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还有希望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和教育》:在黑镜时代守护人性的火种 | 爱阅读
《人类还有希望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和教育》:在黑镜时代守护人性的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人类还有希望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和教育》是徐贲教授继“启蒙三部曲”前两部后的又一力作,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25年5月出版。全书以“后康德”视角重构AI时代的人文启蒙路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人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对抗机器的“超能力”,而在于唤醒那些AI永远无法复制的“人性特质”——比如幽默感中的智慧、同情心背后的道德直觉、以及面对未知时依然保持好奇的哲学勇气。正如作者在第十二章“经典阅读的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咨询”中所言:“聪明知识是披沙沥金,不是搬金砖”,这种对知识本质的深刻洞察,恰是本书最动人的思想锋芒。
二、内容亮点与具体细节
书中创造性地将AI比作“黑镜”——既映射人类智能的辉煌,也照见我们思维的偏误与道德的盲区。例如第三章“人工智能时代的隐性知识、直觉认知和具身学习”中,通过分析“具身认知”理论,指出人类通过身体经验获得的知识(如骑自行车的平衡感)是AI难以模拟的“灵魂密码”。更令人拍案的是第十三章“游戏的人”章节,以荷兰学者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为锚点,论证“游戏精神”如何成为抵抗算法操控的“精神疫苗”——那些在电子游戏中培养出的策略思维,恰是AI时代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萌芽。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
徐贲的文字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文人的灵动。在描述AI对人类认知的冲击时,他用“智能垃圾中找到丰富的食物”这样的比喻,生动刻画了信息爆炸时代“愚蠢规模化”的荒诞景象。而第七章“交谈艺术与人类的动机和情感方式”则像一场思想的咖啡馆漫谈,从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聊到现代社交媒体中的“回音室效应”,让读者在轻松中领悟到“交谈”作为人文启蒙载体的永恒价值。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跟着一位智慧长者在科技丛林中探险——既有对AI威胁的清醒认知,又有对人性曙光的温暖守护。
四、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本书一经出版便引发学界与大众的双重热议。复旦大学王德威教授评价:“在AI浪潮中,徐贲守住了人文启蒙的最后一块阵地。”而豆瓣读者更留言:“读罢合卷,突然明白所谓‘希望’,从来不是等待救世主,而是每个普通人点亮自己心中的理性之光。”这种共鸣恰恰印证了书籍的社会影响力——它不仅回应了“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的时代焦虑,更提供了“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实践路径。
五、个人意义与时代相关性
作为曾被算法“投喂”信息流的普通读者,我深深被书中“全球公民意识”的论述触动。在“躺平”“内卷”成为热词的当下,徐贲提醒我们:真正的启蒙不是追逐确定性的答案,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这种思想恰似一剂清醒药,让我在面对AI生成的“完美文案”时,依然坚持用笨拙的笔触记录真实的思考——因为这才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人类印记”。
最后,请允许我分享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箴言:“放弃启蒙和教育,就等于向无知、愚蠢和绝望投降。”在AI时代,这声警钟比任何时候都更振聋发聩。当我们在追问“人类还有希望吗”时,这本书已经用十四章节的智慧给出了答案——希望,就藏在每个愿意自我启蒙、自我超越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