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依恋理论》:一部解锁“情感联结密码”的人际关系说明书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09)读一读51

《依恋理论》:一部解锁情感联结密码的人际关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依恋理论》是整合了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核心研究与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实证成果的经典著作,经后世学者系统编撰后,形成了涵盖理论奠基-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完整体系。全书共分4编,收录了鲍尔比1951年至1973年关于情感依恋的关键论文,以及安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的详细报告,总篇幅近500页。它并非晦涩的纯理论著作,而是以母婴依恋为起点,延伸到成人亲密关系、亲子教育、心理咨询等多个领域,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也被普通读者称为看懂自己情感模式的钥匙,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爱与联结的认知。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它把看不见的情感联结变成了可观察、可理解的行为模式,像用放大镜拆解情感的DNA,让我们看清自己与他人的联结逻辑。比如书中最经典的陌生情境实验,安斯沃斯没有只罗列数据,而是详细记录了不同依恋类型孩子的反应:安全型孩子在妈妈离开时会短暂哭闹,但看到妈妈回来会立刻扑过去拥抱,很快就能恢复平静;回避型孩子面对妈妈离开和回来都很冷漠,甚至会转身玩玩具,仿佛在假装不在乎焦虑-矛盾型孩子则会在妈妈离开时崩溃大哭,妈妈回来后却又推开妈妈,既渴望亲近又充满愤怒。这些细节不是冰冷的分类,而是像电影片段一样鲜活——比如有个焦虑型孩子,妈妈回来时紧紧抓住妈妈的衣角,却又用力捶打妈妈的胳膊,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恰好戳中了很多人在亲密关系里的挣扎。再比如谈成人依恋,书中用情侣吵架后的反应举例:安全型成人会说我们聊聊刚才哪里不舒服;回避型成人会躲进房间需要冷静;焦虑型成人则会反复追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些日常场景让成人依恋类型不再是学术概念,而是每个人都能对号入座的情感说明书

三、写作特点

首先,这本书的理论+实验+现实三重结构特别清晰,像搭建了一座从实验室到生活的桥梁。先由鲍尔比提出依恋是人类本能需求的核心理论,再由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实验验证,最后延伸到成人关系、亲子教育等场景,比如分析为什么有些父母会养出回避型孩子,会结合实验结论指出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慢慢学会不表达需求来保护自己,逻辑链条完整又好懂。其次,书中的案例描写充满画面感,比如记录母婴互动时,会写妈妈弯腰抱孩子时,孩子的小手会先抓住妈妈的衣领,脚蹬着妈妈的膝盖,像在确认妈妈不会松开’”,这种细节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现场,比纯理论论述更有冲击力。另外,作者特别擅长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概念,比如把安全型依恋比作情感的安全基地”——就像小时候在家门口玩耍,知道家里有人,所以敢放心探索世界;成人的安全依恋,就是知道伴侣会在,所以敢放心做自己,这种比喻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亲切。

四、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想搞懂为什么我总在恋爱里患得患失”——比如对方没及时回消息,我就会忍不住想他是不是不想理我,甚至会故意发很多消息测试他的在意程度。结果看到焦虑-矛盾型依恋的描述时,瞬间被戳中:原来我不是太敏感,而是依恋模式在影响我的反应。后来我试着用书中的依恋日记法”——每次情绪失控时,写下我当时的想法”“对方的实际行为”“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慢慢发现自己总把没及时回消息等同于不爱我,而忽略了对方可能在开会的其他可能性。不过读这本书也有泪目的时刻,比如看到回避型依恋的形成原因时,想起自己小时候想抱妈妈,妈妈却总说长大了要坚强,别总黏人,突然明白自己后来不喜欢表达亲密的习惯,其实是小时候养成的自我保护,那一刻既有心疼,也有释怀。有一次和朋友吵架,朋友冷战不说话,我想起书中回避型的人需要冷静空间’”,没有像以前那样追问,而是给她发了句你想聊的时候,我都在,后来朋友主动找我道歉,说你那次没逼我,我反而觉得很安心”——这本书就像一位情感教练,不教我怎么赢,而是教我怎么懂,读完后感觉自己看亲密关系的眼光变温柔了。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依恋理论》教会了我和自己的情感模式和解。以前我总觉得在关系里敏感是缺点,甚至会强迫自要坚强、别黏人,结果反而更痛苦;读了这本书才明白,不同依恋类型没有好坏,只是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比如我的敏感其实是重视情感联结的表现,只要学会合理表达需求,就能发挥优势。这种认知改变了我和伴侣的相处方式——以前我会因为对方加班晚归而生气,现在会说你晚归我会担心,能不能提前告诉我大概时间,对方反而更愿意主动沟通。读完这本书,我还养成了观察自己依恋反应的习惯,比如每次感到焦虑时,会先问自己我现在是在依恋模式触发,慢慢从被情绪控制变成能观察情绪,内心也更平静了。

