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在历史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族群密码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7)读一读50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在历史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族群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学术显微镜观察城市偏见的显微史

202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精装版《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是美国汉学家韩起澜耗时十年完成的跨学科力作。这位斯坦福博士、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用历史学家的严谨、人类学家的细腻,将130年间200万苏北移民在上海滩的生存史诗,浓缩成257页的学术珍宝。书中融合上海档案馆珍稀史料、1920年代棚户区口述史、劳工市场工资单等300余份原始文献,辅以淮剧戏单、方言词典等文化切片,构建出立体鲜活的移民图景。

二、核心价值:破解中国式族群建构的密码本

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苏北人"标签如何从地理概念异化为社会阶层符号。当19世纪黄河改道将苏北变成"洪水走廊",当扬州盐商的辉煌被上海租界的霓虹取代,200万破产农民涌入上海,却因方言、饮食、职业被贴上"江北猪猡"的标签。韩起澜揭示的真相令人震惊:"在上海,阶层是由籍贯建构的,籍贯是阶层话语的组成部分"——这种将经济地位与地域身份捆绑的机制,在当今"地域黑"现象中仍能找到回声。

书中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苏北人身份的流动性与固化悖论。1930年代某位苏北出身的大学教授,即便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跃升,仍被同事在背后议论"到底是江北人";而同期江南富商雇佣的苏北保姆,即便服务三代人,其子女仍被禁止与雇主通婚。这种"血统论"式的偏见,在今天职场招聘、婚恋市场的地域歧视中依然若隐若现。

三、内容亮点:在历史废墟中拼凑被遮蔽的生存智慧

棚户区生存术:1920年代闸北棚户区,苏北人用芦苇杆、旧报纸和美国军舰丢弃的油布搭建"滚地龙",在不足3平米的空间里发明出"床桌两用"的折叠家具。当市政厅强制拆迁时,他们发明"蚂蚁搬家"战术——每晚拆解房屋零件,用黄包车运至新址重组,让推土机永远找不到完整建筑。

方言攻防战:面对江南人的语言歧视,苏北人将方言转化为武器。1947年《申报》记载,某苏北码头工人故意用浓重口音与英国巡捕对话,导致对方因听不懂而放弃盘查。这种"以拙破巧"的智慧,在今天短视频平台的方言梗中焕发新生。

职业鄙视链:书中附有1936年上海工部局《劳工等级表》,清晰显示苏北人垄断了"粪夫、垃圾工、殡葬工"等36种"不洁职业",而江南人则占据银行职员、教师等"体面岗位"。这种分工延续至今,某家政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高端家政从业者中,苏北籍占比不足5%,尽管他们承包了全市60%的管道疏通工作。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文学张力的完美共舞

韩起澜的笔法堪称"学术界的特吕弗"。在描述1954年苏北同乡会抗议《新民晚报》歧视性报道时,她这样写道:"抗议队伍像一条蜿蜒的淮河,从十六铺码头流向外滩,领头的老者举着褪色的同乡会旗帜,仿佛举着1853年黄河改道时的求救信号。"这种蒙太奇手法,让枯燥的抗议活动变成充满隐喻的历史诗篇。

书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对"偏见循环"的揭示。当江南人嘲笑苏北人"大蒜味"时,苏北人反而强化了吃蒜习俗,将其变成身份认同的符号;而江南人见状更加厌恶,形成"歧视-强化-更歧视"的恶性循环。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机制,在当今社交媒体的地域攻击中不断重演。

五、阅读体验:在认知雷区中跳一场惊险的探戈

翻开此书犹如进入历史版的《盗梦空间》。当你为苏北人1949年后终于挺直腰杆而欢呼时,下一页却揭示出新的歧视——计划经济时代,苏北籍贯成为分配住房时的减分项;当你感叹棚户区居民用废品建造的"空中楼阁"充满智慧时,作者突然抛出数据:这些建筑在台风季的死亡率是石库门住宅的17倍。

