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09)读一读51

《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跟踪报道史玉柱20余年的商业记者李良忠——他不仅采访了史玉柱本人,还找了30多位巨人集团老员工、债务债权人,甚至拿到了史玉柱早年的失败复盘笔记,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成功学套路,反而像打开了一本如何从坑里爬出来的实操手册。书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全书316页,厚度透着沉甸甸的实在感,封面设计特别贴主题:没有用史玉柱后来的西装革履照,反而选了1997年他在巨人集团办公室的场景——穿着皱巴巴的衬衫,面前摊着一摞债务清单,手里捏着笔在失败原因上画圈,配文一胜靠运气,九败才见真本事,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吹逆袭神话的书。更贴心的是内页,每章末尾都有挫败复盘卡,比如巨人大厦倒塌的3个核心教训,不用在大段文字里找重点,随手划就能记牢避坑要点

二、书籍内容

它最戳人的地方,是不藏着失败的狼狈,只拆怎么从狼狈里爬起来’”——全书没讲史玉柱如何赚回百亿,反而盯着九次失败里的保命细节’”。比如拆解巨人大厦的生死局:1994年史玉柱想盖18层的办公楼,听了顾问建议后一路加到70层,最后资金链断裂,工地停摆,他没跑路,反而蹲在出租屋里列了失败清单:第一条贪大求全,忘了现金流是命’”,第二条听太多人建议,丢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把每个月要还的债、每个债权人的电话都记在笔记本上,后来靠脑白金还债时,还专门去给当年的债权人道歉,说欠的钱,连本带利都要还;再比如征途游戏的滑铁卢:2006年游戏上线后,用户留存率只有15%,他没怪团队没本事,反而自己泡在网吧,连续7天跟玩家一起打游戏,发现任务太复杂,新手玩半小时就懵,回来后砍掉30%的复杂任务,加了新手引导小助手,结果留存率直接涨到40%。

全书分巨人大厦:摔最狠的跤”“脑白金:从负债到还债的笨办法’”“征途:在游戏里练复盘力’”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藏着反常识细节”——比如讲史玉柱的’”:还债时没急着赚快钱,反而花半年时间调研老年人需要什么,才定下脑白金的送礼定位;还教了个挫败后止损法先问自己现在最惨能到哪,再想怎么保住最后一块本钱’”,比如他当年把仅剩的50万,分30万做脑白金调研,20万留着给员工发工资,没有空泛的鸡汤,全是能摸得着的救命操作

三、写作特点

李良忠的写法完全打破了商业书=枯燥理论的印象。第一,当事人视角还原狼狈:书中大量引用史玉柱本人的失败日记和老员工的回忆,比如老部下说他当年躲在出租屋,每天啃馒头,却给我们开会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咱们先把债理清楚,手里的馒头都凉了,眼睛却亮得很;债权人回忆2001年他找到我,递了张还债计划表,连每个月还多少、怎么还都写得明明白白,不像欠我钱的,倒像来给我交作业,没有空洞的评价,全是能身临其境的画面;第二,每章有避坑工具’”:比如失败后的3步复盘法,直接列1.把失败事件拆成能控制的不能控制的(比如巨人大厦倒塌,加楼层是能控制的,市场突变是不能控制的);2.找出最不该犯的3个错;3.写下次遇到该怎么做’”,全是戳中怕失败不敢动的痛点总结;第三,语言像老大哥聊摔跟头:形容盲目扩张像刚学会骑车就驮三袋米,车没翻时觉得自己厉害,翻了才知道贪心会压垮自己’”;说复盘的重要性失败就像摔了一跤,你得看看是路不平还是自己没看路,不然下次还会摔在同一个坑,幽默又扎心,完全没有距离感,看完总忍不住想这不就是我上次犯的错吗?

四、阅读体验

我本来以为讲史玉柱的书会很’”,结果花了两个周末就看完了,甚至看到某段会拍桌子——去年我和朋友合伙开线上零食店,刚赚了点钱就想扩品类,一下子加了20多种新品,结果库存积压,资金链快断了,我整天愁得睡不着,甚至想干脆跑路算了。直到看到书里史玉柱列失败清单的段落:他当年欠了上亿债,没跑,反而把每个债权人的信息记在本上,还在扉页写欠的钱,我一定还。我突然醒了,也学着列问题清单:先把卖不动的新品做买一送一清库存,再把剩下的钱集中做主打款零食,没想到一个月后就盘活了资金。

