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实践操作项目指导手册》:一本让技术课“活”起来的实践宝典 | 爱阅读
《通用技术实践操作项目指导手册》:一本让技术课“活”起来的实践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锚点
本书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梁惠燕副研究员领衔编写,广东教育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ISBN9787554864173),定价32元。作为新课标实践教学的“工具箱”,它以13个PBL项目为载体,将通用技术核心素养拆解为“设计-制作-评价”三维路径——从“桥梁承重模型”的工程思维训练到“智能家居控制”的跨学科融合,每个项目都暗藏“技术意识”“物化能力”的养成密码。其核心价值恰如书中所言:“低本高效,实践为先”——用简易工具材料实现核心目标,让技术课从“纸上谈兵”变为“真刀真枪”的创造场域。
二、内容亮点:13个项目里的“技术魔法”
书中13个项目堪称“技术显微镜”。如“桥梁设计”项目,要求小组用桐木条制作自重最小、承重最大的木桥模型,通过“头脑风暴-受力分析-图样绘制-模型制作-承重实验”五步流程,将物理结构、数学计算、艺术审美熔于一炉。更妙的是“评价量表”设计——从“结构稳定性”到“创新性”,每个维度都有具体可量化的评分标准,让“模糊的实践课”变成“有抓手的成长课”。而“智能家居控制”项目则引入Arduino编程,让初中生也能体验“从0到1”的物联网设计,这种“低门槛高上限”的设计,正是书里“个性发展,层次分明”特色的生动注脚。
三、写作特点:实践智慧与视觉化语言的交响
全书采用“问题-案例-工具”三段式结构,每个项目都配有“设计要求”“制作指引”“评价标准”和“拓展建议”,如同技术版的“米其林食谱”。语言风格自带“现场感”——比如描述“模型制作”环节时,用“美工刀如画笔,桐木条作画布”的比喻,瞬间激活画面感。更惊喜的是“文化融合”细节:在“传统木艺”项目中,用榫卯结构连接件替代螺丝,既传承工艺智慧,又渗透工程思维,让技术课变成“流动的博物馆”。
四、阅读体验: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的蜕变
作为技术教师,我在“智能家居”项目实践中真切体会到书中的“支架式指导”。当学生为“传感器选型”争论不休时,书中“辅助支架”模块提供的“问题清单”如及时雨——从“需求分析”到“性能对比”,一步步引导他们自主决策。更令人惊叹的是“以评促学”的魔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承重数据”被量化为“结构优化点”,那种“我的设计有依据”的成就感,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这种“做中学”的体验,让技术课从“任务”升华为“探索之旅”。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教育改革的“实践注脚”
本书出版后获教育界“破圈”认可:深圳某中学将其列为“STEM教育必读书目”,西安高新区实验学校则开发出“桥梁设计2.0”校本课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与“双减”政策的深度契合——当社会热议“如何培养实践能力”时,这本书用13个“可复制、可迭代”的项目,给出了“从课堂到赛场”的完整解决方案。正如专家所言:“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教你怎么思考’的指南”。
六、个人意义与金句分享:技术教育的“破局钥匙”
合上书页,最触动我的是这句:“技术意识不是记住公式,而是看见问题后想‘我能改变什么’。”作为教师,我曾困于“如何让技术课不枯燥”,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技术教育,是让学生在“拆解-重构-创新”中,培养“改变世界的勇气”。而“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在书中化为“从设计图到实物”的鲜活案例——这种“知行合一”的力量,正是技术教育最珍贵的馈赠。
这本书没有魔法,但有13个“打开技术世界”的钥匙。它不承诺“速成工程师”,但承诺“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我能创造’的底气”。正如书中所言:“实践是技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而这,正是我们这个“创新驱动”时代最需要的“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