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游戏”,拆解哲学的“概念牢笼”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游戏,拆解哲学的概念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观念拆迁队”

《哲学研究》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晚年(1933-1945年)写作的未完成手稿,1953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这部近300页的哲学笔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以碎片化、对话式的语言,颠覆了维特根斯坦早期《逻辑哲学论》中语言是世界的图像的理论,提出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概念的本质是家族相似”“哲学的任务是治疗语言的误用等颠覆性观点。它像一把观念的拆迁队,推倒了传统哲学对本质”“真理的执念,也为语言哲学、分析哲学乃至整个现代思想界,开辟了一片活态的意义荒原”——直至今日,它仍是哈佛、牛津等高校语言哲学”“当代哲学课程的核心文本,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10本哲学书之一。

二、核心价值:放下“本质执念”,学会“在语言中生活”

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价值,或许是:​​它教会我们意义不在概念里,而在使用中”——哲学不是要定义一切,而是要拆解我们对定义的迷恋,让我们重新学会就事论事地生活​​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反复追问:“‘意义究竟是什么?他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用大量生活案例证明:我们总误以为意义是藏在词语背后的本质(如红色的本质是波长620-750纳米的光),但实际上,红色的意义是我们在不同场景中对它的使用(比如红灯停”“苹果红”“脸红)。这种视角的价值,远不止于哲学思辨”——它像一副概念的眼镜,帮我们摘掉非黑即白的思维滤镜,更灵活地理解世界。

三、内容亮点:用“五个红苹果”和“家庭相似”,拆解语言的“活态本质”

维特根斯坦的写作风格以反体系”“重案例著称,书中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用大量日常场景、对话和思想实验,将抽象的哲学命题变成可触摸的生活经验。几个关键章节堪称概念祛魅的手术刀

1.五个红苹果:意义不是标签,而是使用规则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开篇就抛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五个红苹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传统哲学可能会回答:“‘五个是数量,是颜色,苹果是物体,组合起来就是五个红色的苹果的本质。但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游戏(languagegame)反驳:这句话的意义取决于怎么用”——如果是在水果店,它可能是给我拿五个红苹果;如果是在数学课,它可能是计算五个红苹果的总重量;如果是在诗歌里,它可能是用五个红苹果隐喻热烈的爱情。他强调:​​词语的意义不是固定的标签,而是流动的使用规则’——就像同一把钥匙,能开不同的锁,取决于你想打开哪扇门​​

2.家族相似:概念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重叠的网络

针对传统哲学对概念本质的执着(如什么是游戏”“什么是),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familyresemblance)理论。他用家庭成员作比:你和哥哥有共同的鼻子,哥哥和妹妹有共同的眼睛,妹妹和你有共同的嘴巴——你们没有统一的本质,但通过重叠的特征连接成一个家族。同理,游戏不是一个有固定本质的集合(如必须有规则”“必须有胜负),而是像足球、棋类、捉迷藏一样,通过部分相似(如竞争性、娱乐性)重叠而成的网络。这种视角像一张概念的蜘蛛网”——没有中心,却能稳稳兜住所有具体案例。读到这里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常因找不到本质而焦虑(比如我到底是不是好人),但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不完美的相似,恰恰是生活的常态​​

3.私人语言的陷阱:你以为的内心声音,可能只是自言自语

维特根斯坦用大量篇幅批判私人语言(privatelanguage)——即认为只有我能理解的个人感受(如疼痛”“孤独)可以构成独立的语言系统。他举了一个经典例子:假设你发明了一种疼痛符号,每次疼的时候就画一个“△”,但你无法向他人解释“△”疼痛的关系(因为你疼时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的意义必须依赖公共验证”——如果没有他人能理解你的“△”,它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只是心理反应的标签​​。这种批判像一面社交镜子,照见了我们常陷入的自我感动:我们总以为我懂自己,却忽略了真正的理解需要与世界的互动

这些细节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而是用生活场景、思想实验拆解概念的底层逻辑。读时你会频繁停下来联想:我昨天说的我理解你,是不是真的理解”“我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是陷入了私人语言的陷阱?

四、阅读体验:像在巷子里听老人聊天,每句话都敲碎“哲学傲慢”

初读《哲学研究》时,我曾被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等术语弄得一头雾水——毕竟,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早期严密的逻辑体系,转而用碎片化的日常对话写作。但随着逐段拆解,那种被点醒的惊喜逐渐浮现:

​​第一遍​​:像在看哲学的侧面”——维特根斯坦用水果店”“数学课”“诗歌等场景告诉我: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真理殿堂,而是蹲在生活里观察说话的学问。

​​第二遍​​:突然扎心——他说我们总在定义中寻找安全感,却忘了定义本身可能是枷锁,这不就是在说我因必须成为优秀的人’”而焦虑、因必须定义完美爱情’”而迷茫的经历吗?