最舒服的是它不说教,比如讲怎么面对债务,没说你要勇敢,而是写史玉柱当年为了还债,每天工作16小时,甚至在火车上都在想脑白金的广告语,还跟员工说咱们现在不是还债,是把欠别人的信任赚回来’”;讲怎么从失败里爬起来,没说你要坚持,而是说先保住能吃饭的本事,比如我会做营销,就从营销做起,慢慢再起来。这种不喊口号,只给路的实在,比任何励志语录都有力量。有次看到他写失败时别跟人比成功,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突然就不焦虑了,觉得哪怕每天只解决一个小问题,也是在往前走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本书上市3个月就加印2次,成了创业者避坑指南”——某电商创业者在访谈中说我去年做直播带货亏了50万,看了书里史玉柱调研用户的方法,花了一个月跟粉丝聊天,才找到用户喜欢性价比高的小众产品,现在每月能赚10万;还有做餐饮的老板说之前开分店亏了,用书中复盘法发现是没搞懂当地口味,现在重新开了家小馆,只做3款当地爱吃的菜,反而火了

从社会认知来看,它打破了成功=从不失败的误区,让普通读者不怕摔跟头”——豆瓣评分8.2,有读者留言之前怕失败不敢创业,看完书才知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摔了不敢爬起来,现在我开了家小花店,哪怕每天只卖几束,也觉得踏实;某职场平台还把书中复盘法做成职场挫折课,帮助刚毕业的年轻人应对工作失误,课程播放量超200万,评论区里原来失败也能学东西成了高赞。

从市场反馈来看,该书不仅创业者喜欢,连普通上班族都觉得有用——有读者说我在公司做项目失败了,用书中3步复盘法跟领导汇报,不仅没被骂,还得到了会反思的评价;Goodreads上有海外读者评价通过这本书,我懂了中国创业者的扛事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失败里练出来的’”,完全跳出了商业书只给创业者看的局限。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

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是帮读者跳出“‘怕失败不敢动的焦虑,看懂失败不是终点,是看清路的镜子’——史玉柱的一胜,不是靠运气,是靠九次失败里攒下的不踩坑的经验’”。对我个人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创业遇挫的迷茫,还改变了我对失败的认知:之前我觉得失败就是没本事,看完才知道谁都会摔跟头,关键是摔了能不能学会下次不摔’”

现在我做任何事,都会先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不能扛住,比如这次想做零食定制,就先小范围测试100个客户,看反馈再决定扩不扩;遇到问题也不再慌着躲,而是列复盘清单找原因。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怕失败,反而觉得每摔一次跟头,就多了点走路的经验’”,这种踏实的底气,比任何成功技巧都珍贵。

七、联系社会热点与精髓句子

现在很多人都陷在失败焦虑——要么怕创业亏了没脸见人,要么怕职场做错事被开除,甚至连尝试都不敢,这本书刚好戳中了这个痛点,告诉大家失败不是污点,是成长的学费’”,特别贴合当下反焦虑、重实干的社会需求。

书里有两句话我抄在了笔记本第一页,每次遇到挫折就看:一句是史玉柱说的我这辈子最值钱的不是赚了多少钱,是摔过的那些跟头——它们让我知道什么路不能走,比任何成功都有用,让我明白失败的价值,藏在复盘;另一句是作者的总结一胜九败的关键,不是的那次有多厉害,是九败里都没丢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总结教训的脑子’”,让我知道普通人的逆袭,从来不是靠一次赢,是靠输了还能再来’”。这两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冬天里的暖手宝,每次读都能让我静下心来,敢面对摔跟头,也敢重新出发。

最后想说,如果你怕失败不敢尝试,或者摔了跟头不知道怎么爬起来,一定要读这本书——它不会让你觉得史玉柱遥不可及,反而会让你觉得只要像他一样,敢面对失败、会总结教训,哪怕输九次,第十次也能站起来,而站起来的本事,才是一辈子的真本事。



“《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际警察组织》:在全球罪案的迷雾里,看见“合作”的光 | 爱阅读