从社会评价来看,《依恋理论》的地位堪称人际关系研究的里程碑。美国心理学会评价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爱与联结的认知,让依恋从边缘概念变成心理学核心议题;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多次引用该书观点,称其是理解家庭关系、亲密关系的基础;在家庭教育领域,很多育儿博主用依恋理论解释为什么要回应孩子的哭闹,帮助家长摆脱哭了不能抱的错误观念。甚至在婚恋市场,依恋类型测试也成了很多人了解伴侣的工具,比如datingapp上有人会主动标注安全型依恋,希望找能好好沟通的伴侣,可见其影响力早已走出学术圈。

在当下孤独感蔓延、亲密关系焦虑的社会,《依恋理论》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人被恐婚恐恋”“异地恋矛盾”“原生家庭影响困扰,而这本书正好能提供答案:比如恐婚可能是因为早年形成了不安全依恋,害怕关系破裂;异地恋矛盾常源于焦虑型回避型的搭配——焦虑型需要频繁联系,回避型需要空间;原生家庭影响则能通过依恋理论看清自己的模式如何从童年形成。另外,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减少自我指责”——比如知道自己的情感敏感是依恋模式导致,就不会再骂自己矫情,而是学会自我关怀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依恋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人类进化出的生存本能——就像鸟儿需要筑巢,人类需要情感联结来获得安全感,才能更好地探索世界。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依恋理论的核心:我们不必为需要他人而羞愧,健康的情感联结,才是每个人最坚实的心灵后盾。如果你也想搞懂为什么自己总在关系里受伤”“为什么和有些人相处特别舒服,想在亲密关系里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安心,那《依恋理论》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某个案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慢慢读懂自己的情感密码,甚至会突然明白:原来好的关系,不是不吵架,而是知道怎么在吵架后回到彼此身边



“《依恋理论》:一部解锁“情感联结密码”的人际关系说明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在“经史子集”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在“经史子集”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在“经史子集”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传统文化的“标准答案库”,当代人的“精神导航仪”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是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中华书局2023年出版的权威国学读本(全四册,定价298元),被《光明日报》评为“近年来最系统的国学普及读物”,上市半年销量突破80万册,被300余所高校列为“传统文化通识课教材”。本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框架,精选《论语》《孟子》《史记》《庄子》《楚辞》等50部核心经典,每部经典设“题解、原文、注释、白话译文、现代解读”五大板块,既保留“原典原貌”,又用“当代视角”拆解“古人的生存智慧”,堪称“国...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自闭症演员”撞上“深海霸总” 《海怪联盟》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天堂放逐者于2012年创作的现代科幻耽美小说,全文68.8万字,2016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豆瓣评分8.1分(307人评价),2020年衍生完结篇《海怪联盟·完结篇》获“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科幻类TOP5。故事以“三流演员”夏意在末世游轮上的奇遇展开,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孤独与深海海怪的狂野交织,构建出“海鲜连萌”的末日乌托邦。 二、内容亮点:在次声波里绣出人性的锦缎 书中最颠覆的设定是“海怪的真相”——传说中吞噬船只的塞壬实则是“深海霸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更因“生命教育”主题被改编为纪录片,用真实影像还原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求生。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心灵疫苗”——既接种了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也注射了平凡生活中的意义抗体。读者将跟随弗兰克尔的笔触,见证囚徒如何通过回忆爱人的微笑、幻想未来的讲座,甚至帮助同伴缝补衣服,在绝境中活出尊严。最...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疾病不是洪水猛兽,是我们与生命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二、书籍内容:病菌的“人类观察日记” 翻开书,你会先听见一阵咳嗽声——那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时期,一名护士在日记里写的:“病房里像被按下了慢放键,病人的喘息声比钟表还清晰。”全书以20种经典疾病为线索,从黑死病到新冠,从肺...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子与邻居弗兰克的日常互动。全书未直接出现“嫉妒”一词,却通过百叶窗角度变化、蜈蚣尸体等细节,将人性最隐秘的幽光投射在客观物象的排列组合中。它不提供答案,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现代人最深的生存困境:当爱与监视陷入“不可能”的循环,我们如何通过细节堆砌对抗虚无?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荒诞与真实 香蕉林与...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书百强”,更因“中西比较视角”成为全球高校中国哲学课程的核心教材,堪称“中华文明的思维地图”。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智慧疫苗”——既拆解了哲学的神秘感,也注射了“反思与联结”的抗体。读者将跟随冯友兰从“孔子问礼”到“熊十力新唯识论”的旅程,见证他如何用“做饭”比喻哲学的实践,用“登高山知天高”...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合职场竞争、项目攻坚、行业黑幕等元素,被读者称为“建筑圈《穿普拉达的女王》”,在专业性与娱乐性之间找到巧妙平衡。 二、内容亮点:在量角器与咖啡间,写尽设计人的坚持与妥协 副本设计:从“图纸被毙”到“国际竞赛” 书中“项目组初遇”堪称经典:张思毅为修改方案熬夜画图,咖啡泼在总监顾辰的西装上,对方捏碎他...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线串起的时代史诗 2003年,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用三年时间打磨出首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的作品,以“风筝”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跨越二十年的命运纠葛,揭开了战争创伤、种族矛盾与人性救赎的复杂图景。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蝉联《纽约时报》畅销榜131周,更被改编为奥斯卡提名电影,成为当代文学中“以小见大”的典范。 二、核心价值:当懦弱成为原罪,救赎是唯一的出路 这本书最锋利的刀刃,是撕开了人性中“懦弱”的遮...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由市场理论的“圣经” 《资本主义与自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1962年完成的经典著作,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国,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自由市场是维护自由的最有效手段”为核心,通过教育券、浮动汇率、职业许可等12个具体政策建议,构建起“小政府-大市场”的理论框架,被《时代周刊》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政策宣言”。 二、核心价值:重新定义“自由”与“政府”的边界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权利视角”重构传统经济学叙事: “经济自由即政治自由”的生存公式:弗里德曼否...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威廉·詹姆斯(1842-1910),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杜威并称“现代思想三巨头”。 成书时间与版本:1902年初版,1985年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版(唐钺译),2024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丁虹惠新译本,附原始调查问卷与案例档案。 核心地位:首部以实证方法研究宗教经验的心理学著作,被《剑桥宗教史》称为“宗教心理学学科的诞生宣言”,直接影响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 二、书籍内容与核心价值 宗教经验的“人性解剖图” 詹姆斯颠覆传统神学叙事,将宗教视为人类心灵的“自...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 爱阅读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 爱阅读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伊安·G·巴伯(1923-2013),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宗教与科学委员会主席,被誉为“宗教与科学对话的架桥人”。 成书时间与版本:1966年初版(题为《科学与宗教:敌对还是对话?》),1997年修订为《宗教与科学》,202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张秀华译本,附巴伯手稿影印件与当代学者对谈录。 核心地位:首部系统构建“宗教-科学关系模型”的跨学科著作,被《剑桥科学史》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宗教对话指南”,直接启发现代“神经科学-神学对话”“量子物理与东方...

