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八种精神点亮千年阅读之光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7)读一读54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八种精神点亮千年阅读之光

一、基本信息:古籍新裁的学术盛宴

本书由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执笔,团结出版社2025年6月推出。作为《古人谈读书》姊妹篇,这部68万字的典籍以年代为轴,分三编收录80个读书故事——上编先秦至两晋、中编南北朝至两宋、下编元明清。每个故事均标注出处,如邴原泣学源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卖鸡市书采自黄宗羲《南雷诗文集》,形成从《二十四史》到民间笔记的立体文献网络。

二、核心价值:古为今用的精神密码

全书提炼的八种读书精神堪称当代阅读方法论。如修身重德、自强不息体现在范仲淹划粥割齑的苦学中,他每日仅以稀粥果腹仍坚持读书,终成北宋名相;知行合一则见于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其《日知录》正是行走中写就的治学经典。这些精神与当下终身学习理念共振,恰如陆九渊幼时问天:天地何所穷际?”——对世界的探索欲,正是古今读书人共同的底层动力。

三、内容亮点:鲜活故事里的细节力量

书中不乏教科书级的经典案例,更挖掘出许多冷门宝藏。如牛角挂书讲李密骑牛时将《汉书》挂于牛角,边行边读,齐白石晚年刻吾幼挂书牛角印章以自励;瞽者勤学述唐汝询5岁失明后,仍通过口述完成《唐诗解》的惊人毅力。这些故事避免空泛说教,如程门立雪不只写杨时雪天苦等,更点出他最终成为理学家的人生轨迹,让立雪的艰辛与成学的成就形成互文。

四、阅读体验:穿越时空的沉浸感

翻阅此书如同打开一幅流动的阅读画卷。读到韦编三绝时,能触摸孔子反复翻阅《易经》导致的皮绳断绝;读到以荻画地,能看见欧阳修母亲用荻草教子写字的场景。最动人的是朱子问天的细节——朱熹幼时问天之上何物,其父惊异于他的哲思。这些画面感极强的叙述,配合读书何为?没有唯一答案的哲学思考,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悟:阻碍阅读的从不是外部条件,而是内心的志向与定力。

五、评价与影响:时代的“劝学篇”

自出版以来,本书入选京华好书2025年第4期书单,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上海书展的分享会场场爆满。学者盛赞其为新时代的劝学篇,不仅因系统梳理了65种典籍中的读书故事,更因用当代语言重构经典——如将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诠释为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让千年智慧焕发新生机。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让读书二字有了温度。记得读完卖鸡市书那个深夜,我忽然想起自己为买古籍卖掉旧物的往事——原来古今读书人,在虽贫而志不辍的执着上,从未改变。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恰好落在案头,那一刻突然懂了朱熹问天的深意:读书,本就是与天地对话的旅程。而这本书,正是那把最称手的钥匙。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八种精神点亮千年阅读之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勾心斗角》:在“笑脸背后”,读懂“人性的暗河” | 爱阅读

