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星际种植大户》:当土豆藤爬上外星岩,我们终于读懂了“生存”的另一种答案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星际种植大户》:当土豆藤爬上外星岩,我们终于读懂了生存的另一种答案

去年夏天,我在空调房里翻完《星际种植大户》最后一页,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很轻——原来最震撼的不是星际战争,是在宇宙的荒原上,一株土豆苗都能成为希望的火种

一、基本信息:从“科幻冷门”到破圈爆款,一本用“种植”重写星际生存的治愈神作

《星际种植大户》是作家青禾创作的科幻小说,2023年起在起点中文网连载,2024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实体书。这部被读者称为星际版《小森林》的小说,上市首月销量突破60万册,豆瓣评分稳定在8.7,更被改编为科幻动画(B站独播,播放量破2亿)、漫画(快看漫画人气榜TOP4)。有编辑透露,初稿因种植设定太日常被要求增加冲突,最终却凭借用土豆写宇宙的独特视角,成为2024年最受关注的硬核治愈神作

二、内容:星际荒原上的“土豆革命”,每个细节都在说“生存从不是掠夺”

主角林深是地球最后一批星际农民”——他的任务不是开采矿石、建造基地,而是在寸草不生的外星岩板上种出能养活人类的土豆。他的日常是:用激光枪在岩板上烧出一个个小坑,撒下从地球带来的土豆种;用自制滴灌系统收集晨露,浇灌那些蔫头耷脑的幼苗;和外星岩鼠斗智斗勇——这些长着鳞片的小生物总爱偷土豆,却被林深发现它们会把没吃完的土豆埋进岩缝,第二年竟长出了更壮的苗。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第一次丰收的细节:林深蹲在岩板前,看着自己种出的土豆从拇指大小长成拳头大,表皮泛着健康的紫色。他刚要伸手去挖,岩缝里突然钻出只岩鼠,叼起个土豆就跑。林深追了半里地,却在岩鼠窝里发现了更惊喜的东西——二十多个土豆堆成小山,每个都比他种的大一圈,旁边还压着片干枯的地球树叶(那是他去年春天落在这里的)。

没有狗血的外星入侵反转,没有强行圆满的人类胜利,有的只是这些藏在星际荒原里的真实:林深会因为土豆苗被岩鼠啃坏而蹲在地上哭,会在暴雨夜用身体护住幼苗,会在丰收时把最大的土豆留给路过的星际旅人;他也会和外星植物对话”——那些会发光的蓝藻、会唱歌的藤蔓,其实是宇宙给耐心者的礼物。

而最戳我的,是林深与外星守园人阿树的双向治愈:一个是被地球抛弃的失败农民,一个是被宇宙遗忘的孤独守护者。他们会因为林深种出变异土豆吵架(阿树说这不符合星际农业标准),也会在深夜一起坐在岩板上看星星,阿树突然摸出个玻璃罐:这是我存的地球雨水,你尝尝——和你种的水,味道好像。林深喝了一口,突然想起地球老家后院的菜园,想起母亲蹲在田埂上说:深儿,种地不是和土地较劲,是和它商量。

三、写作特点:用“土豆”织就宇宙网,把“生存”写成最温柔的诗

青禾的文字有种泥土般的温暖:写星际岩板,不用”“荒凉,而是写岩石缝里渗出的水痕,像极了老家后山的晨露;被激光烧过的岩面泛着浅金色,像撒了一地的碎金箔;写林深的孤独,不用无人理解”“内心空洞,而是写他蹲在土豆苗前,听着它们拔节的声音,突然觉得,原来宇宙里最热闹的声音,是植物生长的声音

最妙的是他对双线叙事的把控:一条线是林深与土豆共生的种植日常,另一条线是地球资源枯竭的背景——新闻里说地球最后一片森林消失”“淡水仅够维持百年,两条线像两根缠绕的藤蔓,偶尔交汇时迸溅出的火花,比任何星际战争都刺眼。比如林深收到地球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别再寄土豆了,我们撑不下去了。他却笑着把刚挖出的土豆装进罐子:告诉他们,我在宇宙里给他们留了片土豆田’——等地球好了,我们一起回来收。

而林深的成长更绝:他从为了生存种土豆为了希望种土豆,再到最后站在星际农业峰会上,举着变异土豆说这不是作物,是宇宙给我们的和解信’”——这种撕掉标签的过程,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对抗绝望的真实路径:先是否定,然后挣扎,最后骄傲地说我能行