《正义论》:用一场“蒙眼游戏”,重新定义社会公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正义论》:用一场“蒙眼游戏”,重新定义社会公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正义论》:用一场“蒙眼游戏”,重新定义社会公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核爆级”理论,半个世纪仍震动思想界 罗伯特·诺齐克曾说:“读《正义论》像被闪电击中三次——第一次震撼,第二次烧灼,第三次重塑。”这部1971年出版的政治哲学巨著,以“原初状态”为起点,构建了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全书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数学般的严谨推导,将“正义”从道德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框架。 二、内容亮点:用“无知之幕”拆解人性,让公平成为可触摸的规则 罗尔斯最颠覆性的创见,是“无知之幕”的思维实验:假设我们在选择社会规则时,被蒙住眼睛,不知道自己的性别、财富、天赋甚至善恶观念。这种“上帝视...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 爱阅读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 爱阅读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支付系统“开口说话”的硬核科普 《支付的故事》由前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CEO戈特弗里德·莱伯兰特与金融记者娜塔莎·德特兰合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位“支付系统狂人”用300页篇幅,将现金、信用卡、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的演变史,拆解成一场跨越千年的“金钱流转大冒险”。书中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为什么支付越方便,花钱越多?”“各国银行卡年费为何天差地别?”等直击灵魂的问题,带读者潜入支付系统的“后台”,看银行、监管机构、金融黑客如何上演一场场“攻防战”。 二...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翻书即见千年文脉里的“育人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翻书即见千年文脉里的“育人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翻书即见千年文脉里的“育人密码” 拿到《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时,我正为“双减”政策下辅导孩子的焦虑所困。书脊上“从太学到达标率:一部教育制度的生存智慧史”的副标题像根细针,轻轻挑开了我对“教育”的刻板认知——原来那些让我头大的“鸡娃”“学区房”,早就在千年的历史里演过八百个回合。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落进茶盏,我忽然懂了:教育从不是割裂的“当下困境”,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赛”。 一、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教育史工具书 本书由教育史学者陈墨耗时十年写成,202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与传统教育史著作的“高阁感”不同,它从封面的设计就透着亲和力...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蹲在苏州评弹馆的后巷,听着老艺人用吴语哼唱《珍珠塔》。青石板路上的雨痕混着茶盏里的碧螺春香,书脊上“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几个字突然跳出来——这哪是一本“学术书”?分明是一把钥匙,要打开明清江南“戏子”家族的“社交密码本”。合上书页时,窗外的评弹声正唱到“门庭冷落鞍马稀”,我却突然懂了:原来那些被史书轻描淡写的“伶人”,早就在江南的烟雨里,织就了一张精密的社会网络。 一、​​初遇:它不是“伶人八卦”,而是一部“明清社会的微观切片”​​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先生撰写,19...

