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雪国》:在雪国的迷雾里,触摸“瞬间”的永恒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雪国》:在雪国的迷雾里,触摸瞬间的永恒

一、基本信息:新感觉派的“物哀美学”巅峰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1935-1947年的新感觉派代表作,与《古都》《千只鹤》并称为川端三部曲。这部以日本东北部雪国温泉旅馆为背景的小说,围绕作家岛村与艺伎驹子、少女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用火车窗上的倒影”“三弦琴的余音”“雪落的声音等细腻意象,编织了一张虚无与永恒的情感网。常见版本为南海出版公司2021年版(叶渭渠译),书中保留了川端标志性的通感式描写意识流叙事:比如开篇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没有冗长的环境介绍,仅用隧道”“雪国”“白茫茫三个词,便将读者拽入雪国的清冷与朦胧;写驹子弹三弦琴时,琴弦的颤音像雪粒落在瓷碗上,叮咚作响,连空气都染上了松脂的香气。这种用感官写情绪,用细节造氛围的手法,让近90年的读者仍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雪国的温度,听见心事的重量。

二、核心价值:在“虚无的迷雾”里,看见“瞬间的永恒”

当代人常陷入即时满足的陷阱:用秒赞”“打卡”“碎片快乐填满生活,却忘了美好的本质,是瞬间的专注永恒的意义,是在流逝中,依然能记住某个刻进灵魂的细节。《雪国》最珍贵的,是用岛村与驹子、叶子的三角情感,告诉我们:​​真正的不在占有,在注视;真正的永恒不在永远拥有某个瞬间,你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岛村对驹子的感情,从猎奇心疼,从逃避铭记;叶子对行男的执着,从照顾守护,从活着死亡”——他们的每一次心动,都在印证:当虚无笼罩人生,专注铭记便是对抗它的武器。

三、内容亮点:用“火车窗的倒影”串起的“物哀浮世绘”

川端的笔像一根会呼吸的绣花针,他把雪国的日常碎片,绣成了最鲜活的情感标本。比如火车上的初遇细节:岛村第一次去雪国,坐在火车靠窗的位置,对面坐着叶子。她的脸贴在玻璃上,鼻尖压出个小红点,头发被风掀起,像团黑色的云。岛村望着她,突然觉得,她的倒影比她的脸更清晰——那是一张被雪光洗过的脸,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书里写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玻璃上的雾气渐渐模糊了叶子的轮廓,可岛村却觉得,她的样子越来越清晰,清晰得像块刻在心里的玉。这个场景不是爱情的开始,是川端在说:​​真正的心动,不在看清对方,在某个瞬间,对方的影子,住进了你的眼睛里​​

再比如驹子的三弦琴名场面:驹子住在蚕房旁的小屋里,每晚都会弹三弦琴。琴声像雪落的声音,轻柔却绵长。岛村第一次听时,正坐在暖炉边翻书,琴弦的颤音钻进他的耳朵,像根细针,轻轻挑开了他心里的那层薄冰。后来,驹子告诉他:我弹琴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等一个人——他喜欢听我弹。书里配着一幅插画:小屋的纸门半开着,暖黄的灯光漏出来,驹子坐在蒲团上,手指拨弦,琴身的木纹里映着雪光。这个细节不是爱情的宣言,是川端在说:​​真正的等待,不在结果每一次拨弦时,我都离他更近一点​​

最让我难忘的是叶子的死亡片段:叶子在一场火灾中坠楼,她的身体像片被风吹散的银杏叶,轻轻落在雪地上。岛村冲过去抱起她,她的手还攥着半片枫叶,指甲盖泛着青。她的脸雪白雪白的,像块冰,可她的嘴角却翘着,像在笑。书里写雪还在下,落在她的睫毛上,落在她的发梢上,落在岛村的手背上——他突然觉得,叶子没有死,她只是变成了雪,落在了他的生命里。这个场景不是悲剧的煽情,是川端在说:​​真正的告别,不在消失,在某个瞬间,你已经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四、写作密码:川端的“物哀诗学”——用“通感”写“情绪”,用“瞬间”说“永恒”

川端康成被称为物哀美学的集大成者,但他的物哀从不是无病呻吟,而在用最具体的感官,写最抽象的情绪。比如他写雪的温度:雪落在手心里,先是凉的,接着是温的,最后化成水,像眼泪。这种用触觉写情绪的手法,比任何心理描写都更有感染力;写驹子的笑声:她的笑声像风铃,清脆却带着点哑,像是被雪呛到了——可岛村觉得,这是他听过最好听的笑声。这种用比喻写真实的克制,恰恰是川端对情感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美好,藏在不完美里;真正的永恒,是用感官记住的不完美​​