最震撼的阅读时刻,是看到198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调查报告:仍有63%的市民表示"不愿与苏北人做亲家"。而此时,距离作者笔下的"偏见消亡"还有整整40年——这个时间差,让每个读者都不禁扪心自问:我们今天对某些群体的偏见,是否也会成为未来史书中的黑色幽默?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与大众市场的双重认证

学者点赞: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天纲评价:"这本书证明,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藏在地方档案馆的灰尘里。"

读者反响:豆瓣网友"棚户区诗人"留言:"读到苏北人用棺材板做家具那段,突然想起奶奶家的老衣柜——原来我们家族早就参与过这场生存游戏。"

社会热议: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有代表引用书中数据,呼吁建立"地域歧视预警机制",该提案获超百万网友点赞。

国际认可:入围2024年"亚洲学者出版奖"短名单,被《中国季刊》评为"理解现代中国身份政治的必读书"。

七、金句点睛

"当江南人用吴侬软语嘲笑苏北口音时,他们不知道自己正用最优雅的方式,重复着19世纪殖民者对非洲奴隶的分类术。"——这句镌刻在封底的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所有对地域歧视习以为常的现代人。

在这个"魔都"神话甚嚣尘上的时代,《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像一盆冷水,让我们看清霓虹灯下那些被刻意遗忘的生存褶皱。当你在陆家嘴天际线自拍时,或许该想想:脚下这片土地,曾有200万人用方言、汗水和眼泪,书写过比任何金融传奇都更震撼的生存史诗。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在历史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族群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谋臣策士言行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陆续编撰,最终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分为12策,记载了近250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激烈博弈,既有大国争霸的壮阔场面,也有小人物凭借智慧影响时局的精彩故事,堪称战国版“纵横家生存手册”,更是研究战国历史与语言艺术的重要典籍。 二、书籍内容 《国策》最让人上头的,是它把“说话”这件事玩出了...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故事围绕犹太知识分子摩西·赫索格展开:他曾在大学教授哲学,因婚姻破裂、事业受挫、与儿子的疏离陷入精神危机,最终通过给妻子、情人、朋友、甚至自己的信件,梳理人生,在“自我怀疑”与“寻找意义”的漩涡中,完成对“知识分子责任”的重新定义。 这部被称为“美国犹太文学的巅峰之作”的作品,不仅是赫索格的“精神自...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字“A”(Adultery,通奸),与牧师丁梅斯代尔、医生齐灵渥斯展开的一场“道德审判与人性救赎”之战。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胡允桓译),书中保留了霍桑标志性的“象征主义笔触”——比如他写海丝特的红字:“那字母绣得极为精致,边缘泛着金线,像朵被揉皱的玫瑰,...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 爱阅读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 爱阅读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记忆迷宫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灰塔笔记》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浅灰色水泥墙面爬满常春藤(叶片间夹着半张泛黄的便签),塔顶时钟停在“11:07”(指针锈成褐色,像凝固的时间),配文用手写体写着“记忆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字,是风里的蒲公英,轻轻一吹,就散落在时间的褶皱里”。全书18万字,以“32岁记忆修复师林秋的灰塔日常”为核心,通过“修复老照片”“整理旧日记”“追寻消失的童年”等12个记忆碎片,上市首月销量突破22万...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爷堕落为贫农,历经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目睹亲人相继离世,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以“活着”为名,追问生命的本质意义。 (二)内容亮点 1.极致的苦难,极致的坚韧 文字像钝刀,剖开时代的伤疤:福贵被俘虏当壮丁、儿子抽血致死、女儿难产身亡……每一次打击都精准击中人性的脆弱处,却未击垮他活下去的本能...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0个历史决策案例、30种语言的历史文本对比,解构了人类行为背后的"思维操作系统"。 二、核心价值:在决策瞬间读懂文明基因 颠覆"历史由必然性主导"的线性叙事:作者用"历史是思想与行动的探戈"这一比喻,揭示看似偶然的决策实为认知框架与物质条件的合谋。比如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书中披露斐迪南大公的行程...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文化对话”、以“时间线+主题对比”串联中西哲学发展、覆盖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朱熹-王阳明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谱系、附中西哲学核心概念对照表+经典原著选段、被北大哲学系列为“通识课指定读物”。