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这样读书就够了》:职场人从“读不完”到“用得上”的拆书指南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这样读书就够了:职场人从读不完用得上的拆书指南

上周三晚上十点,我对着电脑屏幕叹气——刚读完的《非暴力沟通》被合上书页时,脑子里只剩一句要倾听对方的感受,可转头和男友吵架时,还是脱口而出你能不能别这么矫情。手机弹出读书群消息:本月目标读完5本,你进度到哪了?我盯着书架上落灰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突然想起半年前买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那本被我塞在抽屉里、封面都卷边的职场救命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鸡汤”的职场阅读工具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由职场学习专家赵周所著,2012年初版,2020年增订后由中信出版社推出新版。它和市面上教你快速读完100本书”“一年读50本经典速读指南完全不同,更像一台知识转化机”——专门针对职场人读不完、记不住、用不上的痛点,用拆书方法论把书变成能直接装进工作、生活的工具包。书脊上那句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改变,成了我办公桌便签上的常驻句。

二、书籍内容:用“RIA便签法”把知识变成“职场武器”

书中最颠覆我认知的,是赵周提出的拆书核心工具——​​RIA便签法​​(Reading-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这不是什么玄乎的理论,而是一套能立刻上手的行为指南:

​​R(阅读原文)​​:不用通读全书,在书中找到触发你思考的段落(比如《非暴力沟通》里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I(引导促进)​​:用自己的话复述这段内容,写在便签上(比如今天同事迟到,我没说你又迟到,太不负责,而是说这周你有3天9点后才到,是遇到堵车了吗?’——这就是区分观察和评论);

​​A(拆为己用)​​:写下这段知识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场景(比如明天晨会汇报,我要先说上周用户调研显示70%反馈功能卡顿,而不是直接提必须优化功能’”)。

作者用一个真实案例佐证: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用RIA法拆解《用户体验要素》,把书中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的理论,直接对应到他们正在推进的新版本需求文档里,原本需要两周的方案,一周就通过了评审。这个案例像一根针,扎破了我读书要逐字读完的执念——原来我之前花3小时啃完的章节,可能只需要30分钟找到关键段落,用便签拆解就能内化。

书里还戳破了职场人常犯的知识囤积症:我们总把收藏书单”“买了课程学习,却忽略了知识只有被使用,才真正属于你。作者打了个比方:读书像点外卖,你下单买了满汉全席,却只吃了两口就放冰箱,最后全过期了——不如先点一碗热汤面,吃完再想下一顿吃什么。

三、写作特点:像同事聊天一样的“干货温度”

初读前两章时,我以为这是本严肃的学习方法论书,直到第三章读到作者的自白我当年做培训师时,总被学员问老师,这本书我读了,但怎么用在工作中?后来我发现,不是他们不用心,是我没教会他们的本事。这种把读者当同事语气,让整本书读起来像在听隔壁组的高手大姐分享经验。

更妙的是书中穿插的职场真实场景。有位销售主管写道:我用RIA法拆解《影响力》,把互惠原则用在客户跟进上——上次给客户送了份定制报告,他不仅签了合同,还主动介绍了两个新客户。这些带着咖啡味、打印机声的真实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四、阅读体验:从“读书焦虑”到“知识变现”的爽感

合上书的那晚,我做了件大胆的事——把书架上那套《哈佛经典》收进了储物间,然后翻出抽屉里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用便签在扉页写:今天起,只拆有用的。

这本书最戳我的,是它承认我们不需要读完所有书,却温柔地说:你只需要拆出能解决问题的那1%。最近我试着实践RIA法:读《金字塔原理》时,拆出结论先行的原则,把它用在周报开头——“本周核心进展:完成A项目上线,用户留存率提升15%,以前被领导打回三次的周报,这次直接标了优秀;读《情绪急救》时,拆解拒绝麻木的方法,上周部门裁员传闻闹得人心惶惶,我用事实+感受+需求和同事沟通:我知道大家担心(事实),也有点不安(感受),要不我们一起整理下目前的项目优先级?(需求),原本剑拔弩张的会议室,居然聊出了合作方案。

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库存变了:以前聊天只会说我最近看了本书,现在能接上里面有个方法特别适合咱们现在的场景……”;以前做方案总抓不住重点,现在会下意识想部分内容能用RIA法拆吗?;甚至连和男友吵架都变聪明——昨天他说你又忘记倒垃圾,我没急着反驳,而是说:你是觉得我最近家务参与度不够,有点失望对吗?(观察+感受)要不我们定个轮流表?(需求)他愣了一下,居然笑着说:行,我今晚洗碗。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职场小白到企业培训的“拆书现象”

作为职场学习领域的现象级书籍,《这样读书就够了》被多所高校MBA课程列为推荐读物,更被阿里、腾讯等企业的培训部门纳入职场软技能教材。豆瓣评分稳定在8.2分,有读者留言:这不是一本教怎么读的书,而是教怎么活’——读完它,我突然懂了为什么有人会说书不是用来摆的,是用来用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普通职场人中的涟漪效应。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这样读书就够了,能看到五千多条真实分享:有刚入职的管培生说用拆书法整理导师的经验,三个月就转正了;有宝妈说边带娃边拆《正面管教》,现在和孩子的沟通顺畅多了;甚至有退休教师在评论区留言:以前总觉得老了不用读书,现在用拆书法读《老年心理指南》,居然学会了和子女有效吵架

六、属于我的阅读意义:它让我重新定义“有用”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把知识手术刀”——切断了为读书而读书的虚荣,也精准解剖了知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脉络。现在的我依然会读小说、散文,但不再执着于读完;我会为《人类简史》的宏大叙事惊叹,但更在意其中的社会协作理论能不能用在团队管理中

最近重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看到史蒂芬·柯维写: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突然觉得,拆书何尝不是一种要事第一的实践?那些被我们拆解的知识,最终都会变成我们的职场免疫力、我们的沟通工具箱、我们面对问题时的解题思路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真正的学习,是从你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开始的。在这个知识焦虑蔓延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放下必须读完的执念,拿起一支便签、一本书——毕竟,知识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我收藏了,而是我用上了

“《这样读书就够了》:职场人从“读不完”到“用得上”的拆书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 爱阅读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国民经济学基础》是德国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的代表作,初版于1939年。这位曾与凯恩斯隔空论战的经济学大师,用手术刀般的文字解剖了传统经济学的痼疾,构建了“经济秩序”与“经济政策”二元分析框...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却在道德、人性与命运的泥潭中挣扎的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类最隐秘的精神困境——当“复仇”与“良知”碰...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汉语方言概要》:解锁方言密码的中华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学堂到方言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方言概要》是语言学家袁家骅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讲义编纂而成的方言学经典著作,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首次出版,1983年语文出版社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方言研究框架,提出"七...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