《国际警察组织》:在全球罪案的迷雾里,看见“合作”的光 | 爱阅读

《国际警察组织》:在全球罪案的迷雾里,看见“合作”的光 一、基本信息:解密“全球安全守护者”的入门指南 《国际警察组织》(The International Police)是英国犯罪学专家艾玛·莱文(Emma Levine)2022年的非虚构著作,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全球治理系列”首作。这部以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为核心的研究专著,用30万字篇幅梳理了该组织从1923年成立至今的百年历程,涵盖其在打击跨国犯罪、协调全球警务、应对新型安全威胁中的关键作用。书中保留了莱文标志性的“案例+数据+人物”叙事手法:比如她写2016年巴黎恐袭后,国际刑警组织如何通过“全球通缉令系统”锁定...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 爱阅读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 爱阅读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国民经济学基础》是德国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的代表作,初版于1939年。这位曾与凯恩斯隔空论战的经济学大师,用手术刀般的文字解剖了传统经济学的痼疾,构建了“经济秩序”与“经济政策”二元分析框架。书中没有复杂的公式,却像精密的钟表结构般,将看似抽象的经济规律拆解成可触摸的齿轮。 二、核心价值: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 这本书最震撼的启示是:经济不是非自由市场即政府干预的二元选择题。欧肯提出“理想类型”概念,用“形式秩序”与“实质秩序”的对比,揭示了经济运行的深层逻辑。比如他犀利指出,传...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 爱阅读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 爱阅读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2000年时光串起的“人类智慧编年史”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是英国科学作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2012年出版的通俗历史读物,耗时8年遍访全球博物馆、档案馆,结合科技史、社会史与人类学视角,从2000年间数万项发明中筛选出20项“改变文明走向”的关键创造。它既不是冰冷的技术清单,也不是伟人传记的堆砌,更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创新派对”——你能在书中遇见古腾堡揉着油墨的手、瓦特盯着蒸汽表的眉头、贝尔对着话筒喊“沃森,过来”的兴奋,甚至能闻到青霉素刚被提取时的消毒水味。它被《...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覆盖“小学-中学-大学”全学段、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对话”“教师的三重角色”“学生的四种心理需求”、附20+真实课堂对话实录+教师成长反思​​。它不是“教育理论专著”或“教学技巧手册”,更像一位“蹲在教室后排观察的教育观察家”的“对话实录”——从“学生因考试失利躲在厕所哭”的深夜,到“教师因学生调...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50年创作的《黑郁金香》,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背景,讲述园艺师与贵族少女为培育世间首株黑色郁金香,卷入权力、爱情与投机漩涡的传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花的命运,叩问着永恒的人性命题:当整个社会陷入疯狂投机时,坚守理想与真爱的代价,是否比金钱更珍贵? 二、内容亮点:细节里的疯狂与诗意 "黑郁金香赌局"的荒诞 书中最震撼的设定是荷兰政府为培育黑郁金香开出10万金币悬赏——这个金额足够买下阿姆斯特丹半条运河。当园艺师科内柳斯在破旧温室里培育黑花时,隔壁酒馆的投机...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上周三下午,我在公司茶水间抱怨“家里书架乱得像被台风扫过”,邻座的退休老教师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旧书:“你该读读这个——《混乱的图书馆》。我家楼下那家社区图书馆,比书里写的还乱,但比任何地方都温暖。”我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被第一行字击中:“图书馆的门从来没锁过,不是因为信任读者,是因为相信,总会有人带着故事推门进来。” 一、基本信息:藏在乱架里的“人间观察站” 《混乱的图书馆》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随笔集(国内由南海出版公司2023年引进),严格来说不算“新书”——日文原版2018年出版,但中文版上市后意外在豆瓣读书拿下8.9分,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颠覆传统帝王史的里程碑”,直接推动“清朝衰落根源”成为学术热点。 二、书籍内容与核心价值 盛世的“三重悖论” 张宏杰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棱镜,剖开乾隆时代的矛盾: 经济幻觉:GDP占全球1/3,但人均粮食占有量较明末下降4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库充盈的背后,是“3亿人口啃糠咽菜...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原来“内核不稳定”的我,早就该读这本书了。 一、基本信息:心理圈的“情绪工具箱”,却被读者当“成年生存指南”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是心理学作家“陈默”的首部长篇实用心理学著作,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与传统“心灵鸡汤”不同,它聚焦“内核稳定”这一当代成年人的核心课题,通过12个具体场...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籍的互证,揭示了中伊文明在丝绸之路上长达2000年的"基因交换"——当其他史书沉迷于描绘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时,宾福德却在解剖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携带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文明DNA"的深层密码。 二、核心价值:现代文明对话的千年预演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青铜钥匙,打开了理解文明交融的密码箱。宾...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中国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置于儒家“乐教”、道家“自然”、禅宗“顿悟”的哲学框架下,完成了一场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度解码。 书中没有晦涩的艺术术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艺术现场”:从八大山人笔下“白眼向天”的鱼鸟,到王维“空山新雨后”的诗画互文;从颜真卿“锥画沙”的书法笔势,到昆曲“水磨腔”...