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张艺谋的作业》:拆解“国师”的创作密码,我们看到了什么?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0

《张艺谋的作业》:拆解国师的创作密码,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胶片写就的创作启示录”

《张艺谋的作业》是电影研究者程青松与张艺谋团队深度合作的创作手记,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首次公开了张艺谋从《红高粱》到《满江红》的20余部代表作的创作全流程——从剧本打磨、选角纠结、场景设计到后期调整,更收录了张艺谋与编剧、摄影师、演员的私人对话,以及他对中国电影美学的思考。它不是明星传记,而是一本用胶片颗粒感写成的创作教科书,被《电影手册》评为2023年最值得细读的电影创作指南

二、内容亮点:张艺谋的“创作工具箱”,比“国师”更珍贵的是“匠人思维”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张艺谋的电影,是匠人笨功夫打磨出的艺术品’”——这太轻了。程青松的笔像一把精密的拆片钳,把张艺谋的创作拆成可复制的零件,让我们看见:

​​选角偏执美学​​:书中详细记录了《影》中小艾的选角过程——张艺谋拒绝了200多个试镜演员,最终选了素人舞者吴磊。他指着吴磊的胳膊说:你看这肌肉线条,像不像被水浸过的竹竿?我要的就是这种脆弱里的力量感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选角逻辑,不是任性,而是程青松在说:张艺谋的偏执,是对角色灵魂的绝对忠诚。

​​场景历史考古​​:《满江红》的乔家大院场景搭建,张艺谋带着美术组跑了17个古镇,测量了3000多扇老门的尺寸,甚至专门请木匠复原了宋代直棂窗的榫卯结构。程青松问他:观众根本看不出这些细节,何必这么较真?他答:电影是造梦,可的质感,藏在每一块砖的纹路里。这些较真的细节,不是炫技,而是程青松在揭示:张艺谋的视觉震撼,从不是靠特效,是靠对历史的敬畏

​​剪辑呼吸哲学​​:书中首次曝光了《活着》的剪辑笔记——张艺谋把福贵赌输家产的戏剪了7版,每一版都调整了麻将牌落地的音效:第一版(生硬),第二版(沉闷),最终版(带点潮湿的空气感)。他说:声音是有温度的,我要让观众听见福贵手心里的汗。这种抠细节的创作态度,不是强迫症,而是程青松在传递:好的电影,是让观众用五感看故事

这些内容像一组电影胶片,每一格都印着张艺谋的创作指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国师的光环,更是匠人的笨功夫、创作者的赤子心。

三、写作特点:程青松的“创作显微镜”

程青松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解码者,但他的文字里没有学术的冰冷,只有像电影镜头般细腻的真实:

​​现场感的叙事魔法​​:全书用跟拍视角记录张艺谋的创作——从《红高粱》片场的高粱地里的争吵,到《影》剧组的威亚事故;从他和姜文的剧本互怼,到和巩俐的角色探讨。比如他写《秋菊打官司》的拍摄:张艺谋蹲在陕西农村的土坡上,看着巩俐举着状纸来回走,突然喊停!’——原来他发现巩俐的脚步太城市,不像农村妇女。他让巩俐脱了高跟鞋,光脚踩在土块上,这才找到了秋菊的魂这些现场细节不是花絮,而是程青松在说:电影的真实,藏在不完美里。

​​对话即思想的语言艺术​​:书中大量收录了张艺谋与团队的私人对话,没有大道理,全是接地气的思考。比如他对摄影师说:别总想着拍得美,要想拍得’——这个镜头要传递的是孤独,还是希望对演员说:忘掉表演,想想如果你是这个人,此刻会怎么活?’”这些对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创作的黑箱:​​好电影,从不是出来的,是出来的。​​

​​时代切片的宏观视野​​:程青松没有孤立地分析每部电影,而是把张艺谋的创作放进中国电影史的脉络里。比如他写《英雄》:2002年的中国,刚加入WTO,观众渴望大片;张艺谋用武侠外壳,装下了天下的思考——这不是妥协,是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这种时代视角,不是拔高,而是程青松在提醒:​​电影人的创作,永远与时代同频。​​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电影匠人”的跨时空对话

初读《张艺谋的作业》时,我正陷在短视频创作的焦虑里——为了流量,我总在追热点、赶选题,却忘了内容的本质。张艺谋在书中写的选角要抠到肌肉线条’”“场景要复原历史温度’”“剪辑要听见呼吸声’”,突然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头上:这不就是我吗?用快餐式创作代替匠心打磨,用数据思维掩盖艺术直觉

最震撼的是张艺谋对失败的态度。书中提到《代号美洲豹》的拍摄:投资3000万,票房仅100万,张艺谋却在总结会上说:这部电影教会我,商业艺术不是敌人,是战友’——我太想证明自己,反而忘了观众要看什么我合上书页,盯着自己电脑里的爆款选题,突然想起张艺谋说的:创作不是我要表达什么,是观众需要什么’——需要的前提,是真诚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或许我不必成为下一个张艺谋,只要成为真诚的自己,就够了。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重新翻出了大学时拍的短片——画面模糊,台词生硬,却记录着我对电影最纯粹的热爱。我突然懂了:程青松的伟大,或许就在于他没有给我们成为张艺谋的答案,而是轻轻说:看,张艺谋的作业里,藏着所有创作者的初心’——认真、坚持、对艺术的敬畏。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圈层的“创作启蒙书”

《张艺谋的作业》的魅力在于:它出版1年,依然能让每个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是电影爱好者的创作地图,是短视频创作者匠心指南,是所有想做好一件事的人的心灵灯塔”——甚至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3年最具启发性的非虚构作品

权威评价里,导演贾樟柯说:这本书是电影人的圣经’——张艺谋的笨功夫,恰恰是现在最稀缺的匠心编剧刘震云在微博分享:读《张艺谋的作业》时,我总想起自己写《一句顶一万句》的日子——好作品,都是出来的。这些声音让《张艺谋的作业》超越了电影书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创作启蒙书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张艺谋的电影,是用胶片写的诗’——每一格都有温度,每一秒都有心跳。但更动人的是程青松在结语里写的:这本书不是揭秘,是致敬’——致敬所有认真做电影的人,致敬所有不妥协的创作者。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每个创作瓶颈期翻开《张艺谋的作业》。当我看到张艺谋为了一片高粱叶的角度蹲在田埂上3小时,看到他为一句台词的语气和演员争论到凌晨,看到他在票房失利后依然坚持按自己的方式拍电影”——我突然明白:所谓国师,不过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普通人。

毕竟,创作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匠心”——就像张艺谋的电影,它的伟大,藏在每一格胶片的认真里。

“《张艺谋的作业》:拆解“国师”的创作密码,我们看到了什么?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 爱阅读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一、基本信息:威塞克斯的“乡村挽歌”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78年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巅峰”,与《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并称为“威塞克斯三部曲”。这部...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政策"活过来"的教科书 《宏观经济学》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撰写,与《微观经济学》并称"经济学双璧"。初版于1992年,第九版封面采用抽象化的经济周期曲线设计,仿佛在暗示读者:翻开书页就能掌握调控经济...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哲学解剖学” 1937年,当中国哲学界还在“玄学循环”与“科学主义”之间摇摆时,张岱年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劈开了传统研究的“认知迷雾”。这位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用“辩证唯物论”与“问题...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