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哲学论稿》:在存在之谜中,触摸此在的呼吸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0

《哲学论稿》:在存在之谜中,触摸此在的呼吸

一、书籍基本信息:海德格尔的“存在宣言”,哲学史的“哥白尼式革命”

《哲学论稿》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929年完成的哲学代表作,全称《论根据的本质——一项存在论的奠基》,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把存在的手术刀,既剖开了传统形而上学存在与存在者的混淆,也为现代存在论重构了此在(Dasein)优先的新框架。海德格尔以现象学为方法,将哲学从抽象概念中解放,重构为对此在生存的分析”——此在的展开世界之为世界,他证明:真正的哲学,不是用概念定义存在,而是让存在自己说话

二、内容亮点:用“此在”的生存分析拆解存在的伪装,在现象学中寻找真实

海德格尔的文字像一场思维的林中路探险,既晦涩又充满颠覆性:

此在的呼吸:他提出此在是存在论的基础,将此在比作会呼吸的存在”——呼吸是生存的节奏,存在是呼吸的背景。作者调侃:这哪是哲学,分明是给存在装听诊器这一比喻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存在是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学幻觉。

世界之为世界:海德格尔强调世界不是容器,而是此在的展开方式,指出若割裂此在与世界,就像把舞台拆了,却怪演员没地方表演’”。他举例:木匠做桌子不是征服木头,而是通过木头与世界对话’——锤子是手的延伸,桌子是世界的馈赠。这一论断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人类中心主义对存在的绞杀。

此在的展开状态:书中将此在的生存状态比作剧本的即兴创作”——“此在不是现成的剧本,而是不断书写的作者。作者用婴儿学步案例论证:婴儿摔倒不是失败,而是通过此在的展开重新定义存在这一视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存在动态性的真相。

三、写作特点:现象学与诗意的交响,隐喻与逻辑的共舞

海德格尔的文笔兼具现象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

隐喻驱动的结构:全书以林中路”“呼吸”“剧本三大核心隐喻为经,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构建此在存在论-应用生存分析为纬,编织出一张存在论革命的严密网络。

金句中的闪电:如此在的存在论结构是去存在’”“世界不是现成的存在者,而是此在的展开方式,这些句子像钉子,直接钉进读者的存在论认知框架。

现实的回响:在存在焦虑”“意义危机盛行的今天,书中对此在与世界的探讨更具时效性——它提醒我们:今天的躺平”“内卷,不过是此在展开受阻的现代版。

四、阅读体验:像在存在迷宫中打捞“此在的锚点”,读罢恍如新生

读《哲学论稿》时,我常产生一种被存在暴风雨席卷的震撼感:

第一章的刺痛:初读此在的呼吸,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原来那些用概念定义存在的行为,不过是用听诊器乱听,而真正的哲学是让存在自己呼吸。这个画面让我反思:是否也在用知识框架掩盖对此在的失联

第五章的顿悟:在分析世界之为世界时,海德格尔指出若将世界视为容器,就像把舞台当仓库’”。这个发现让我明白:真正的世界,从来不是被定义的客体,而是此在的展开背景

尾声的释然:当读到此在的展开状态,我忽然理解:所谓存在,不是被观察的对象,而是此在的生存过程”——就像书里写的:此在是存在的镜子,存在是此在的呼吸。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低估的“存在革命”,至今仍在震颤

学术界的认可: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这本书是现象学运动的巅峰,它让存在抽象概念变成了生存的呼吸

读者的共鸣:豆瓣网友评价:读前三章像在补存在论课,读到第五章突然发现:这位20世纪的哲学家竟是个存在预言家’——他早预见了存在焦虑对现代人的冲击,并给出了用此在重构存在的解药。

现实的回响:在意义危机盛行的今天,书中的警告显得尤为迫切——“当公众将存在等同于成功标准,却忘了存在此在的呼吸这一观点,与当下躺平”“存在焦虑的舆论危机形成跨越世纪的呼应。

六、这本书给我的改变:从“存在旁观者”到“此在参与者”

读《哲学论稿》前,我总以为存在被观察的对象;读完后,我明白:存在此在的呼吸

思维方式的升级:现在面对存在困境,我会先问:这是此在的展开受阻,还是存在的呼吸被遮蔽这种习惯,源自书中此在优先的颠覆性视角。

价值观的重塑:他关于世界之为世界的论断,让我重新审视生活意义——是否在追求成功时,丢失了对此在生存的敬畏

认知边界的拓展:当看到他用此在的展开状态重构存在的现代性,我意识到:这本书不是存在论手册,而是此在的邀请函”——它早已预见了人类在物质丰富时代对精神存在的渴望。

七、为什么你该读这本书?

如果你想清醒:在存在绑架盛行的时代,这本书教你用此在视角穿透存在迷雾,直面存在的本质。

如果你想深刻: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现象学、存在论的大门,让你看到此在与存在对话的理性与尊严。

如果你想有趣:海德格尔的幽默与犀利,会让你会心一笑——比如他说传统存在论像用望远镜看星星,而他的理论是用天文台触摸星星’”

最后,用书中的金句收尾:

此在的存在论结构是去存在;世界不是现成的存在者,而是此在的展开方式。

《哲学论稿》就是那张通往存在呼吸的地图,你,准备好踏上此在的林中路,与存在共舞了吗?

“《哲学论稿》:在存在之谜中,触摸此在的呼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 爱阅读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透殖民迷雾的文学手术刀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于189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刚果河为舞台,用马洛船长的非洲之行揭开殖民主义的华丽帷幕。这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帝国主义扩张下人性的扭曲与文...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心理解剖刀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七月革命前夕完成《红与黑》,这部以“1830年历史纪实”为副标题的小说,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肌理。2017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 爱阅读

《忽必烈的挑战》:在马蹄与账本间重构的欧亚帝国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认知的"全球史实验" 日本史学大家杉山正明用十年心血完成的《忽必烈的挑战》,彻底打破了"成吉思汗西征—忽必烈建元"的线性叙事。全书以"跨文明网络构建者"的视角,将忽必烈定位为13世纪欧亚大陆的"首席架构师"。书...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