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的牡丹:王振义》:在清贫中绽放的医者仁心与科学精神 | 爱阅读
《清贫的牡丹:王振义》:在清贫中绽放的医者仁心与科学精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作者陈挥以立体笔触勾勒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的传奇人生。作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以“我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对病人负责”为信条,开创了肿瘤诱导分化疗法,首创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该病5年生存率从10%跃升至95%,被誉为“肿瘤诱导分化之父”。书中通过家庭、求学、行医、科研、育人五大维度,揭示其“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的牡丹精神——既追求医学巅峰,又淡泊名利,如客厅悬挂的粉白牡丹油画般“恬淡清雅,清贫是自愿选择”。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生命奇迹
书中以“无场次报告剧”式叙事,呈现诸多震撼细节:
血吸虫病防治:1949年,28岁的王振义主动请缨加入“震旦大学血防队”,在嘉兴疫区带领团队开展钉螺消灭与临床救治,获三等功。他坚持“为病员提供优质服务”,用“埋头干”精神将防治工作从“疫水区”转化为“生命线”。
科研攻坚:1979年,王振义在瑞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带领团队历经8年探索,发现国产全反式维甲酸可诱导癌细胞“改邪归正”。当实验成功时,团队成员喜极而泣,而他淡定地说:“这只是开始。”这种“科研顶峰时退位让贤”的胸襟,促成“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医者仁心:1986年,他为一位濒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冒险使用试验药物,面对质疑时回应:“我相信科学,有信心!”最终患儿康复,成为“上海方案”首个成功案例。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
陈挥的笔触如显微镜般精准,又似牡丹般清雅。书中融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旋律,将音乐家与医学家的“真善美追求”交织,形成“剧诗”般的叙事节奏。例如,王振义与妻子谢竞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震旦校园对话,以及山村救治时“王医生,小心”的群众呼喊,通过多媒体舞台效果呈现,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个人阅读时,最触动的是王振义“清贫牡丹”的隐喻——他放弃专利申请,让救命药价维持在290元/盒,却将毕生积蓄投入“广聚善爱”基金项目,资助65位患者重生。这种“名利如流水,事业重如山”的价值观,在当今“内卷”社会中宛如清流。
四、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本书不仅是人物传记,更是时代精神的镜子。王振义获“共和国勋章”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其事迹融入思政课,话剧《清贫的牡丹》作为新生必修课已演出20余场,2024年舞美升级版更引入三维投影技术,强化“牡丹精神”的视觉冲击。媒体评价其为“转型时期社会的正能量注脚”,观众感慨“在笑声与泪水中触摸到医者仁心的温度”。
五、精髓句子与时代回响
“牡丹嘛,大红大紫象征荣华富贵,但我的牡丹粉白中带红,表达清静向上的意思。”这句王振义的自白,恰是本书的灵魂。在“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进取如牡丹盛放,成就下守清贫淡泊”的精神,不仅是对医者职业的诠释,更是对每个普通人的召唤——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
结语:清贫牡丹,永放光芒
读完此书,我仿佛看到那幅客厅的牡丹油画在风中轻轻摇曳。王振义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伟大,不在于站在聚光灯下,而在于在清贫中坚守,在坚守中创造奇迹。这本书不仅是医学史的见证,更是一剂治愈浮躁社会的良药——它让我们相信,在追求效率与成功的时代,仍有人愿做“清贫的牡丹”,以淡泊之心,行仁爱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