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被简化为“闭关锁国”“腐朽没落”的符号,但在美国汉学家白凯(Kathryn Bernhardt)的笔下,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的性别秩序,更映照出法律的“隐性暴力”、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权力如何通过规训塑造个体”。 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中文版保留了原书标志性的分析框架,通过瘟疫、宗教改革、艺术革命等关键节点,将这段历史还原为"文明基因突变"的实验室。 二、核心价值:现代文明转型的显微镜观察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解剖刀,剖开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延续。道森通过"瘟疫医生鸟嘴面具"的象征意义、美第奇家族如何用银...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入“终夜循环”——每晚12点,时间倒流至车祸前3小时,而每次循环都会新增一名“必死之人”。陆明远必须与神秘心理医生沈铎合作,在7次循环内找出真凶,否则将永远困在“终夜”。 二、内容亮点:在时间缝隙里,写尽人性的贪婪与救赎 副本设计:从“车祸现场”到“办公室阴谋” 书中“会议室密室”堪称经典:陆明远发...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通识”的破壁之作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撰写,2023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通识类著作,它脱胎于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热门课程《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却以经济学为手术刀,解剖中国与欧洲三千年政治演化史。从“周秦之变”到“大分流”,从郡县制到东印度公司,这本书像一位“时空导游”,用跨学科的视角带读者穿越古今中外,寻找“良治”的基因密码。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看懂世界”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价值在于:它教会读者...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的意识之河。该书被《现代文学史》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其“非线性叙事”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时空观。 二、核心价值:在即时快照与永恒追忆的裂隙里,解码时间的双重本质 这本书像台时光机,专治当代人的“记忆焦虑”。当我们在朋友圈用九宫格定格“完美瞬间”时,普鲁斯特用“玛德琳蛋糕浸在茶中”的细节...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个对组织成果有贡献的人,都是管理者”,聚焦“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实现高效产出”,覆盖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决策制定、团队协作等核心议题。它不是空谈理论的管理学专著,而是用“案例+方法”的模式,把“高效”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的日常行动,既是企业培训的常用教材,也是职场新人、中层管理者突破“忙而无效”困境的实...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去年理财亏损时,我盯着手机里“年化3.5%”的收益提示纳闷:“钱放在银行里,凭什么能生出利息?”直到翻开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这位奥地利学派的“时间魔法师”用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实验告诉我:​​利息不是资本的“额外奖励”,而是时间本身的“价格标签”​​。这本写于1884年的经济学经典,像一把“时间手术刀”,剖开了“钱生钱”的本质——它或许不会教你如何炒股,但会让你重新理解“等待”的价值。 一、书籍基本信息:奥地利学派的“时间经济学”宣言 《资本与利息》(Capital and Interest: A Critical History of...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E.威廉姆森的巅峰之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段毅才、王伟翻译),堪称“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圣经’”。作者威廉姆森深耕“企业与市场关系”研究数十年,首次将“交易成本”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分析的工具,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如何运作”的认知。全书约400页,核心不讲复杂的经济模型,也不分析宏观经济趋势,而是聚焦“微观层面的治理结构”——为什么有些交易在市场里完成(比如买蔬菜),有些交易要在企业内部完成(比...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自卑者的生存地图”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1932年出版后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被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阿德勒对“自卑”的独特洞察——​​自卑不是“缺陷”,而是“生命的动力源”;超越自卑的关键,不是“消灭自卑”,而是“利用自卑的能量,活出更完整的自己”​​——为每个被“自我否定”困扰的人,画出了一张“心理自救地图”。 对我而言,它的价值远超“治愈”。去年我因“外貌...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一、当1869年的伦敦雾霭照进2025年的实验室 翻开这本创刊156年的科学圣经,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显微镜——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手稿墨迹未干,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模型还在纸上旋转,2022年中国科大团队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分子轨迹已跃然眼前。作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自然》用每周80页的厚度,垒起了人类认知自然的巴别塔。 二、科学史上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自然从不解释,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句刻在《自然》编辑部墙上的箴言,在1963年瓦因与马修斯的海底扩张论文中具象为震动的地震仪数据,在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