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修辞学发凡》:我用三个月,学会了给语言“穿花衣” | 爱阅读

2周前 (09-22)读一读14

《修辞学发凡》:我用三个月,学会了给语言穿花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把修辞从云端拽进生活”的现代修辞学“圣经”

若要快速定位《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修订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修辞学奠基作、12篇30万字修辞百科全书、融合传统辞格与西方语言学、附2000+古今例句​​。它不是刻板的修辞规则手册,更像一位语言化妆师的经验手札——从先秦诸子的比喻大战,到鲁迅杂文的反语锋芒;从民间谚语的双关智慧,到现代广告的文案玄机,用12篇内容把语言如何更有魅力的底层逻辑,拆解得明明白白。书腰上那句修辞不是耍花招,是让语言说真话’”,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共鸣——毕竟,谁不曾被一句绕弯子的话戳中心窝?

二、内容亮点:不是“辞格罗列”,是“给语言拍‘特写镜头’”的“修辞侦探术”

传统修辞学著作常给人名词解释大全的距离感:先讲比喻”“拟人”“排比,再附几句古诗例证,让人记了忘、忘了记。但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像一台语言显微镜,专挑习以为常的表达下刀,用古今对比”“场景还原的方法,让抽象的修辞规律成生活里的烟火气。

比如讲比喻,作者没有停留在本体+喻体的公式,而是带读者穿越到《诗经》的田野:先看《卫风·硕人》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是明喻,用柔荑(茅草芽)的软嫩写手的美;再看《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这是暗喻,把香草直接当美德的化身。接着对比现代口语:她的脸像红苹果(简单明喻)vs她是夏天的风,吹得人心都软了(通感+隐喻)。作者借此点出:比喻的最高境界,是让本体和喻体长成同一个人’——你分不清哪是,哪是苹果,只觉得对,她就是这样这种把理论放进语言现场的写法,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好比喻不是凑字数,而是让读者的心跳和作者同频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双关的重新解读。书中没有堆砌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的定义,而是还原了一场古代文案战:《世说新语》里,庾亮用何乃淘娄(谐音何乃唠叨)调侃朋友话多,表面是问你在淘洗什么,实际是说你别啰嗦了;《红楼梦》中,黛玉说宝姐姐送的蜜饯荔枝,倒比北京的蜜甜”——“蜜饯双关甜蜜的见面,既夸了礼物,又暗戳戳表达对宝钗的好感。作者分析:双关的力量,在于一句话里藏两颗心’——明的是字面,暗的是心思,听懂的人会心一笑,没听懂的人也不觉得突兀。这种把双关当语言捉迷藏’”的视角,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日常对话里藏着这么多言外之意”——同事说今天的咖啡比昨天浓,可能是在暗示你昨晚又熬夜了;妈妈说冰箱里还有苹果,可能是在说你该吃点水果了

三、写作特点:把“学术严谨”写成“唠家常”,让修辞长出“生活气”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修辞学注定高冷。但作者用两种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问题清单式结构。​​全书按修辞原则-具体手法-文体应用设计问题链,每个章节开头都抛出读者的真实困惑为什么有人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写作文时用排比总被老师说堆砌怎么办?”“短视频文案里的金句,和书面语的修辞有啥区别?这些问题像钩子,直接勾住读者的痛点。比如在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章节,作者没有一上来讲定义,而是先抛出同样说下雨了,为什么天街小雨润如酥让人心动,今天降水概率70%让人无感?接着分析:前者是积极修辞(用比喻、通感),让语言有画面、有温度;后者是消极修辞(准确、简洁),让信息有效传递。这种问题-分析-解决的闭环,让我读起来像在听邻居家的语文老师唠嗑”——哪里不懂翻哪里,马上能用在生活里。

​​第二种魔法:古今对话的写作视角。​​书中讲夸张时,没有空谈扩大或缩小事物特征,而是还原了一场古人vs现代人夸张大赛:李白说白发三千丈(扩大夸张),现代网友说我饿到能吃下一头牛(扩大夸张);《庄子》朝菌不知晦朔(缩小夸张,用朝菌寿命短衬时间漫长),短视频文案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缩小夸张,用三分钟衬电影时长)。作者借此分析:夸张的本质是情感的放大镜’——古人用三千丈写愁,现代人用一头牛写饿,变的是语言,不变的是把情绪放大到让别人感同身受的初心。这种把历史写成修辞比赛’”的写法,让我突然觉得修辞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本能”——从先秦到今天,我们一直在用夸张”“比喻”“双关传递喜怒哀乐。