它不是“厚重的学术专著”或“零散的思想碎片”,更像一位“坐在中西方哲...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 爱阅读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 爱阅读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一、书籍基本信息:奶猫与疯狗的“双面人生”说明书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是97后网络作家“毛球”2024年的现象级代表作,由晋江文学城“星火工作室”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左侧是团成毛球的奶白色小猫,爪尖沾着奶渍;右侧同一只“猫”却竖着炸毛,露出半截尖牙,项圈上还挂着前世的破碎怀表。全书25万字,以“重生线+宠物养成线”双轨推进,上市首月销量突破20万册,豆瓣评分7.8,被读者戏称为“2024年最让人又怕又爱的萌宠文”。 二、书籍内容:当“奶猫滤镜”碎成疯批保护罩 故事的起点带着重生文的经典底...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只有作者用“晨雾里的鹿群”“苔藓上的蜗牛”“枫叶飘落的弧线”这些鲜活的细节,带我走进一片真实的森林,看一个“城市人”如何在自然里重新学会“呼吸”。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然文学的“生活笔记”,写给所有“困在水泥盒里的人”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是青年自然文学作家苏晚晴的随笔集,2023年由广西师范大...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的意识之河。该书被《现代文学史》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其“非线性叙事”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时空观。 二、核心价值:在即时快照与永恒追忆的裂隙里,解码时间的双重本质 这本书像台时光机,专治当代人的“记忆焦虑”。当我们在朋友圈用九宫格定格“完美瞬间”时,普鲁斯特用“玛德琳蛋糕浸在茶中”的细节...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00页的篇幅、2000多个角色的庞大叙事,构建起一座关于时间、记忆与艺术的迷宫。2022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普鲁斯特手稿中的批注与未公开信件,让读者能触摸到意识流文学的原始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凡俗日常中看见永恒 1.一块蛋糕引发的“时间地震” 书中最经典的场景,是主人公蘸玛德琳...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去年理财亏损时,我盯着手机里“年化3.5%”的收益提示纳闷:“钱放在银行里,凭什么能生出利息?”直到翻开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这位奥地利学派的“时间魔法师”用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实验告诉我:​​利息不是资本的“额外奖励”,而是时间本身的“价格标签”​​。这本写于1884年的经济学经典,像一把“时间手术刀”,剖开了“钱生钱”的本质——它或许不会教你如何炒股,但会让你重新理解“等待”的价值。 一、书籍基本信息:奥地利学派的“时间经济学”宣言 《资本与利息》(Capital and Interest: A Critical History of...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去年冬天,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出租屋里翻开《子夜十》,台灯暖黄的光漫过书页,徐望那句“程昴,你看”——突然就把我拽进了旧书店的暖炉旁。等回过神时,窗外的北风还在吹,可我摸了摸发烫的眼角——原来最治愈的不是“重逢”,是有人愿意陪你等一场“不可能的团圆”。 一、基本信息:从“鸮”到“十”,晋江顶流的“都市治愈宇宙”再升级 《子夜十》是耳东兔子继《子夜鸮》后的都市奇幻新作,2023年9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实体书。这部被读者称为“晋江治愈系天花板续作”的小说,上市首月销量突破40万册,豆瓣评分稳定在8.9,更被改编为现象级广播...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 爱阅读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 爱阅读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进化生物学的“认知革命手册” 《自私的基因》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经典科普著作,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发全球科学界震动,被《自然》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生物学著作”,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引进(2018年修订版),全球销量超1500万册,被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列为“进化生物学入门必读书目”。书腰上印着道金斯的话:“我们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它们的自私,写就了我们的一切。” 二、书籍内容:基因视角下的“生命生存指南” 翻开书,你会先看见一...

