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学生画像》:重构教育生态的“四维画像”与破局密码 | 爱阅读
《AI时代学生画像》:重构教育生态的“四维画像”与破局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所著,2025年7月江苏书展首发。作为兼具一线教师、校长、教育顶层设计者及AI领域交流者多重身份的学者,唐江澎以“四维画像”为框架,系统回答了AI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其核心价值在于跳出“技术替代人”的焦虑,提出“大写的人”培育路径——通过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四大维度,重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正如书中所言:“AI撞击教育,并非摧毁教育,而是倒逼其从‘工业化流水线’转向‘生态化成长系统’”,这一比喻精准击中当前教育痛点。
二、内容亮点与独特性
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现教育变革的破局之道。例如,在评价改革部分,唐江澎提出“笔试+操作+面试”的立体考核模式,批判“以总分选人”的传统逻辑:“以刷题的方式选人,只能选出‘解题高手’,很难选出‘问题解决者’”。在教师角色转型章节,他强调教师应成为“人机协同”的协调者,需“用想象力代替知识灌输”,通过观察学生情绪、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守护人类独有的情感温度。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全球学校”理念——通过AI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如评测学自适应系统可实时推送知识点,让学生“边学边练”,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
全书语言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金句频出且画面感十足。如“真正的危险不是AI本身,而是‘沿用旧地图驶向新大陆的船只’”等比喻,将抽象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阅读时,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如“十年树木,基础教育应关注‘粗度’而非‘高度’”),又能获得具体行动指南——例如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如何利用AI工具实现“超级教师”的转型。个人体验而言,书中“问题解决者”的画像让我联想到疫情期间学生远程协作完成科创项目的案例,这种真实场景的呼应增强了代入感。
四、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本书获得教育界权威高度认可。成尚荣在序言中评价其为“非应景之作,而是厚实基础上的时代应答”;新书首发式上,朱熹、杨澄宇等专家围绕“AI时代基础教育变革路径”展开深度对话,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AI教育应用日益普及的当下,本书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武器,更引发家长对“教育流行语”的反思——从“耕读传家”到“学好数理化”,再到AI时代的“四维画像”,教育理念的迭代映射着时代需求的变迁。
五、个人意义与时代共鸣
对我而言,本书最触动之处在于其“破界”思维。在AI工具泛滥的今天,它提醒我们:技术是翅膀,而人格是根基。书中“优雅生活者”的维度——培养审美素养、情绪管理能力——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用的人”,更要培育“有趣的人”。这种对“完整的人”的回归,恰与当前“内卷”与“躺平”的社会焦虑形成对话,为教育变革注入人文温度。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心底用自己的句子叙述这种变化,汇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流行语。”这本《AI时代学生画像》,正是这样一本用真诚与智慧书写时代命题的破局之作——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给出了比答案更重要的东西: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对人性光辉的坚守,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