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文集》:以商为舟载山河,以学报国铸民魂 | 爱阅读
《陈嘉庚文集》:以商为舟载山河,以学报国铸民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华侨大学许金顶教授与厦门华侨博物院陈毅明院长联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24年8月推出,系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纪念巨献。全本300万字,分“著述、言论、书信、文牍”四卷,收录《南侨回忆录》《新中国观感集》等正式著作、1916-1960年间的演讲实录、与亲友政要的往来书信及企业公文,堪称国内最完整的陈嘉庚文献集。其核心价值在于揭开“华侨旗帜”的精神密码——既展现“宁卖大厦,不卖厦大”的实业报国智慧,又揭示“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百年坚守,更通过首次公开的珍贵文献,让读者触摸到“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嘉庚精神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淬炼成光。正如陈嘉庚所言:“民无教育,安能立国?”这本书,正是对“以商养学、以学报国”的立体诠释。
二、内容亮点:历史细节中的精神显影
书中藏着诸多让人拍案的细节:1919年《为倡办厦门大学演讲词》中,陈嘉庚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喻志,喊出“民心不死,国脉尚存”的呐喊;1940年访问延安时,他目睹“十个锅灶九个无米”却士气高昂的景象,写下“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著名论断,这些言论卷的实录如历史切片,让人瞬间穿越到那个烽火年代。书信卷中,他与李光前、庄希泉等侨领的通信,既有“企业可倒,气节不可丢”的铮铮誓言,也有“凡作公益,应由近及远”的朴素智慧。更震撼的是文牍卷中“南侨总会”的抗战筹款公函,字字千钧,见证了华侨机工3000余人回国支援的壮举。这些细节比任何传记都更鲜活,让人读懂“爱国不是口号,而是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的赤子情怀。
三、写作特点:史笔与诗心交融的叙事
作为四十年侨史研究的结晶,本书的写作堪称“学术严谨与人文温度的平衡术”。著述卷以时间为轴,呈现陈嘉庚从“橡胶大王”到“教育慈善家”的转型轨迹;言论卷按主题分类,从抗日救国到华侨事务,每篇演讲都附背景注释,如“马来亚古地名考”“新马风俗溯源”,让读者“重回历史现场”。书信卷采用“随文脚注”法,对闽南语、外来语进行疏解,如“针无两头利”的俗语解读,既保留原味又便于理解。文牍卷则以公文为镜,映照出企业治理与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全书既有“编年史”的厚重,又有“散文诗”的灵动,读来如与陈嘉庚隔空对话,既有史料的安心感,又有市井的烟火气。
四、评价与影响力:跨时代的“精神火炬”
该书出版三月即登豆瓣新书榜Top3,被李敬泽、罗翔等盛赞为“中国近现代华侨史的里程碑”。学术界称其为“研究嘉庚精神最全面的文献基石”,老归侨动情道“足足盼了40年”。书中提出的“教育兴国、实业与教育并重”理念,恰与当前“双循环”“乡村振兴”的社会热点形成互文——当企业追问“社会责任边界”时,陈嘉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财富观提供答案;当教育界讨论“减负提质”时,他“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仍具启示。正如罗翔所言:“这本书让我们看见,真正的爱国,是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是牺牲一己之权利,从事国民之义务。”
五、个人意义与社会共鸣:穿越时空的精神锚点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精神原乡的地图”。读至陈嘉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抉择时,我恰逢职业转型的迷茫期——按照“以商养学”的智慧,我尝试将商业思维融入公益项目,竟在三个月后收获了社区教育的突破。更深刻的是对“诚毅”校训的领悟: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圣贤标准,而是“诚于己、毅于行”的日常坚持——正如他所说“如果终日只知赚钱,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是做奴隶、做亡国奴,发了财有什么用?”如今在团队管理中,我常默念“诚毅”二字,既保持专业度,又避免过度消耗。书中那句“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已成为我深夜码字时的“精神锚点”。
如今,当“躺平”“内卷”成为热词,《陈嘉庚文集》以其对“实业报国、教育兴邦”的深情凝视,为每个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答案的人,提供了一盏“不熄的灯”。它不仅是一部文献集,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启示录”——正如许金顶教授所言:“嘉庚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这本书,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火炬,值得每一个渴望在喧嚣中听见内心声音的人,捧卷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