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有闲阶级论》:一本拆穿“炫耀性消费”真相的阶级分析经典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有闲阶级论》:一本拆穿炫耀性消费真相的阶级分析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索尔斯坦·凡勃伦,初版于1899年——恰逢美国镀金时代:工业资本家靠剥削工人暴富,形成了一批不干活也能住豪宅、开游艇的有闲阶级,而普通劳动者却在贫民窟挣扎。凡勃伦以犀利的社会观察和经济学视角,写下这本反潮流的阶级批判书,核心就做一件事:撕下有闲阶级优雅、高贵的伪装,揭露他们的有闲是靠剥削他人劳动,消费是为了炫耀地位,而非满足需求。哪怕你对制度经济学陌生,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有人买奢侈品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晒”“为什么越不实用的东西,越能彰显高端’”。它的地位有多高?经济学界称其为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研究消费社会的学者(从鲍德里亚到福柯)都绕不开它;现在我们说的炫耀性消费”“精致穷”“轻奢陷阱,源头全是凡勃伦的理论;连分析网红人设”“明星天价代言,都能看到书中阶级炫耀逻辑的影子。有学者调侃:没读《有闲阶级论》,你可能会以为自己喜欢奢侈品,读完才知道,你只是在替有闲阶级的地位焦虑买单。

二、书籍内容:不聊“有闲多舒服”,只拆“有闲阶级如何靠‘不干活+乱花钱’彰显地位”

凡勃伦在书中最核心的突破,是打破有闲=享受生活”“消费=满足需求的认知——他认为,有闲阶级的有闲不是休息而是故意不劳动(因为劳动是底层人的标志);他们的消费也不是需要,而是炫耀性消费(越贵、越不实用,越能证明自己不用靠劳动谋生)。他没搞抽象理论,而是用19世纪美国有闲阶级的生活细节做案例,连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住什么房子都拆得明明白白:

比如讲炫耀性有闲,他不简单说他们不干活,而是描述贵妇的日常:早上起床后,由仆人帮着穿衣服(自己不动手,体现不劳动),然后花2小时喝早茶(不是为了渴,是为了消磨时间,证明时间多到用不完),下午参加慈善舞会(不是为了做慈善,是为了和其他有闲阶级社交,互相炫耀新首饰),晚上在家办晚宴(菜要多到吃不完,仆人要多到忙不过来,证明雇得起人、花得起钱)。最绝的是代理有闲”——比如资本家自己不劳动,还会让妻子、仆人替自己不劳动:妻子不用上班,仆人不用干有技术的活(比如只负责开门、递东西),这些都是在向外界传递:我家有钱到,连家人和仆人都不用靠劳动谋生

再比如讲炫耀性消费,他举服装的例子:有闲阶级穿的礼服,要么是紧身的(不方便走路,更别说干活),要么是缀满蕾丝、宝石的(容易坏,不能洗,只能穿一次),甚至男士要穿紧身马甲、戴高顶礼帽(夏天热得满头汗也不摘,因为摘了就不像有闲阶级)。凡勃伦反问:如果衣服是为了保暖、方便,为什么他们要穿这样的衣服?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样的衣服能证明我不用干活’——底层工人要种地、做工,只能穿宽松、耐脏的衣服,穿礼服根本没法劳动。他还点破消费的阶级密码:同一双鞋,底层人买10美元的(为了耐穿),有闲阶级买1000美元的(为了品牌logo),差价990美元买的不是质量,是让别人知道我买得起1000美元的鞋的地位。这种用生活细节拆阶级的内容,让有闲阶级从优雅符号变成了靠剥削炫耀的寄生虫

三、写作特点:像社会观察员在街头“扒有闲阶级的底”,犀利里藏着讽刺的幽默

凡勃伦的文笔最绝的地方,是没有学术的温吞,全是一针见血的讽刺”——他不搞术语轰炸,而是用白描+反问的方式,让你一边读一边笑,笑完又觉得扎心。比如描述有闲阶级的慈善行为时,他调侃:他们捐钱建博物馆,不是为了让穷人看画展,是为了在博物馆门口刻上自己的名字,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我捐的;他们参加慈善拍卖,不是为了帮穷人,是为了和其他富人比谁出价更高,最后拍下来的画,可能挂在家里从不看,只是为了向客人炫耀我拍了这幅画

他还特别擅长用底层视角对比增强冲击力,让有闲阶级的虚伪无所遁形。比如讲吃饭:底层工人吃饭,是找个角落快速吃完,赶紧回去干活;有闲阶级吃饭,是在豪华餐厅里,由服务员分菜,一道菜吃半小时,每口只吃一点点,最后剩下一大半倒掉”——两者的区别不是饿不饿,是吃饭能不能用来炫耀。讲住房时,他会写:底层人的房子是能住就行,有闲阶级的房子是越大越空越好’——客厅大到能跳华尔兹,却只用来放装饰品;卧室多到住不完,却要雇人每天打扫,因为空房间多才能证明有钱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讽刺,读起来根本不像读100多年前的学术书,更像看一部揭露阶级真相的脱口秀,你会忍不住跟着凡勃伦的节奏,吐槽原来这些高端生活这么假

