我特意去楼下公园喂了半小时鹅。看着它们摇摇晃晃走路的样子,突然懂了书里的一句话:精神体从来不是什么超能力,它是我们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另一双眼睛——帮我们看见,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碎的、却足够温暖的瞬间。

五、评价与影响力:它不是“心灵鸡汤”,是面照见内心的镜子

这本书的口碑来得很实在。有读者在豆瓣留言:读第一章以为是个童话,读到中间哭湿了三张纸巾,合上书才发现,原来我和周默一样,都在等一只’——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家人,甚至可能是自己心里那个没被发现的、柔软的部分。还有心理学博主分析:周默的其实是内在自我的外化,当成年人习惯了用我很好’‘我没问题武装自己,这本书用一只鹅,帮我们把那个躲起来的、需要被照顾的自己,重新找了回来。

最近看到个新闻,说有社区把这本书列入独居老人关爱书单”——老人们说,读周默和鹅的故事,就像看到了自己养的猫猫狗狗,它们不会说话,但我们知道,它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我们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说真的,我是个不太会表达情感的人。从小到大,我习惯用我没事”“挺好的来回应关心,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突然意识到:原来需要陪伴不是软弱,而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那天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没说工作多累,只说:妈,我想你了。她在电话那头愣了两秒,然后笑出了眼泪:傻闺女,我也想你啊,上周给你腌的酱牛肉,等你国庆回家吃。

现在我的床头总放着这只精神鹅”——不是玩具,是一只手工陶瓷鹅,是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每次加班到深夜,看到它歪着脑袋的样子,就会想起周默的鹅,想起它教会我的事:生活或许很荒诞,但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像守护一只鹅那样,笨拙而坚定地去爱。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他的鹅从不在朋友圈里点赞,却在每个失眠夜用翅膀丈量他心跳的裂缝;它不懂KPI,不懂升职加薪,却懂他藏在西装口袋里,那颗因为一句你辛苦了而微微发烫的心。

或许这就是《他的精神体是鹅》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教我们如何成功,却教会我们如何好好活着:在追逐有用的路上,别忘了留一只的位置,它会替你接住生活里所有的无用之诗

“《他的精神体是鹅》:当肉身困于尘埃,精神鹅正扑棱着翅膀飞过生活的荒原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用生命丈量信仰的科学家群像 | 爱阅读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用生命丈量信仰的科学家群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由《环球人物》杂志社编著,东方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这本书以30位科学界功勋模范人物为切口,通过深度采访与史料挖掘,勾勒出中国科学家群体“以家国为锚点、以创新...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 爱阅读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孤独的“治愈解药”,2024年现象级温暖文学黑马 《足下的恋人》是青年作家“晚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情感志”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生活感——深棕色牛皮鞋旁散落着几片银杏叶(...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心灵史诗”,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3年出版的现象级小说,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图书”,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