《勾心斗角》:在“笑脸背后”,读懂“人性的暗河” | 爱阅读

《勾心斗角》:在“笑脸背后”,读懂“人性的暗河” 一、书籍基本信息:职场与家庭的“人际显微镜”,当代人的“生存启示录” 《勾心斗角》是作家马伯庸2020年推出的现实主义小说,被《人民日报》评为“年度最具烟火气的人际寓言”,上市两年销量破200万册,入选“豆瓣读书职场类Top10”。故事以“广告公司项目组”“三代同堂家庭”双线展开,用“会议桌上的恭维”“茶水间的闲聊”“家庭聚会的红包”等100+真实场景,剖开了“表面和谐,暗潮汹涌”的人际真相。书中没有非黑即白的善恶对立,却充满“同事递的咖啡里放糖还是放盐”“亲戚夸你‘有出息’时眼底的嫉妒”“领导拍你肩膀时算计的筹码”等细节,像一面“人性的...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字“A”(Adultery,通奸),与牧师丁梅斯代尔、医生齐灵渥斯展开的一场“道德审判与人性救赎”之战。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胡允桓译),书中保留了霍桑标志性的“象征主义笔触”——比如他写海丝特的红字:“那字母绣得极为精致,边缘泛着金线,像朵被揉皱的玫瑰,...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构20世纪初的乡土中国,被夏志清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童年叙事"。 二、核心价值:从"乡土怀旧"到"时代解剖"的认知升级 "东北不是边陲,而是中国现代化的显微镜"的认知颠覆 萧红提出"裂痕中的温情"理论,通过"跳大神""野台子戏"等民俗场景,揭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与小城居民的生存智慧。这种...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授权、配合采访的早期记录。它更像一块未经打磨的原石,棱角锋利,却藏着最鲜活的生命质感。 一、核心价值:它不是“成功学指南”,而是一面照见“改变世界”的镜子 很多人读名人传记,图的是“抄作业”——看大佬怎么成功,自己照做就能复制。但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撕开了“天才”的滤镜,让你看清:所谓“改变世界”,...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阿扎罗的视角,将尼日利亚独立前夕的贫民窟生活升华为人类生存的寓言,被《纽约时报》誉为“非洲文化递向世界的魔幻通道”。 二、内容亮点:在垃圾山上种出童话的奇迹 鬼孩的叛逆宣言:阿扎罗撕毁与幽灵伙伴的契约,选择降生到“连厕所都没有”的贫民窟。这个设定像手术刀剖开神话与现实的壁垒——当他在暴动夜走失,闻着...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疾病不是洪水猛兽,是我们与生命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二、书籍内容:病菌的“人类观察日记” 翻开书,你会先听见一阵咳嗽声——那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时期,一名护士在日记里写的:“病房里像被按下了慢放键,病人的喘息声比钟表还清晰。”全书以20种经典疾病为线索,从黑死病到新冠,从肺...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史研究(如明末传教士的“中国宗教观”),也不同于传统“佛教史”“道教史”的单一视角,王治心以“文化融合”的视野,用近400页篇幅,将中国宗教思想从先秦巫觋到近代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编织成一幅“思想共生的动态图谱”。 书中没有枯燥的“教义罗列”,反而充满鲜活的“信仰现场”:从商周“卜筮”的占卜逻辑,到...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还原历史书写的进化轨迹。中文版由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收录进《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成为中世纪研究者的"思想导航仪"。 二、内容亮点:历史书写的"基因突变" 书中最震撼的发现是"史学范式的三重变奏":教会史学像圣经手抄本般庄严神圣,世俗史学如市民小说般鲜活生动,而人文主义史学则像活字印...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焦点,通过40余幅插图、完整参考文献与索引,构建起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过渡期的立体图景。作者以"秋天"喻指这一时期——既非全然衰败,亦非新生伊始,而是旧文明体系的完美谢幕与新文化的悄然萌芽。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中复活一个时代的矛盾与诗意 1.骑士制度的"末路狂欢" 赫伊津哈笔下的骑士世界充满荒诞与...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性别议题小说”,更因“身份解剖”的深度被改编为话剧,用舞台语言还原卡利俄佩的“灵魂变形记”。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身份解药”——既拆解了性别标签的固化认知,也重申了“自我接纳”的不可替代。读者将跟随卡利俄佩在家族秘史中穿梭,见证她如何从“被定义的男孩”活成“真实的...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通识”的破壁之作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撰写,2023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通识类著作,它脱胎于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热门课程《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却以经济学为手术刀,解剖中国与欧洲三千年政治演化史。从“周秦之变”到“大分流”,从郡县制到东印度公司,这本书像一位“时空导游”,用跨学科的视角带读者穿越古今中外,寻找“良治”的基因密码。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看懂世界”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价值在于:它教会读者...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苦难写就的存在主义答案之书”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E.Frankl)于1946年出版的哲学心理学著作,基于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写成。这部被称为“20世纪最具治愈力的书”,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入选《纽约时报》“改变人生的100本书”,更被心理学界奉为“意义疗法”的奠基之作。书的封面常印着一盏在黑暗中摇曳的油灯——灯芯是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用碎纸片折的“小船”,火焰旁写着:“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去年春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书脊磨损痕迹的《自卑与超越》时,封面是深灰色的,书名烫金字有些脱落,像块被岁月磨旧的勋章。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的存在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向上的动力。"那一刻,窗外的樱花正簌簌落在窗台,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总因"不够漂亮""不够聪明"而自卑,却在社团活动中因"想证明自己"而突破——原来阿德勒早把答案写进了书里:自卑不是枷锁,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最初信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个体心理学的"成长指南" 1932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个...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本“宇宙的密码本”,教我们用数学读懂自然的“潜台词”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本“宇宙的密码本”,教我们用数学读懂自然的“潜台词”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本“宇宙的密码本”,教我们用数学读懂自然的“潜台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数学写就的自然圣经”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1687年出版的科学巨著,全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为“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现代科学的第一本书”。全书共三卷,约50万字,以数学为语言,系统阐述了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流体力学原理等,构建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自出版以来,它被译成10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000万册,被爱因斯坦称为...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 爱阅读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 爱阅读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政治学的"元代码" 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写下《政治学》,这部10卷本巨著如同政治领域的"创世代码"。作为首部系统研究政治现象的著作,它用30万字构建了分析城邦、政体、公民的完整框架,被西方学界尊为"政治科学之父"的奠基之作。 二、核心价值:给政治装上"解剖刀" 这本书最震撼的价值,在于它证明:政治不是权力游戏的代名词,而是"追求至善的实践艺术"。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围观政治极化、在社区争论治理模式时,亚里士多德早在2500年前就指出:政治的本质是公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书中提出的"人是政治动物"论断,让现...

