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八种精神点亮千年阅读之光 | 爱阅读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八种精神点亮千年阅读之光
一、基本信息:古籍新裁的学术盛宴
本书由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执笔,团结出版社2025年6月推出。作为《古人谈读书》姊妹篇,这部68万字的典籍以年代为轴,分三编收录80个读书故事——上编先秦至两晋、中编南北朝至两宋、下编元明清。每个故事均标注出处,如“邴原泣学”源自裴松之注《三国志》,“卖鸡市书”采自黄宗羲《南雷诗文集》,形成从《二十四史》到民间笔记的立体文献网络。
二、核心价值:古为今用的精神密码
全书提炼的八种读书精神堪称当代“阅读方法论”。如“修身重德、自强不息”体现在范仲淹“划粥割齑”的苦学中,他每日仅以稀粥果腹仍坚持读书,终成北宋名相;“知行合一”则见于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其《日知录》正是行走中写就的治学经典。这些精神与当下“终身学习”理念共振,恰如陆九渊幼时问天:“天地何所穷际?”——对世界的探索欲,正是古今读书人共同的底层动力。
三、内容亮点:鲜活故事里的细节力量
书中不乏“教科书级”的经典案例,更挖掘出许多“冷门宝藏”。如“牛角挂书”讲李密骑牛时将《汉书》挂于牛角,边行边读,齐白石晚年刻“吾幼挂书牛角”印章以自励;“瞽者勤学”述唐汝询5岁失明后,仍通过口述完成《唐诗解》的惊人毅力。这些故事避免空泛说教,如“程门立雪”不只写杨时雪天苦等,更点出他最终成为理学家的人生轨迹,让“立雪”的艰辛与“成学”的成就形成互文。
四、阅读体验:穿越时空的沉浸感
翻阅此书如同打开一幅流动的阅读画卷。读到“韦编三绝”时,能触摸孔子反复翻阅《易经》导致的皮绳断绝;读到“以荻画地”,能看见欧阳修母亲用荻草教子写字的场景。最动人的是“朱子问天”的细节——朱熹幼时问“天之上何物”,其父惊异于他的哲思。这些画面感极强的叙述,配合“读书何为?没有唯一答案”的哲学思考,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悟:阻碍阅读的从不是外部条件,而是内心的志向与定力。
五、评价与影响:时代的“劝学篇”
自出版以来,本书入选“京华好书”2025年第4期书单,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上海书展的分享会场场爆满。学者盛赞其为“新时代的劝学篇”,不仅因系统梳理了65种典籍中的读书故事,更因用当代语言重构经典——如将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诠释为“既读有字之书,更读无字之书”,让千年智慧焕发新生机。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让“读书”二字有了温度。记得读完“卖鸡市书”那个深夜,我忽然想起自己为买古籍卖掉旧物的往事——原来古今读书人,在“虽贫而志不辍”的执着上,从未改变。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恰好落在案头,那一刻突然懂了朱熹“问天”的深意:读书,本就是与天地对话的旅程。而这本书,正是那把最称手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