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荐书 第73页
《遗书》:18世纪思想火种如何点燃现代平等的革命之火? | 爱阅读
《遗书》:18世纪思想火种如何点燃现代平等的革命之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18世纪的“思想核弹”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学论文集,而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让·梅叶在1864年抛向封建专制与宗教迷雾的一块“思想核弹”。全书以3卷99节的篇幅,用80节揭露宗教虚伪性,19节批判社会不平等,像一把手术刀剖开18世纪法国贵族与教会的腐败内核。从曼彻斯特的纺织厂到巴黎的咖啡馆,这些文字如地下传单般传播,最终为法国大革命埋下理论火种。 二、内容亮点:在宗教迷雾与阶级压迫间架设“真理天平” 宗教批判的“解构手术” 梅叶将《圣经》比作“被篡改的密码本”,指出福音书矛盾、神迹伪造等漏洞:“如果上帝叫亚伯拉罕献祭...
《疑龙经》:一本教你看懂大地脉络的“风水解剖书” | 爱阅读
《疑龙经》:一本教你看懂大地脉络的“风水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一句话概括《疑龙经》,它是“唐代风水师的‘大地脉络指南’”——作者杨筠松(号救贫先生),唐代著名风水大师,被尊为“赣派风水鼻祖”,其著作《疑龙经》是中国传统地理学(风水)的经典文献,成书于唐末,后经宋代、明代多次增注,今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全书约12万字,分“上卷·龙脉辨”“中卷·穴场寻”“下卷·应象验”三部分:上卷专论“龙脉”(山脉走向)的识别与吉凶判断,用“疑龙十问”拆解“龙从何处来,到何处止”;中卷聚焦“穴场”(理想居住地)的选址法则,结合“窝、钳、乳、突”等穴形,详解“如何找对地”;下卷则以“应象”(自然...
《以命相搏的青春:东京大学安田讲堂,1968-1969》:在血色抗争中照见青年精神的永恒星光 | 爱阅读
《以命相搏的青春:东京大学安田讲堂,1968-1969》:在血色抗争中照见青年精神的永恒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书由日本学者岛泰三亲历撰写,董炳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24年10月出版,ISBN9787108078353,定价59元。作为战后日本最具标志性的学生运动纪实,全书以安田讲堂攻防战为核心,通过70余名学生坚守讲堂的细节、37箱未公开档案资料及作者狱中手记,还原了1968-1969年东京大学全共斗运动从萌芽到高潮的全过程,被誉为“东亚青年抗争史的孤本证言”。 二、书籍内容:血色青春的立体拼图 书中以“企业号航母驶入佐世保港”为开篇,揭开反战怒潮的序幕——1968年1...
《义正山河》:当山河染血时,我终于读懂了“义”的重量 | 爱阅读
《义正山河》:当山河染血时,我终于读懂了“义”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山河”丈量“义”的“历史良心账” 《义正山河》是历史作家“黎昭”2024年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以清末“庚子国变”为背景,聚焦“护城营”首领陈怀安的“守土之路”。他从街头混混成长为扛起“保境安民”大旗的民间领袖,在“列强环伺、清廷溃败”的乱局中,用“义”字串起“百姓的命、城墙的砖、山河的魂”。书中没有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却用“城门口的粥摊”“胡同里的破锣”“城墙根的老槐树”等细节,写尽了“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义举担当”,被读者称为“比《活着》更沉重的历史寓言”,更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为“2024年历史题...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在战火与希望间,触摸犹太民族的“复国基因” | 爱阅读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在战火与希望间,触摸犹太民族的“复国基因” 一、基本信息:一部重新定义"民族叙事"的现代史经典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是以色列历史学家丹尼尔·戈迪斯的作品,201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中文版,属"译文经典"系列。全书以"民族构建"为核心,从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萌芽到21世纪以色列的现代化困境,系统解构了这个国家"在矛盾中重生"的独特逻辑。书中附有50余幅历史照片与地图,从特拉维夫白城到戈兰高地,让读者在文字间也能触摸到土地的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历史创伤与现实困境间,解码民族的"生存哲学" 1.复国运动的"精神考古" 戈迪斯开创性地提出"四重身份"理论...
《艺境》:宗白华用“美学手术刀”解剖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 爱阅读
《艺境》:宗白华用“美学手术刀”解剖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美学的“破冰宣言” 1947年,当中国艺术界还在“中西绘画优劣论”中撕扯时,宗白华以一部《艺境》劈开了美学讨论的“认知迷雾”。这位被冯友兰称为“中国美学史最后一位通人”的学者,用“散步美学”的独特视角,将中国艺术从“技法手册”升华为“精神世界的地图”。书中没有枯燥的经院哲学,却像一场艺术漫游,用王羲之的《兰亭序》、敦煌的飞天壁画与八大山人的怪鸟等案例,重构了中国人如何通过艺术抵达“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核心价值:打破“艺术=技巧”的认知牢笼 这本书最颠覆的启示是:艺术不是“画廊里的装饰品”,而是“中国人安顿...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艺术的起源》是德国艺术学家恩斯特·格罗塞(Ernst Grosse)于189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中译本以蔡慕晖1984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朱青生导读,豆瓣评分9.1分。全书以“艺术如何从原始仪式中诞生”为轴,通过“考古发现+跨文化比较”构建艺术演化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原始艺术的实用功能(如巫术、劳动),传递“艺术不是天才的独白,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投影”的信念。正如格罗塞所言:“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娱乐,而是与神对话的密码;他们的岩画不是装...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变“贴贴”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变“贴贴”的魔法指南 最近重读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忽然想起第一次翻开它时的场景——那是个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周末,我随手抽下书架上这本“传说中的艺术史经典”,想着随便翻两页打发时间,结果一陷进去就是整个下午。合上书时,夕阳正透过窗户洒在封面上那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中译本封面设计)上,我盯着书脊上“贡布里希”四个字发了会儿呆:原来艺术史可以这么“活”? 一、基本信息:跨越半世纪的“艺术通识课” 《艺术的故事》初版于1950年,原版书名直译是《艺术的故事:绘画、雕塑与建筑的发展》,由英国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撰写,后经范景中、林夕等学者反复校...
《艺术即经验》:当厨房的烟火成为画布,生活的褶皱里藏着艺术的密码 | 爱阅读
《艺术即经验》:当厨房的烟火成为画布,生活的褶皱里藏着艺术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生活美学家”的“经验宣言” 《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美学代表作,成书于1934年,被视为“实用主义美学”的里程碑。全书以“经验”为核心,通过对艺术创作、审美体验、日常生活关联的深度剖析,颠覆了“艺术是精英专属”“艺术高于生活”的传统认知。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5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刘放桐——其翻译既保留了杜威通俗的口语化表达(如“经验不是原料,而是艺术本身”),又用精准的中文传递了这位“民主哲学家”的人文温度...
《艺术社会史》:读罢“镜中的社会”,方懂“艺术的底色” | 爱阅读
《艺术社会史》:读罢“镜中的社会”,方懂“艺术的底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艺术解码社会的”跨学科经典,艺术史研究的“社会显微镜” 若要给《艺术社会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20世纪的‘艺术社会解剖书’”。这部由英国艺术社会学家T.J.克拉克(T.J.Clark)撰写(1973年初版,后续修订)的学术著作,以“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为时间轴,用20万字的篇幅,通过分析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具体作品,揭示艺术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阶级矛盾的深层关联。 克拉克被称为“艺术社会学的奠基人”,他摒弃了传统艺术史“天才决定论”的叙事,转而用“社会语境”重新解读艺术:从达芬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