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盛世下的谣言危机与人心博弈 | 爱阅读
《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盛世下的谣言危机与人心博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黄博撰写,2025年6月由中华书局推出精装版,定价78元,ISBN9787101171198。全书聚焦宋仁宗朝甲午年(1054)四川“再乱”谣言,通过五代至北宋甲午年的“魔咒规律”——如934年孟知祥据蜀、994年王小波起义——揭示谣言如何从民间歌谣演变为朝廷与民间的集体恐慌。核心价值在于用“历史的听觉”概念拆解谣言传播的底层逻辑:正如书中金句“谣言是民意最简单粗暴的表达”,它教会读者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透过谣言看清人心与社会机制的暗流。
二、内容亮点:从“甲午魔咒”到“破谣实验”的微观史
黄博绝非写“枯燥史料”,而是用“显微镜+手术刀”的笔法切开历史褶皱。比如“郫县埋金”场景:宋真宗年间,蜀地百姓听信“白头翁吃人”谣言,竞相将财宝埋入地下,县令主簿闻风而逃,唯有县尉司马池反其道而行——大开城门办元宵灯会,让百姓在灯影与笑语中自然消解恐惧。这种“以乐破谣”的智慧,恰似当下“谣言止于智者”的古代注脚。更妙的是“超新星SN1054”的隐喻:当1054年天幕划过超新星爆发,朝廷将其解读为“祥瑞”,民间却传为“灾变预兆”,这种“天象的双面解读”恰是谣言生成的“心理燃料”。书中还藏着“反套路”细节:如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为精心设计的谣言工程——通过“鱼腹藏书”式传播,将“点检做天子”的预言烙进将士心间,让谣言成为夺权的“心理武器”。
三、写作特点:非虚构的“历史侦探”叙事
黄博的笔法堪称“学术界的悬疑大师”:全书采用“楔子+六章+结语”的侦探小说结构,楔子以“宋朝开国谣言史”定调,正文则从“甲午魔咒”切入,通过“六十甲子歌”“二郎神游街”“峨眉山限游令”等具体场景,将谣言的传播链与社会的反应链编织成网。语言上,他善用“视觉锤”如“山岩褶皱如松酥的灰土”“灯影摇曳如碎银落湖”,让冰冷史料有了温度;又以“破案式”推理,如从“甲午再乱”谣言倒推北宋对蜀地的系统性剥削,揭示“血债引发谣言”的深层逻辑。最绝的是“历史的听觉”概念——通过“倾听”史料中的“沉默之声”,还原被正史遮蔽的民间叙事,让历史从“官方记录”回归“人间真实”。
四、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Z世代的“谣言启示录”
豆瓣评分8.9,获“月度好书榜”推荐,学者称其“比《叫魂》更懂中国社会的谣言基因”。书中“司马池开城门破谣”的案例,被自媒体改编为“古代危机公关案例”,在B站获百万播放;网友更二创“甲午年谣言时间线”,标注北宋应对措施,让历史瞬间“活”成危机管理教材。在“信息战”“认知战”成为热词的今天,它更成为“谣言辨识指南”——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危机不是谣言本身,而是我们如何选择相信。”这种洞见与当前“反网络谣言”“提升媒介素养”的社会诉求高度契合,出版三个月即登“年度现象级历史书”榜单。
五、个人体验与社会共鸣
初读时,我笑古人“太迷信”,但细品后却脊背发凉——谁没在社交媒体上被“震惊体”标题牵着走?最触动我的是“读书人不传谣”章节:宋仁宗年间,蜀地学子以“读圣贤书”自警,拒绝传播“甲午再乱”谣言,这种“知识分子的自觉”让我在疫情期间面对“某药能预防病毒”的谣言时,想起书中“以理破谣”的智慧。它让我想起那些在社区群里“求证信息”的普通人——正如书中所言:“谣言从不是敌人,盲目才是。”这种共鸣,在“后真相时代”尤为珍贵。
结语:
《如临大敌》不是“古代谣言大全”,而是一场“人心与谣言的千年对话”。它用甲午年的谣言危机,照见每个时代的“信息困境”——从北宋到微信时代,谣言的形态在变,但人心的弱点未变。正如黄博在结语中所写:“历史的听力,是听见沉默者的声音;而我们的选择,决定谣言是成为枷锁,还是成为镜子。”这,或许就是它出版即“破圈”的终极秘密——它不提供“防谣秘籍”,却让你在“甲午年的风”中,触摸到“人心不古,但智慧常新”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