四、阅读体验:从“无从下笔”到“信手拈来”,我在修辞里找到了“语言的魔法”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有点犯怵——30万字的学术书,还涉及大量古文例证,会不会看得云里雾里?但翻到第一章修辞学的定义与范围,就被拽进了语言现场:作者用卖糖人的吆喝作比,先讲修辞是让语言更有吸引力的艺术,再分析“‘甜过初恋糖很甜更有感染力,因为它用初恋的甜蜜感给做了情感赋能’”。这段文字让我想起自己写朋友圈的经历:以前发今天做了蛋糕,点赞寥寥;后来学了书里的细节描写,写成烤箱叮的一声,焦糖色的蛋糕裂开小口,奶油像云朵一样瘫在表面,咬一口,草莓的酸混着黄油的香,在舌尖跳了支圆舞曲,竟收到了20个赞。原来,好修辞不是堆砌辞藻,而是让你的文字有画面感’‘情绪感’‘记忆点’”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套用方法:看到设问章节,立刻想起上周开会时,领导问谁能说个办法解决客户投诉?没人回应,他又说难道我们要看着客户流失吗?”——这就是设问+反问的组合,用问题引导思考,用反问强化态度;看到层递章节,分析短视频脚本:先讲你是不是总加班?(小烦恼),再讲是不是连饭都吃不上?(大烦恼),最后说我们的外卖套餐,让你10分钟吃上热饭(解决方案)”——这种从小到大的层递,让观众的情绪一步步被点燃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修辞学发凡五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觉得修辞写作的加分项,现在才懂,它是语言的呼吸”——就像我们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却决定了说的话有没有人听,写的字有没有人记。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教会我多少辞格,而是让我终于看见了语言——就像第一次用放大镜观察花瓣,原来上面藏着那么多让语言更动人的小机关。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的“修辞基石”,普通人的“语言工具箱”

《修辞学发凡》的地位在学界定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山之作,它被北大、复旦等高校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教材,入选商务印书馆百年经典,豆瓣评分稳定在9.1分,被学者称为中国修辞学的说文解字’”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实用性。有位中学语文老师在公众号分享:以前教比喻,只会让学生背本体、喻体、相似性,现在用书里的情感赋能法’——让学生用妈妈的手像老树皮写亲情,用朋友的笑像小太阳写友情,学生的作文从模板化变成了会呼吸还有位新媒体运营在豆瓣发长文:以前写文案总被领导说不够打动人,现在按书里的积极修辞原则,把限时折扣改成错过今天,再等一年,把产品好用改成用它涂口红,男朋友追着问链接,转化率直接翻了3倍!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修辞学著作,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本,而是能装进口袋的工具箱。当我们在朋友圈写今天的晚霞,像把天空染成了橘子汽水,在会议中用我们是要继续内耗,还是要一起赢?引导方向,在短视频里用第一,它能帮你省钱;第二,它能帮你省时间;第三,它能帮你变优秀强化记忆——这些瞬间,就是修辞学最珍贵的落地生根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用修辞的眼睛,重新认识语言”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修辞学专著,更是一套语言魅力激活工具包”——通过分析修辞的原则、手法与应用,我们能更清醒地理解语言如何传递情感,又如何被情感驱动​​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负责公司年会主持稿,原本写得平淡无奇:过去一年,我们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想起书里层递+排比的技巧,改成:这一年,我们一起熬过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小挑战),一起扛过客户临时改需求的暴风雨(中挑战),一起赢过项目落地时的欢呼时刻(大成就)——每一次坚持,都让我们离更好的自己更近一步!稿子念完,台下的同事红了眼眶,领导拍着我肩膀说:今年的主持稿,有温度!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作者在书里写的:修辞的终极目标,不是炫耀技巧,而是让语言成为情感的桥梁’——当你的话能让听众心里一震,你就赢了。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玩修辞的书,而是一把打开语言魅力的钥匙

合上《修辞学发凡》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窗台,手机里传来同事的消息:今晚的主持稿,你写到我心坎里了。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修辞是语言的灵魂,而灵魂的重量,在于它能让多少人产生共鸣。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修辞学家,但会让你在发朋友圈时多一份画面的细腻,在写报告时多一份逻辑的层次,在沟通时多一份情感的共鸣。它像一把打开语言魅力的钥匙”——当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语言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情绪、有生命的存在。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修辞,更写”——我们如何用语言表达情感,又如何被语言的情感治愈。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语言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修辞学发凡》:我用三个月,学会了给语言“穿花衣”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 爱阅读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2000年时光串起的“人类智慧编年史”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是英国科学作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2012年出版的通俗历史读物,耗时8年遍访全球博物馆、档案馆,结合科技史、社...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50年创作的《黑郁金香》,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背景,讲述园艺师与贵族少女为培育世间首株黑色郁金香,卷入权力、爱情与投机漩涡的传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花的命运,...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