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增长的烦恼》:当“进步”的列车甩下“停滞”的乘客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增长的烦恼》进步的列车甩下停滞的乘客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戳破“增长幻觉”的经济学“手术刀”

2023年9月,中信出版集团将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经典著作《增长的烦恼:鲍莫尔病及其应对》引入中国。这位91岁高龄离世的学者,曾与熊彼特齐名,在创新领域开宗立派。书中,他以鲍莫尔病为核心概念,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经济增长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当制造业等进步部门通过技术革新狂飙突进时,医疗、教育等停滞部门却因劳动密集型属性,成本如脱缰野马般飙升。这本书没有堆砌公式,却用医疗账单、大学学费等生活化案例,让读者瞬间明白:我们追求的增长,可能正悄悄吞噬自己的钱包。

二、核心价值:从“增长崇拜”到“平衡智慧”的思维革命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收获是:经济增长不是单维赛道,而是多维棋局。书中用两部门模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当制造业通过自动化将人均产出提升50%时,教师若想维持收入,要么同时教50个学生(质量必然下降),要么学校被迫涨学费50%。这种进步部门停滞部门的生产率落差,正是医疗费用占GDP比重从1960年的5%飙升至2025年的18%、美国大学学费40年涨10倍的根源。

书中那句生产率的提高,既是导致鲍莫尔病的原因,也是疗治鲍莫尔病的方法,如同一记警钟。它让我意识到:盲目追求GDP增速,可能陷入增长越快,民生越贵的怪圈。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压制停滞部门,而是通过创新提升其效率——比如用AI辅助诊断降低医疗成本,用在线教育打破教育资源壁垒。这种平衡思维,对当下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破解看病难、上学贵难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内容亮点:用“生活剧场”演绎经济学“硬核”

鲍莫尔的写作风格堪称学术界的脱口秀

案例炸场:在解析医疗成本为什么持续上扬时,他用1980年美国本科年均学费3500美元,2008年涨至20500美元的数据,搭配若趋势持续,2035年私立大学年均成本将达20万美元的预测,让读者瞬间代入孩子上不起学的焦虑。更绝的是,他指出过度治疗的荒诞——比如强行降低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反而增加医疗支出,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悖论,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思。

隐喻点睛:将进步部门比作高铁,将停滞部门比作绿皮火车,形象说明当高铁时速300公里时,绿皮火车若想维持票价,要么提速(技术不可能),要么涨价(现实选择)。这一比喻,让复杂的经济学概念瞬间破圈

数据实锤:书中引用大量实证:1960-2007年,美国公立学校教师人均学生数从25人降至15人,直接推高教育成本;而同期制造业人均产出年均增长2%,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数据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边增长烦恼并存的真实世界。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大众传播的“完美混搭”

鲍莫尔的写作风格,堪称学术界的段子手

反差萌: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却在书中自嘲:我和同事曾试图用流程优化降低医疗成本,结果发现,护士给病人打针的时间,比填表格的时间还短。这种自黑式幽默,让读者会心一笑。

场景化:在讨论如何降低医疗成本时,他虚构了一个条形码给药系统的案例:护士扫码确认药物,系统自动匹配患者信息,错误率从5%降至0.1%。这种科幻感的描述,让读者瞬间看到技术改变现实的希望。

金句频出:成本病不是病,治起来才要命”“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有质量的增长,而不是增长的质量’”等句子,简洁有力,直击痛点。

五、阅读体验:像玩“经济学密室逃脱”的觉醒之旅

翻开这本书,仿佛进入一间经济学密室

第一章导言:像密室入口的警示牌,用医疗费用占GDP比重飙升的数据,让读者意识到:我们已站在成本悬崖边缘,必须找到新经济学钥匙才能逃脱。

第二部分技术因素:像密室的线索墙,用两部门模型”“生产率增速等工具,引导读者逐步拼凑出鲍莫尔病的全貌。

第三部分应对之策:像密室的出口通道,用技术创”“政策改革等方案,为读者提供逃离成本危机的具体路径。

个人触动:作为曾坚信增长万能的职场人,读到书中当教育成本增速超过收入增速时,中产家庭将陷入教育贫困’”的预测时,后背发凉。联想到2025年国内多地因学区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才惊觉:我们追求的增长,可能正成为压垮中产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本书让我学会用成本-收益的多元视角审视政策——比如,在推动新基建时,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社会账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生活场”的破圈效应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突破纸面:

学术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评价:鲍莫尔病是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揭示了增长的本质矛盾。《人民日报》曾刊发专题文章,探讨如何应对中国式鲍莫尔病

政策层:2024年,中国将教育成本调控纳入十四五规划,要求各地通过教师轮岗制”“在线教育普及等措施,缓解学区房焦虑”——这正是鲍莫尔理论的中国实践。

公众层:书中医疗成本”“教育公平等话题,与2025年全球热议的共同富裕”“人口危机高度契合,引发广泛讨论。豆瓣网友经济小白留言:读这本书像经历了一场思维洗礼,原来经济学可以这么有温度、有责任感。

七、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如果你也关心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等民生痛点,如果你也困惑为什么增长越快,生活越累,这本书将给你答案。它不是一本预测末日的悲观著作,而是一份在增长中寻找平衡的智慧指南。正如鲍莫尔所说:我们不必在增长与公平间二选一,而是要找到让两者共舞的节奏。

最后,用书中一句金句结尾:

当高铁飞驰而过时,别忘了给绿皮火车留一条轨道——因为那里坐着最需要被看见的普通人。

读这本书,或许不能让你立刻暴富,但一定能让你在增长的烦恼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

“《增长的烦恼》:当“进步”的列车甩下“停滞”的乘客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 爱阅读

《果园城记》:在老城墙与新柳芽间,触摸乡土中国的精神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纸上故乡” 《果园城记》是作家师陀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邮差先生》《傲骨》《三个小人物》等篇目,以虚构的豫东“果园城”为舞台,通过邮差、教师、老秀才等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勾勒出1930年代中...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 爱阅读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一、当杰克·伦敦的暴风雨撞上Z世代的"内卷海" 翻开这部被称作"海洋版《野性呼唤》"的冒险小说,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生存测谎仪——1904年北太平洋的"幽灵号"捕鲸船上,亨甫莱在暴风雨与强权间挣扎;2025年,我们在刷到"大厂裁员...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 爱阅读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基度山伯爵》,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水手邓蒂斯遭人诬陷入狱十四年,化身"基度山伯爵"完成惊天复仇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复仇的镐头",凿开了命运的铁壁——当世界把...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记忆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199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青少年小说”,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影响美国的88本书”。中文版由接力出...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职场悬疑的“现实标本”,2024年现象级商战力作 《终极雇佣》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职场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压迫感——深灰色写字楼背景下,一台服务器指示灯泛着血红色(像...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线串起的时代史诗 2003年,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用三年时间打磨出首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的作品,以“风筝”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跨...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苦难写就的存在主义答案之书”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E.Frankl)于1946年出版的哲学心理学著作,基于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写成。这部被称为“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