​​第三遍​​:合上书页时,我正和朋友争论“‘内卷是不是贬义词。我突然用家族相似分析:“‘内卷的意义取决于使用场景——有人用它描述过度竞争(贬义),有人用它自嘲努力(中性),有人用它鼓励突破(褒义)。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是否贴合场景朋友听后笑着说:你这是被维特根斯坦带偏了,但我突然觉得内卷没那么可怕了。

最触动我的是维特根斯坦对哲学使命的重新定义:哲学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场治疗’——治疗我们对本质’‘真理的强迫症,让我们学会在语言中生活他用给伤口贴纱布作比:哲学的作用,不是消灭疼痛,而是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疼痛。这种去神圣化的哲学态度,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曾因追求深刻而滋生的傲慢,也让我更敬畏平凡生活的智慧。

五、评价与影响力:哲学界的“观念地震”,至今仍在重塑思考

《哲学研究》的地位,用分析哲学大师罗素的话说:维特根斯坦用这本书完成了一场哲学革命’——他不是在解决旧问题,而是在消解旧问题的前提。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奥斯汀、塞尔)、解释学(伽达默尔)、后现代主义(德里达)等学派的发展,更推动了认知科学(如对概念形成的研究)、语言学(如对语义模糊性的分析)的进步。

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中评价: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为理解人类社会的意义建构提供了最生动的模型——我们的世界,本质上是由无数语言游戏交织而成的网络。而对社会大众而言,它的价值更贴近日常——当我们陷入标签化思维(如他是坏人’”“这是失败’”)、概念绑架(如你必须成功’”)时,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使用”“家族相似等方法,能帮我们跳出非黑即白的框架,更灵活地理解自己与世界。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与模糊和解,在流动中扎根”

对我而言,《哲学研究》的意义远超哲学阅读”——它是一次思维的松绑课

去年我因职业规划焦虑,总在问自己: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重读维特根斯坦时,他被家族相似的论述点醒了我:​​人生不是成为某个固定的人,而是在不同场景中活成不同的样子​​——我可以是耐心的倾听者,也可以是果断的决策者;可以是职场的奋斗者,也可以是家庭的陪伴者。这些角色没有本质,但通过重叠的相似,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维特根斯坦写的不仅是哲学,更是如何与生活的模糊性和解的智慧。

合上书时,我望着书架上那本《哲学研究》,书脊上的烫金字在阳光下微微发亮。它像一位沉默的朋友——没有说教,却用一生的思考告诉我:​​真正的自由,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学会在不完美中生活;真正的深刻,不是定义一切,而是在流动中扎根​​

最后,送你我心中最能代表《哲学研究》精髓的两句话:

意义即使用。——词语的意义不在它是什么,而在我们用它做什么(关于语言的本质)

哲学是一场反对用语言迷惑我们的理智的战斗。——我们要做的,是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迷途中带回来,带回日常使用的尘世。(关于哲学的使命)

如果你也曾因追求本质而焦虑,因概念束缚而迷茫,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给你拆解问题的勇气。毕竟,对所有渴望活得更真实的人而言,​​放下执念,学会使用,或许才是与世界相处的最佳方式​​

“《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游戏”,拆解哲学的“概念牢笼”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派对” 《哈佛中国史》由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主编,联合陆扬、迪特·库恩等六位国际顶尖汉学家耗时十余年完成,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引入中文版。全书共六卷,以“早期中华帝国(秦汉)—分裂的...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反复摩挲的历史书——《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作为三国迷,我曾以为对“三国”的脉络早已稔熟:桃园结义、赤壁火攻、六出祁山……但这些多是聚光灯下的“主戏”。而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划开了诸葛亮病...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艾瑞·卡尔1969年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以一只“永远吃不饱”的毛毛虫为主角,通过洞洞书设计串联起“星期概念”“数数启蒙”“自然蜕变”三大主题。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童书”,全球销量超500...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 爱阅读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血带肉”的美国经济史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诺特丹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约书亚·施佩希特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部364页的著作以19世...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积极情绪的力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权威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经典著作,2009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百万册,被读者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入门圣经’”。全书以作者20余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共8章,既打破了“积极情...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6年光阴,解剖“活100年”的商业密码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耗时6年完成的经典研究著作,出版于1994年。两位作者筛选了18对“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前者在更长周期内保持市场...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