《字母表谜案》:在字母的迷宫里,触摸推理的真相与光 | 爱阅读

《字母表谜案》:在字母的迷宫里,触摸推理的真相与光 | 爱阅读

《字母表谜案》:在字母的迷宫里,触摸推理的真相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大山诚一郎的“推理革命”与版本选择 《字母表谜案》是日本推理作家大山诚一郎2022年推出的短篇集,被誉为“本格推理的最后一块拼图”。全书以“字母表”为框架,通过4个独立案件(P的妄想、F的告发、C的遗言、Y的诱拐),构建起一场关于“真相与谎言”的智力游戏。中文版由读客文化推出,附赠“字母表密码解密手册”与“推理游戏卡”,堪称“沉浸式推理体验”。 二、内容亮点:在“字母的慢镜头”中照见人性的深渊与诗意 1.“字母”的隐喻 大山诚一郎用细节堆砌出推理的“荒诞仪式”: 第一个案件“P的妄想”中,死者留下的死亡讯息是“P”,而...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消费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启蒙经典 1819年,瑞士经济学家西蒙·西斯蒙第完成《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系统提出“消费决定生产”理论,彻底颠覆亚当·斯密的“生产中心论”。这部被马克思称为“消费异化理论的先声”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消费-生产平衡论”为核心,构建起从个人需求到社会经济的完整分析框架,被誉为“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宣言”。 二、核心价值:在生产崇拜与消费主义间架起认知桥梁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消费本位经济学”,将经济发展从“规模至...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化摆渡人”的“常识词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学者王力(1900-1986)主编的经典普及读物,初版于1962年,后经多次修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国民教材”。不同于晦涩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以“通俗化、系统化”为目标,用近300页篇幅,涵盖天文历法、礼仪制度、思想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生活等12大领域,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碎片知识”编织成一张清晰的“文化地图”。 书中没有生僻的古文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生活场景”:从“春节贴春联”的由来,到“科举考试”的流程;从“阴阳五行”的哲学逻辑,到“茶酒...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部让“四大发明”不再是传说的文明自白书 | 爱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部让“四大发明”不再是传说的文明自白书 | 爱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史》:一部让“四大发明”不再是传说的文明自白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三十年的“东方科技百科全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穷尽毕生心血撰写的巨著,英文原名为《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自1954年起分卷出版,历时30余年,最终形成7卷34册、超2500万字的“学术长城”。它诞生于二战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当时西方学界普遍认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李约瑟却用考古发现、古籍文献与实验验证,将中国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工艺等技术史串联成线,向世界宣告:“中国在公元1到15世纪间...

《中国民治论》:在宪政迷雾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 爱阅读

《中国民治论》:在宪政迷雾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 爱阅读

《中国民治论》:在宪政迷雾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尘封的“宪政教科书” 当1923年的中国仍在军阀混战与宪政实验的泥潭中挣扎时,一位耶鲁归来的学者鲍明钤,用一支钢笔在天津南开大学的讲台上写下了《中国民治论》。这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34页著作,如今被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成为研究中国宪政史的“必读清单”上的常客。它没有华丽的装帧,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百年前中国最迫切的命题:如何让共和宪政在东方大地生根? 二、核心价值:给“宪政焦虑症”开一剂理性药方 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像一本“宪政问题诊断手册”。鲍明钤没有沉浸于理论空谈,而是直指当时...

《御剑奇侠》:原来最动人的仙侠,是平凡人在命运里的挣扎与选择 | 爱阅读

《御剑奇侠》:原来最动人的仙侠,是平凡人在命运里的挣扎与选择 | 爱阅读

《御剑奇侠》:原来最动人的仙侠,是平凡人在命运里的挣扎与选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仙侠成长笔记 《御剑奇侠》是新锐作家云隐耗时三年创作的仙侠小说,2024年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不同于“高冷仙君”“斩妖除魔”的传统套路,也非“升级打怪”的爽文模板,作者以“市井少年”林小剑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沾着糖葫芦甜、裹着人间烟火”的仙侠故事:他从街头卖糖葫芦的穷小子起步,因误食“灵葫芦”获得御剑能力,却因“剑气反噬”失去味觉;他拜入“醉剑山庄”学艺,师父是个爱偷酒的老头,总说“剑是死的,人是活的”;他在“除妖”与“救苍生”间挣扎,最终发现“最厉害的剑,不是斩尽妖魔,而是斩断心中的执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