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她来劈开这山》:以童话为刃,劈开千年性别枷锁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2

《她来劈开这山》:以童话为刃,劈开千年性别枷锁

一、核心价值:用童话重构女性叙事,唤醒被规训的自我认知

当传统童话将女性困在等待拯救的牢笼时,病鹤斋的《她来劈开这山》像一把锋利的斧头,劈开了这些陈旧的叙事框架。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25个重构的童话故事,为女性提供了一面照见真实自我的镜子。书中没有柔弱公主等待王子的俗套,取而代之的是拒绝以身相许的小野猪、在深渊找回自我的疯子女士、结成同盟的盘丝洞女孩……这些角色像一簇簇野火,烧穿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等标签,让读者意识到:女性的力量从不需要外界赋予,它本就内在于每一个的身体里。

对我而言,这本书像一场认知地震。读到《田鼠咬破了仙女的羽衣》时,仙女被偷走的羽衣本是她飞翔的枷锁,而田鼠那句你是仙女啊,仙女本来就会飞,瞬间让我眼眶发热——原来我们早已被规训到忘记:那些必须依赖某物/某人的设定,不过是外界强加的枷锁。合上书时,我忍不住问自己:我身上又有多少羽衣这种自我审视的刺痛感,恰恰是这本书最珍贵的礼物。

二、内容亮点:解构经典+锐利隐喻,童话里藏着现实社会的手术刀

病鹤斋的颠覆性重构,让每个故事都像一颗裹着糖衣的炸弹,甜美外壳下是锋利的社会洞察:

对经典童话的暴力解构:在《劈山》中,儿子劈开压住母亲的山,却发现母亲背上仍有源源不断的石头——因为回家后等待她的是无休止的家务和育儿;女儿劈山则是为了让母亲拥有自己的姓名。这个细节撕开了母职神话的虚伪:所谓为母则刚,不过是将女性钉在牺牲者十字架上的道德绑架。

现实困境的童话化投射:《消失的圣女》里,被献祭的圣女无人记得姓名,暗喻历史上被抹去的女性贡献;《机器人听见母亲河》用科幻设定探讨环境议题,让母亲河的哭声与女性生育之痛形成互文。这些故事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现实中的月经羞耻、低配得感、性别歧视等困境。

金句如刀,直戳痛点:书中充满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比如女本柔弱?不,女本如山,只是有人非要把山压成泥报恩可以送礼物,但不必把自己当成礼物。这些句子像一把把小锤子,敲碎读者心中的偏见之墙。

三、写作特点:诗意语言×视觉化叙事,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

病鹤斋的笔触像一场温柔的手术:

细腻如显微镜的内心刻画:在《狐妖的心》中,女书生被斩首前将手中的笔狠狠刺向史书,这个动作将女性声音被历史抹除的愤怒具象化;小狼女甩了甩爪子上的雪的细节,让这个角色瞬间鲜活。

电影般的场景构建:《神女峰》里,移动的山峰像层层展开的屏风,神女们背着山行走的画面,美得令人窒息又窒息;阿志劈山时牙龈咬出血,通身力气凝在斧头上的特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骨骼的脆响。

插画与文本的化学反应:群白的插画以抽象笔触强化了故事的张力——比如《疯子女士的深渊奇旅》中,疯子女士蜷缩在深渊里的剪影,与她孤独会让你看见真正的自我的台词形成强烈对比,让文字的哲思更具象化。

四、阅读体验:从震撼觉醒的过山车之旅

翻开这本书,就像坐上了一辆过山车:

前半程:颠覆认知的爽感:当看到牛郎织女传说被解构成绑架案,当劈山救母变成女儿对母职枷锁的反抗,我忍不住像看悬疑片一样屏住呼吸——原来我们熟知的童话,藏着这么多不可说的暗线!

后半程:自我审视的刺痛:读到《消失的圣女》时,我突然想起奶奶、外婆的名字——她们的一生被简化为XX的妻子”“XX的母亲,却没人记得她们原本也是会唱歌、会做梦的少女。这种集体失忆的共鸣,让我想立刻冲回家问妈妈:你年轻时最想做什么?

合上书:行动的冲动:书中劈山的意象太有感染力了!现在的我,每当遇到女性就该怎样的规训时,都会想起阿志那句没关系,我不想变成压住娘的另一座山”——然后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女性主义创作的破圈之作

这本书在市场上引发了现象级讨论:

读者真实反馈:豆瓣网友碎碎念说:读完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女孩子从小到大有这么多限制?为什么我们要被打造得像物件这种共鸣让#她来劈开这山#话题在小红书收获超10万笔记,许多读者分享自己劈开生活中大山的故事。

社会热点关联:在她经济”“女性力量成为时代议题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颗投进湖面的石子——它不仅被人民银行无锡分行等机构推荐为女性成长书单,还被改编成舞台剧,用童话+戏剧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性别平等不是口号,而是从承认女性本就会飞开始的日常觉醒。

权威认可:作家毛尖评价:这本书像《好东西》一样,即使有青涩处,却有着不可多得的价值。这种不完美但重要的评价,恰恰印证了它的时代意义。

最后,用书中最戳我的句子结尾:

这颗野心想要的非常多:想要书中拥有她们的故事,想要朝堂上站满女状元,想要这天地都屏息聆听她们的欲望。

如果你也厌倦了被规训的女性剧本,不妨翻开这本书——让这些童话成为你的斧头,劈开那些从来如此的山,去拥抱属于自己的光。

“《她来劈开这山》:以童话为刃,劈开千年性别枷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心灵史诗”,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3年出版的现象级小说,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图书”,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