四、阅读体验:从“羡慕奢侈品”到“看懂消费背后的‘阶级陷阱’”的顿悟时刻

我刚开始读时,纯粹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一个月工资买一个包’”,结果读了几十页就被戳中:有个朋友省吃俭用3个月,买了一个限量款奢侈品包,平时舍不得背,只在朋友圈晒,聚会时小心翼翼地提着,生怕刮花——以前我觉得她真喜欢这个包,但用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一想,她买的不是包,是让别人知道我买得起奢侈品的地位;包的实用价值(装东西)几乎为零,炫耀价值占100%,就像凡勃伦说的买的是符号,不是商品

还有一次,刷到网红晒不用上班的精致生活:早上在阳台喝手冲咖啡,下午去画室画画,晚上在家看小众电影——以前我觉得她好自由,读完书才明白,这是典型的炫耀性有闲:她不用上班,不是财务自由,是靠家人或粉丝打赏不劳动,晒生活是为了打造高端人设,吸引更多人关注,本质还是用有闲炫耀地位。最扎心的是,我自己曾为了显得有品味,花几百块买了一本精装版的小众诗集,结果翻了两页就放着积灰——现在才懂,我也是在模仿有闲阶级的消费,想用买小众诗集证明自己不是俗人,其实是陷入了凡勃伦说的阶级焦虑陷阱

读完最后一页时,我甚至有种以前看消费像看光鲜的广告,现在终于看到了广告背后的阶级算计’”的通透感——原来商场里的限量款”“高定款,不是为了满足高端需求,是为了筛选出能买得起的有闲阶级;原来我们说的消费升级,很多时候是炫耀升级,是为了跟上别人的阶级符号,花了冤枉钱还不自知。这种看清真相的感觉,比省多少钱都珍贵。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制度经济学的“反讽经典”,揭穿消费社会的“皇帝新衣”

在学术圈,《有闲阶级论》的地位堪称制度经济学的叛逆之作’”——它第一次把消费阶级绑在一起,证明经济行为不只是赚钱花钱,更是阶级地位的博弈’”;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加尔布雷斯,都继承了它从社会结构看经济的思路;连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都借鉴了它阶级文化的分析视角。

在现实层面,它的影响力渗透到我们的每一次消费:现在商家搞的限量发售”“会员专属”“高端定制,都是凡勃伦说的炫耀性消费套路;年轻人的精致穷”“轻奢主义,本质是想模仿有闲阶级,却没那个经济实力的焦虑;甚至网红经济的核心,也是靠炫耀性有闲(不用上班)和炫耀性消费(用高端商品)打造人设,吸引流量。有经济学家评价:凡勃伦在1899年就看穿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我们现在还在重复他批判的套路——不是他太超前,是我们太容易陷入阶级焦虑。

六、书籍核心价值与亮点:给思维装个“拆穿消费陷阱的‘透视镜’”

它的核心价值,不是让你讨厌有闲阶级,而是帮你建立理性消费的思维——以后再看到限量款”“高端定制,不会再被精致”“稀有迷惑,而是会问:我买它是为了用,还是为了炫耀?它的实用价值和价格匹配吗?从而跳出为符号买单的陷阱,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内容亮点则在于用生活细节揭穿阶级真相:凡勃伦没写阶级斗争的大道理,而是盯着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这些小事,却挖出了消费背后的阶级逻辑”——比如他说越贵的东西,越要让人一眼看出来贵(比如奢侈品的大logo),因为看不出来的贵,就失去了炫耀的意义;再比如有闲阶级不喜欢实用的创新(比如方便干活的工具),只喜欢没用的创新(比如更复杂的礼服设计),因为实用的创新会帮底层人提高效率,威胁他们的阶级地位。这种从小处见大的洞察,比任何阶级理论都更有冲击力。

最后分享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也是消费社会的真相名言炫耀性消费的本质,是用浪费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特权——浪费的时间越多、金钱越多、物品越没用,证明自己离劳动越远,阶级地位越高。这句话现在还贴在我的手机壳里,每次想冲动买奢侈品时,看一眼就会清醒:我要的不是商品,是别人的眼光,而这种眼光,根本不值我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你也想搞懂为什么自己总想买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消费越多越焦虑,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会让你变成抠门的人,却会让你变成清醒的消费者,明白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靠炫耀来的,而是靠把钱花在刀刃上的理性和从容。

“《有闲阶级论》:一本拆穿“炫耀性消费”真相的阶级分析经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初版于1776年(恰好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市场经济原理的著作**,也被称为《国富论》。它诞生于工业革命萌芽...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政策"活过来"的教科书 《宏观经济学》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撰写,与《微观经济学》并称"经济学双璧"。初版于1992年,第九版封面采用抽象化的经济周期曲线设计,仿佛在暗示读者:翻开书页就能掌握调控经济...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