《狱友凶残》:当倒霉快递员遇上“疯狗”与“毒蛇”,这场监狱逃生记比悬疑剧更上头! | 爱阅读

《狱友凶残》:当倒霉快递员遇上“疯狗”与“毒蛇”,这场监狱逃生记比悬疑剧更上头! | 爱阅读

《狱友凶残》:当倒霉快递员遇上“疯狗”与“毒蛇”,这场监狱逃生记比悬疑剧更上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小丑涂鸦引发的监狱风云 《狱友凶残》是晋江文学城作者西陵冥创作的悬疑侦查类小说,全文13万字,以“3P+直掰弯+监狱生存”为标签,被读者称为“监狱版《越狱》”。故事围绕倒霉快递员易衡展开,他因被诬陷卷入连环杀人案,误打误撞被关进“凶残狱友集中营”,与外号“疯狗”的阎南、外号“毒蛇”的滕子贝同处一室,展开了一场笑中带泪的监狱逃生记。 二、内容亮点:在血腥与搞笑间,写尽小人物的生存哲学 副本设计:从“信息素压制”到“双向治愈” 书中“仓库围堵”堪称经典:易衡被狱友骗至仓库,阎南如疯狗般冲...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一个普通人的精神突围史 | 爱阅读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一个普通人的精神突围史 | 爱阅读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一个普通人的精神突围史 第一次翻开《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那本傅雷译的旧书泛着旧纸页的黄,扉页上写着“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我盯着这八个字发了好久呆——后来才知道,这短短一句,道尽了全书的气势。十年过去,我依然记得读它时的感觉:像被按头灌了一碗烈酒,辛辣之后是回甘,最后留在喉咙里的,是滚烫的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史诗”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创作于1904-1912年,正值一战前夕的欧洲动荡期。全书分四卷,以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为线索,从德国莱茵河畔的童年...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云朵底下,藏着治愈所有疲惫的“人间烟火” | 爱阅读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云朵底下,藏着治愈所有疲惫的“人间烟火” | 爱阅读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云朵底下,藏着治愈所有疲惫的“人间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成年人的情绪急救包” 《云边有个小卖部》是作家张嘉佳2020年推出的治愈系长篇小说,上市3个月销量破200万册,连续12个月位居当当网“治愈系图书榜”榜首。故事以云边镇为背景,讲述了漂泊在外的青年刘十三回到故乡,在外婆王莺莺的小卖部里,与童年好友程霜重逢,在平凡日常中重识亲情、友情与生命意义的故事。 它的核心价值,是给每个“被生活抽着转”的现代人,递上一杯温热的甜酒——​​不是教你“逃离现实”,而是让你在“云边镇的风”里,重新看清: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事”,才是生活最珍贵的锚...

《杂鱼求生》:当生存游戏撞上职场现形记,这群社畜用摸鱼写下了打工人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杂鱼求生》:当生存游戏撞上职场现形记,这群社畜用摸鱼写下了打工人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杂鱼求生》:当生存游戏撞上职场现形记,这群社畜用摸鱼写下了打工人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打工人的“摸鱼求生手册” 《杂鱼求生》是晋江文学城作者摸鱼狂魔创作的职场轻喜剧小说,全文约40万字,以“职场求生+系统任务”为标签,讲述社畜林小满意外绑定“摸鱼系统”,在完成打水、取快递等奇葩任务的过程中,与同事组队对抗职场PUA,最终实现从“职场杂鱼”到“摸鱼达人”的逆袭故事。作品融合黑色幽默、轻悬疑与职场生态,被读者称为“社畜版《办公室的故事》”,在打印机与咖啡渍间注入解压能量。 二、内容亮点:在工位与茶水间,写尽打工的荒诞与热血 任务设计:从“摸鱼三分钟”到“背锅马拉松” 书中“首日任务...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 爱阅读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 爱阅读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拆解“太阳王”形象的“文化侦探手册” 《造路易十四》出版于1992年,作者是英国新文化史泰斗彼得·伯克(Peter Burke)。这部被译为12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王传记”,而是一部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的“权力文化史”。伯克通过爬梳路易十四(1638-1715)时代的绘画、雕塑、诗歌、宫廷仪式、官方文书等500余种材料,还原了这位“太阳王”如何从凡人被“制造”为“神裔君主”的全过程——他的肖像画如何设计,宫廷礼仪如何编排,文学作品如何歌颂,甚至他的缺陷(如身高矮小、相貌平庸)如何被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