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缺》:在宋辽金烽烟中照见民族魂的史诗长卷 | 爱阅读
《金瓯缺》:在宋辽金烽烟中照见民族魂的史诗长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徐兴业历时四十余载完成的《金瓯缺》,1985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首版四卷本,2016年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精装插图版。全书1268页,定价136元,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部以北宋末年宋辽金战争为背景的历史长卷,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马扩、刘锜等抗金将领的命运沉浮,展现“金瓯虽缺,脊梁不折”的民族气节——读者将随马扩策马边疆,目睹东京保卫战的铁血与悲怆,最终领悟:真正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年表,而是小人物在乱世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正如书中那句“地是熟土,人也是熟土,混在一起长出新的东西”,道尽乱世中生生不息的希望。
二、内容亮点:血火交织的立体史诗
徐兴业绝非平铺直叙史实,而是以“马扩一家”为针脚,串起宋辽金三国博弈的经纬。如马扩新婚三日即驰援边疆的场景:他与亸娘在葡萄架下执手相别,葡萄藤的绿荫与战场的硝烟形成强烈对照,暗喻“小家温情与家国大义”的永恒张力。更震撼的是“东京陷落夜”的细节——徽宗在逃亡途中见百姓焚香相送,竟疑心是“乱民作祟”,而老卒张叔夜浴血城头时,手中紧攥的却是半块被金兵踩碎的“大宋”界碑。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血泪。
三、写作特点:史笔与诗心的交响
徐兴业的文字是“史家笔法”与“诗人情怀”的完美融合。他写战争,如“金兵铁骑踏碎冰河,马蹄下溅起的不只是泥水,还有百年未有的屈辱”;写人物,如李师师在青楼中藏匿抗金义士,一句“妾身虽贱,亦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市井女子瞬间成为“民间脊梁”。全书采用“主线人物+单元剧”结构,以马扩的视角串起“海上之盟”“东京保卫战”“五马山抗金”等重大事件,同时穿插李师师、耶律大石等配角的独立篇章,形成“众星拱月”的叙事格局。这种“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写法,让读者在宏大叙事中触摸到个体命运的震颤。
四、评价与影响力:从历史到现实的镜像
莫言称其“以血泪写就的民族史诗”,王安忆赞“海派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豆瓣9.2分、超2万条短评的盛况背后,是读者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深度共鸣。书中“东京居民在歌舞升平中沉沦”的描写,恰与当下“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形成强烈对照;而马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抗争精神,更成为“逆境中坚守初心”的生动注脚。正如书中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让无数读者在“躺平”与“内卷”之间,找到“向光而行”的勇气。
五、个人体验与社会共鸣
初读时,我曾困惑“为何马扩屡遭陷害仍不改其志?”但细品后顿悟:他不是“愚忠”,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就像书中那句“真正的英雄,不是打败敌人,而是打败自己内心的怯懦”。最触动我的是亸娘在战乱中诞下遗腹子的场景:她在破庙中咬紧牙关,耳边是金兵的厮杀声,手中却紧握着马扩留下的半块玉珮。这种“向死而生”的力量,在“不确定”成为常态的今天,尤显珍贵。它让我想起疫情期间,那些替逝者完成未了心愿的普通人——正如书中所言:“历史不是过去,而是现在进行时。”
结语:
《金瓯缺》不是一本“好看”的历史小说,而是一场需要“用心丈量”的精神远征。它用宋辽金的烽烟,照见每个时代的“金瓯之缺”与“补天之手”。正如徐兴业在序言中所写:“历史从不是胜利者的专利,而是失败者的墓志铭。”这,或许就是它历经三十年仍被反复阅读、讨论的终极秘密——它不提供答案,却让你在“马扩的眼泪”与“东京的废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