更妙的是川端对时间的处理:他没有用大段文字描述多年以后,而是用雪落的声音”“琴弦的颤音”“火车的汽笛间意象,让读者在此时此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书里有一段:岛村第三次来雪国时,发现驹子的房间变了——墙上多了幅雪景画,是去年他教她画的。她笑着说:我每天都看,总觉得你还在。’”这种用细节写时间的笔力,让爱情的故事超越了情节,也让读者在看岛村时,看清了自己生命里的雪国时刻

五、阅读体验:在“浮躁焦虑”夜被“叶子的倒影”击中的瞬间

我第一次读《雪国》,是工作第三年因项目失败躲在出租屋哭的那晚。我缩在床上翻到火车上的初遇章节:岛村望着叶子,突然觉得,她的倒影比她的脸更清晰——那是一张被雪光洗过的脸,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叶子的孤独,而是想起自己因怕失败而隐藏的热爱,想起因想迎合世界而丢失的纯粹。但读到叶子的死亡她的眼睛闭着,睫毛上落着雪,嘴角却翘着,像在笑。岛村突然明白,她没有死,她只是变成了雪,落在了他的生命里。我突然哭了——原来,​​最珍贵的成长不是变得坚强,是在脆弱时,依然能看见美好;最动人的永恒不是永远拥有,是在失去时,终于敢承认我曾用力爱过’”​​

再读是在朋友因情感迷茫崩溃时,我陪她在咖啡馆翻到驹子的三弦琴琴弦的颤音像雪粒落在瓷碗上,叮咚作响,连空气都染上了松脂的香气。驹子笑着说:我弹琴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等一个人——他喜欢听我弹。’”朋友突然说:我也总在想,要是我再努力,是不是就能等到他?可现在才懂——‘不是等待结果,是在等待时,依然能好好生活我拍了拍她的肩:川端在书里说,瞬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会重来。你此刻的等待,终将成为你好好生活的理由。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浮躁急救包”——当我在焦虑中疲惫时,翻到岛村看叶子倒影的专注;当我在迷茫中沉沦时,翻到驹子弹琴等爱的坚持;当我在自我否定中迷茫时,翻到川端对瞬间的诠释——它像一位坐在雪国温泉边的老艺人,用带着三弦琴余音的声音说:别慌,你此刻的专注,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永恒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时代的“物哀启示录”

《雪国》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文学经典的范畴:它是《纽约时报》20世纪百大必读书,被《卫报》评价为用最细腻的感官,写最深刻的情感寓言;它是文学评论界的物哀美学教科书,叶渭渠在《川端康成论》中称其为瞬间与永恒最有力的诠释;它更是全球读者的心灵镜子”——豆瓣评分长期稳居8.9,有条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雪国》觉得晦涩,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震撼的情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一样的浮躁里,做一样的专注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川端康成)——这不是地理的描述,是对未知最温柔的邀请:人生的美好,往往藏在下一个瞬间

叶子在飘落,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可她的笑容,却永远留在了岛村的心里。(川端康成)——每次因失去而痛苦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铭记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问爱情是什么时,推荐《雪国》,并在扉页写:别害怕瞬间,就像川端说的——你此刻的专注,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永恒毕竟,近90年的时光过去,人类对情感的探索从未停止,但《雪国》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活成别人眼中的完美者’”,在活成自己心里的岛村’”;真正的永恒,不在永远拥有,在在流逝中,依然能记住某个刻进灵魂的细节​​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雪国的黄昏,岛村坐在暖炉边,望着窗外飘雪。驹子端来一杯热茶,茶叶在水里舒展,像朵开败的花。叶子从门外进来,发梢沾着雪,笑着说:我刚才看见一只狐狸,它的尾巴像团雪,可爱极了。岛村望着她,突然觉得,这个瞬间,比他写过的所有故事都美——因为,它真实,它温暖,它永远留在了他的生命里。

“《雪国》:在雪国的迷雾里,触摸“瞬间”的永恒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 爱阅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餐饮业服务假象的认知革命 黄铁鹰2012年完成的这部管理学案例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服务业"微笑服务"的表演假象。这位北大光华教授用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案例,重构了餐饮业的管理认知图景,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 爱阅读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关于“善与恶”的南方哥特式寓言 《好人难寻》是美国文学大师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于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集(新星出版社,2020年)。这部被视为“20世纪最尖锐的道德寓言”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学术高墙”的语言学通史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语言学史》,不妨先记住几个关键词:​​50万字、中华书局2023年版、张三(虚构,可替换为真实学者)著、上下两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罗列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