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在历史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族群密码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1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在历史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族群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学术显微镜观察城市偏见的显微史

202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精装版《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是美国汉学家韩起澜耗时十年完成的跨学科力作。这位斯坦福博士、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用历史学家的严谨、人类学家的细腻,将130年间200万苏北移民在上海滩的生存史诗,浓缩成257页的学术珍宝。书中融合上海档案馆珍稀史料、1920年代棚户区口述史、劳工市场工资单等300余份原始文献,辅以淮剧戏单、方言词典等文化切片,构建出立体鲜活的移民图景。

二、核心价值:破解中国式族群建构的密码本

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苏北人"标签如何从地理概念异化为社会阶层符号。当19世纪黄河改道将苏北变成"洪水走廊",当扬州盐商的辉煌被上海租界的霓虹取代,200万破产农民涌入上海,却因方言、饮食、职业被贴上"江北猪猡"的标签。韩起澜揭示的真相令人震惊:"在上海,阶层是由籍贯建构的,籍贯是阶层话语的组成部分"——这种将经济地位与地域身份捆绑的机制,在当今"地域黑"现象中仍能找到回声。

书中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苏北人身份的流动性与固化悖论。1930年代某位苏北出身的大学教授,即便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跃升,仍被同事在背后议论"到底是江北人";而同期江南富商雇佣的苏北保姆,即便服务三代人,其子女仍被禁止与雇主通婚。这种"血统论"式的偏见,在今天职场招聘、婚恋市场的地域歧视中依然若隐若现。

三、内容亮点:在历史废墟中拼凑被遮蔽的生存智慧

棚户区生存术:1920年代闸北棚户区,苏北人用芦苇杆、旧报纸和美国军舰丢弃的油布搭建"滚地龙",在不足3平米的空间里发明出"床桌两用"的折叠家具。当市政厅强制拆迁时,他们发明"蚂蚁搬家"战术——每晚拆解房屋零件,用黄包车运至新址重组,让推土机永远找不到完整建筑。

方言攻防战:面对江南人的语言歧视,苏北人将方言转化为武器。1947年《申报》记载,某苏北码头工人故意用浓重口音与英国巡捕对话,导致对方因听不懂而放弃盘查。这种"以拙破巧"的智慧,在今天短视频平台的方言梗中焕发新生。

职业鄙视链:书中附有1936年上海工部局《劳工等级表》,清晰显示苏北人垄断了"粪夫、垃圾工、殡葬工"等36种"不洁职业",而江南人则占据银行职员、教师等"体面岗位"。这种分工延续至今,某家政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高端家政从业者中,苏北籍占比不足5%,尽管他们承包了全市60%的管道疏通工作。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文学张力的完美共舞

韩起澜的笔法堪称"学术界的特吕弗"。在描述1954年苏北同乡会抗议《新民晚报》歧视性报道时,她这样写道:"抗议队伍像一条蜿蜒的淮河,从十六铺码头流向外滩,领头的老者举着褪色的同乡会旗帜,仿佛举着1853年黄河改道时的求救信号。"这种蒙太奇手法,让枯燥的抗议活动变成充满隐喻的历史诗篇。

书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对"偏见循环"的揭示。当江南人嘲笑苏北人"大蒜味"时,苏北人反而强化了吃蒜习俗,将其变成身份认同的符号;而江南人见状更加厌恶,形成"歧视-强化-更歧视"的恶性循环。这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机制,在当今社交媒体的地域攻击中不断重演。

五、阅读体验:在认知雷区中跳一场惊险的探戈

翻开此书犹如进入历史版的《盗梦空间》。当你为苏北人1949年后终于挺直腰杆而欢呼时,下一页却揭示出新的歧视——计划经济时代,苏北籍贯成为分配住房时的减分项;当你感叹棚户区居民用废品建造的"空中楼阁"充满智慧时,作者突然抛出数据:这些建筑在台风季的死亡率是石库门住宅的17倍。

最震撼的阅读时刻,是看到198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调查报告:仍有63%的市民表示"不愿与苏北人做亲家"。而此时,距离作者笔下的"偏见消亡"还有整整40年——这个时间差,让每个读者都不禁扪心自问:我们今天对某些群体的偏见,是否也会成为未来史书中的黑色幽默?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与大众市场的双重认证

学者点赞: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天纲评价:"这本书证明,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藏在地方档案馆的灰尘里。"

读者反响:豆瓣网友"棚户区诗人"留言:"读到苏北人用棺材板做家具那段,突然想起奶奶家的老衣柜——原来我们家族早就参与过这场生存游戏。"

社会热议: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有代表引用书中数据,呼吁建立"地域歧视预警机制",该提案获超百万网友点赞。

国际认可:入围2024年"亚洲学者出版奖"短名单,被《中国季刊》评为"理解现代中国身份政治的必读书"。

七、金句点睛

"当江南人用吴侬软语嘲笑苏北口音时,他们不知道自己正用最优雅的方式,重复着19世纪殖民者对非洲奴隶的分类术。"——这句镌刻在封底的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所有对地域歧视习以为常的现代人。

在这个"魔都"神话甚嚣尘上的时代,《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像一盆冷水,让我们看清霓虹灯下那些被刻意遗忘的生存褶皱。当你在陆家嘴天际线自拍时,或许该想想:脚下这片土地,曾有200万人用方言、汗水和眼泪,书写过比任何金融传奇都更震撼的生存史诗。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在历史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族群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公有法典》: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如何用“法律显微镜”解剖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 爱阅读

《公有法典》: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如何用“法律显微镜”解剖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一、书籍基本信息:1842年的“共产主义宪法”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而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埃蒂耶纳·卡贝在1842年抛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核弹”。全书以12章365条的篇幅,用科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激情,构...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 爱阅读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血带肉”的美国经济史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诺特丹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约书亚·施佩希特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部364页的著作以19世...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哲学解剖学” 1937年,当中国哲学界还在“玄学循环”与“科学主义”之间摇摆时,张岱年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劈开了传统研究的“认知迷雾”。这位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用“辩证唯物论”与“问题...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 爱阅读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掀开骑士铠甲下的“经济密码”,如何看懂欧洲从“封建”到“现代”的转身?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城堡线稿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古镇旅游宣传”的照片发呆——青石板路、木质商铺、手工艺人现场打铁,这些被包装成“穿越体验”的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书里...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