四、阅读体验:像蹲在岩板上数土豆苗,疼到心疼,暖到流泪

我是裹着薄毯子在深夜读这本书的。读到第一次丰收那章,窗外的月光突然洒在书页上——我捧着书冲到阳台,看见楼下绿化带的月季正开着花,突然想起书里林深说的:植物从来不会放弃生长,除非你先放弃它们。

合上书的那晚,我翻出阳台的花盆——里面种着去年枯死的薄荷,现在竟冒出了新芽。我给妈妈发了条消息:妈,我在阳台种了薄荷,等它长大,我们泡薄荷茶喝。她秒回:好,妈给你寄点有机肥。

凌晨一点,我刷到朋友圈,同事发了张加班到凌晨的照片,配文:今天项目又黄了,想辞职。我评论:我今天种的土豆发芽了,你看,有些事急不得。她秒回:你最近怎么这么佛系?我没说话,只是把《星际种植大户》的封面翻到她能看见的位置——上面印着:宇宙很大,但总有一块地,能让你种出希望。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书里的真相:所谓生存,从来不是掠夺资源,是和万物商量着过日子;所谓希望,也不是等待奇迹,是在荒原上种下一粒种子,然后等它发芽

五、评价与影响力:它不是“爽文”,是面照见“人类与自然”的镜子

《星际种植大户》的热度远超文学圈。有读者在豆瓣留言:以为是星际爽文,结果是催泪弹,哭湿了三包纸巾;有环保博主分析:林深的土豆种植其实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隐喻——我们总想着征服自然,却忘了和自然合作才是最长久的方式。

动画播出后,#星际种植大户#话题阅读量破9亿,粉丝们整理治愈种植清单,画林深阿树岩板日常图;多地学校把这本书列为生态教育推荐读物”——不是因为它科幻,是因为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是包容;真正的生存,不是掠夺,是共生。

2024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将这本书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深度的科幻文学。评委说:它用土豆的外壳,包裹了最珍贵的人性哲学——在这个强调效率的时代里,慢下来,和自然商量,才是最奢侈的智慧。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出版时,我正陷在职场焦虑的泥潭里。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不够强,于是每天加班到凌晨,连浇花都要掐着表算时间——直到读到林深说的:土豆苗不会因为你急着长大就长得更快,它们只会在你用心照顾时,悄悄把根扎得更深。

现在的我,会在加班后绕路去买束花,会在周末去郊区种块小菜园,甚至会在和同事吵架时笑着说:别急,咱们慢慢商量。因为我终于明白:种植从来不是完成任务,是和土地、和时间、和自己,好好相处生存也不是拼命向前,是在荒原上种下一粒种子,然后等它发芽,等它开花,等它结果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戳我的两句话:

他说,宇宙很大,大到容得下所有没用的种子;

我说,原来最珍贵的有用

种下一粒种子,

然后等它,

长成自己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星际种植大户》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教我们如何征服宇宙,却教会我们:

要相信,

在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刻,

总有一粒种子,

正藏在你的口袋里,

等着和你一起,

在宇宙的荒原上,

种出属于自己的春天。

“《星际种植大户》:当土豆藤爬上外星岩,我们终于读懂了“生存”的另一种答案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都》:在京都的四季褶皱里,触摸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 | 爱阅读

《古都》:在京都的四季褶皱里,触摸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幅用文字绘就的京都风情画 《古都》是川端康成19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以日本京都为背景,讲述双胞胎姐妹千重子(被富商收养)与苗子(在山区长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小说以“北山杉林”“平安神宫”“祇园祭...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 爱阅读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领袖米哈伊尔·巴枯宁,初版于1873年,是19世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标志性宣言”。它诞生于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时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巴枯宁却针锋相...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 爱阅读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废纸堆里的文学圣殿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出版于1989年(捷克版),中文版由杨乐云翻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引进。这部仅120页的“微型史诗”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被赫拉巴尔称为“用生命写就的作品”。小说获...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 爱阅读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记忆迷宫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灰塔笔记》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浅灰色水泥墙面爬满常春藤(叶片间夹着半张泛黄的便签)...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 爱阅读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极简学理财》是国内理财导师简七的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全书288页,定价55元。这本书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理念,提出“理财三步法”(记账-规划-投资),将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