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长征记》: 80年后的今天重走那条“不可能的路”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2

《长征记》: 80年后的今天重走那条不可能的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岁月磨亮的“红色记忆芯片”

《长征记》是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深入陕北苏区,通过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与普通战士,结合实地探访写成的纪实文学经典(中译本多以《红星照耀中国》中长征章节为底本)。这部被称为世界了解红军的第一扇窗的著作,记录了1934-1936年红军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吴起镇的战略转移全过程——不是教科书上的路线图,而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用血肉之躯在雪山、草地、江河间刻下的生存史诗

二、书籍内容:用“微观镜头”看长征的“精神密码”

长征的核心不是走了二万五千里的数字,而是一群人如何在绝境中找到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长征简化为军事奇迹,而是用大量细节还原了的温度:

比如,斯诺记录了红军战士的日常:他们穿的灰布军装补丁摞补丁,鞋子是用破布和草绳编的草鞋,却会在休息时围坐在一起唱《国际歌》;他们吃的是炒面配雪水,却会把最后半块青稞饼塞给受伤的战友。有个16岁的小战士告诉斯诺:我娘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所以我跟着队伍走——就算饿肚子,也比在家被地主抽鞭子强。这种朴素的信仰,比任何革命口号都更动人。

再比如,他写飞夺泸定桥的细节: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攀爬铁索,桥下是咆哮的大渡河,对岸是敌人的机枪。斯诺没有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记录其中一个队员的话:我当时腿肚子直打颤,可一想到桥那边有毛主席,有同志们在等我们,就觉得脚底下的铁索变稳了。这种信念的力量,让不可能的任务有了最真实的注脚。

最震撼的是他对长征精神的提炼。斯诺写红军战士过草地时,许多人因饥饿、寒冷倒下,却依然把最后一口水留给战友;写他们翻越夹金山时,互相搀扶着爬过齐腰深的积雪,嘴里哼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谣。他在书中感慨:这些年轻人不是钢铁战士,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正是这些人,用最原始的坚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军。

三、写作特点:用“在场者的眼睛”记录“历史的温度”

斯诺的文风被称为纪实的诗意,他的文字像一台时光摄像机,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感,又赋予了文学的感染力。他拒绝宏大的历史叙述,而是用具体的人串起整个故事:

比如,他写毛泽东在窑洞前与战士们拉家常:毛先生穿着打补丁的裤子,手里拿着旱烟袋,和我们聊庄稼收成、聊家里的老人——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像乡下教书先生的人,能带领红军走完二万五千里?这种去神化的描写,让毛泽东从伟人变成了有温度的人

另一个特点是细节即力量。斯诺记录了红军战士的背包博物馆:有的装着从地主家分的盐巴,有的装着母亲缝的平安符,有的装着半本《论语》——这些私人物品,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更能说明:红军不是冰冷的战斗机器,而是一群带着牵挂前行的人

最妙的是他的对比视角。斯诺将红军的艰苦与国民党的腐败对比:红军战士用破碗喝稀粥,国民党军官用银杯喝咖啡;红军官兵同甘共苦,国民党军队上下离心。这种无声的对比,让长征的正义性进步性不言自明。

四、阅读体验:像在陕北的窑洞里,听一位“老红军”讲往事

第一次读《长征记》是在大学的红色经典课上。当时我正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书上说年轻人要奉献,可现实里躺平”“内卷成了热词。直到翻到斯诺写红军战士的平均年龄他们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不过25岁——和我们差不多大,却要翻雪山、过草地,随时可能牺牲。突然被击中:原来青春的定义,从来不是舒适安逸,而是为信仰燃烧

后来读到过草地的章节,我正为团队合作焦虑:项目组里有人偷懒,有人甩锅,和长征时的红军有何不同?斯诺写:红军战士饿了,会把最后一块饼干分给战友;冷了,会把唯一的棉大衣披给伤员——他们不是完美的人,却懂得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团队精神,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把后背交给彼此

最触动我的是斯诺对希望的诠释。他写红军战士在雪山上迷路时,有人用冻僵的手指在雪地上画红旗;在草地里断粮时,有人把最后一把青稞喂给战友,自己啃草根。他在书中写道:这些年轻人不是不怕死,他们是怕死得没有意义’——只要能走出草地,能见到陕北的红旗,死了也值。这种向死而生的希望,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对挫折的认知:生活里的困难,和长征比起来算什么?至少我们不用在雪地里找吃的,不用在枪林弹雨中冲锋。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史学界的“精神灯塔”

《长征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实文学之一,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评价:斯诺用一支笔,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红军的灵魂’——那不是暴力的符号,而是信仰的力量中国学者金冲及则说:这本书不仅是长征的记录,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自白’——它告诉世界,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希望

在国内,《长征记》是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的必读书目。豆瓣读书评分稳定在9.5分,读者留言集中在震撼”“流泪”“越读越有力原来二万五千里不是数字,是2000多个日夜的血与火”“斯诺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在绝境中的光辉

更难得的是它的当代性。在这个躺平”“摆烂盛行的时代,《长征记》的价值愈发凸显:当我们抱怨工作太累时,会想起红军战士每天走30里路,还要打仗;当我们纠结选择哪条路时,会想起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当我们怀疑信仰的意义时,会想起斯诺写的:这些年轻人不是被强迫的,他们是自愿的’——因为他们相信,跟着红军走,能有一个更好的中国。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一本“教我们在绝境中找光”的书

《长征记》的核心价值,不是教我们如何走二万五千里,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绝境中找到希望”——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困难,而是有勇气面对困难;真正的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行动践行信念;真正的团队,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生死与共的家人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本青春的励志书。以前我总觉得理想很遥远,读完后才意识到:理想不在远方,在每一步的坚持里;信仰不在天上,在为他人着想的行动里。最近一次读《长征记》,是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我翻到斯诺写的红军战士在篝火旁读信有个战士收到家乡的信,说父母很好,等你回来,他把信贴在胸口,笑着说等打完仗,我要回家种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那些为理想奋斗的人,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他们或许没见过胜利,但他们相信胜利终会到来;他们或许没等到回报,但他们享受奋斗的过程

结语: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是长征人

斯诺在《长征记》的结尾写道:长征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人类对美好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长征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面精神镜子”——照见我们的勇气,照见我们的信仰,照见我们对更好的自己的期待。

这本书最珍贵的,不是它解答了多少历史问题,而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问”——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长征记》像一座灯塔,让我们在追逐成功时,别忘了回头看看:80年前的那群年轻人,也曾为同样的问题困惑;而我们,或许能比他们走得更远。

或许,这就是经典最动人的力量:它不会给我们答案,但会给我们提问的勇气”——而这,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

“《长征记》: 80年后的今天重走那条“不可能的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 爱阅读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去年夏天,我在三亚潜水时,亲眼看见一片珊瑚礁像被抽干了颜色的画卷——原本斑斓的鱼群消失不见,只剩下灰白的珊瑚枝桠在海水中摇曳。上岸后,我盯着手机里拍的照片发愣,突然想起刚读完的《海洋》——书里有句话像根细针,狠狠扎进我心里:“​​我们总以为海洋...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 爱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学术讲义到语法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基于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2005年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语法分析框架,提出"小句中枢说""句法...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 爱阅读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时间循环的“人生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回天》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间哲学”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哲学感——深灰色钟表盘上,两根指针反向缠绕(一根指向“...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