《植物妻子》:在婚姻的温室里,开出一朵带刺的植物 | 爱阅读

《植物妻子》:在婚姻的温室里,开出一朵带刺的植物 | 爱阅读

《植物妻子》:在婚姻的温室里,开出一朵带刺的植物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韩江(한강),韩国当代文学巨匠,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首位亚洲女性诺奖获得者。其作品以诗性语言和深刻人性洞察著称,代表作《素食者》《植物妻子》均以家庭关系为切口,探讨女性生存困境。 出版信息:中短篇小说集,收录《植物妻子》《童佛》《傍晚时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等8篇作品,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发行,豆瓣评分8.9。 核心价值:撕开婚姻温情面纱,揭露亲密关系中的隐形暴力与精神压迫,为失语女性发声,启发读者反思现代社会的性别规训与个体自由。 二、书籍内容:一场身体与灵魂的“植物化”实验 同名主打篇《植物妻子》...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 爱阅读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 爱阅读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中国经济编年史”的诞生 2023年5月,经济管理出版社推出《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平教授倾力撰写。这部412页的“经济史诗”,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以2025年政策展望为终点,精选作者1990年代至2022年发表的31篇宏观论文,按“宏观经济演进与叙事”“冲击与波动”“金融与宏观周期”“政策机制”四大篇章,构建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全景式框架”。它像一部“...

《中国第一套情绪管理系列》:给情绪装上“导航仪”,一本让中国人读懂自己情绪的“心理工具箱” | 爱阅读

《中国第一套情绪管理系列》:给情绪装上“导航仪”,一本让中国人读懂自己情绪的“心理工具箱” | 爱阅读

《中国第一套情绪管理系列》:给情绪装上“导航仪”,一本让中国人读懂自己情绪的“心理工具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情绪管理的“本土化革命” 《中国第一套情绪管理系列》是由国内顶尖心理学家团队历时五年打造的国民级情绪管理丛书,202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首版。作为国内首套系统化情绪管理教材,它用“中国情绪地图+西方心理学工具”的融合创新,撕开“情绪管理=西方理论”的刻板标签,提出颠覆性理念:中国人的情绪问题,需要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核心价值在于它重构了情绪管理的范式——既非生硬搬运西方理论,也非空洞喊口号,而是通过“情绪温度计”“情绪急救包”等本土化工具,让读者学会:与情绪共处,而...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传统社会的“结构解剖图”与“历史指南针” 《中国封建社会》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字诚之)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30年代,后经修订收入《吕思勉全集》),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性著作。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以“封建社会”为核心命题,跳出“王朝循环”的旧史观,从经济基础(土地制度)、政治结构(中央与地方)、社会阶层(士农工商)、文化形态(儒家伦理)等多维度切入,用实证考据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还原了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成型到清末解体的“全生命周期”。它不是“王朝兴衰的流水账”,而是一部“用解剖...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姓氏百科全书”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让历史学界“炸锅”的著作——《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作者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凭借《榆枋斋学术论集》《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等著作斩获王力语言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部精装书定价78元,却因内容厚重被读者戏称“字字千金”——它用51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姓氏与避讳的起源扒得“底朝天”,连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都成了“考古工具”,堪称“姓氏界的《人类简史》”。 二、核心价值:解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