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萧关道》:在千年古道上,与历史和现实撞个满怀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9)读一读53

《萧关道》:在千年古道上,与历史和现实撞个满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着黄土味的“时空胶囊”

《萧关道》是自由撰稿人、摄影师胡成于2024年推出的非虚构随笔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出版。这条曾连接长安与西域的千年古道,在胡成的笔下,不再是地图上冰冷的线条,而是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密码与普通人悲欢的活着的走廊。全书632页,以西安为起点,经礼泉、乾县、泾川,翻越六盘山,最终抵达兰州,用脚步丈量出一条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链

二、核心价值:给历史“祛魅”,为普通人“铸碑”

读者收获清单:

历史解码器:当你在博物馆看到泾清渭浊的展板时,胡成会带你穿越到清代,看学者们为谁清谁浊吵得面红耳赤,最终发现古人无能为力长时期全范围地观察泾渭两河,孰清孰浊,皆为一时一地所见”——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而是充满争议的未完成品

现实透视镜:书中记录的西北农村老人,像一面面镜子:逃荒至陕西的东北老太潘姨,14岁离开沈阳后再未回去,当她用颤抖的手摸出泛黄的老照片,问沈阳的天光电影院还在吗时,你突然明白:所谓乡愁,不过是记忆在现实中的残影

行走方法论:胡成用十年时间,把重走古道变成了一场为艺术”——他像考古学家一样考证地名、碑刻,又像人类学家一样记录方言、习俗,最终证明:真正的旅行,不是打卡景点,而是与历史对话,与自己和解

个人触动时刻:

读到潘姨的故事时,我正经历职场低谷。她那句下次再来,你带我走吧的玩笑话,让我突然笑出声,又瞬间红了眼眶。原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普通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坚韧,从未改变。合上书那晚,我翻出老家寄来的旧照片,第一次认真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也像潘姨一样,被迫离开故乡,我能留下什么?

三、内容亮点:一场“时空折叠”的文学实验

1.历史与现实的双螺旋结构

胡成创造性地将古道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古人行走的轨迹,另一条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如,他站在醴泉县医院旁询问古城遗迹时,当地老人的茫然与旧县志的详实记载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记忆的断裂,恰是解读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密码。

2.细节的显微镜效应

食物的隐喻:写长武锅盔,雪夜空口嚼来,腹中有些炉火的温存”——一个温存,让硬邦邦的锅盔有了温度。

方言的魔法:潘姨用东北话喊嗯呐!,瞬间把读者拉进她的记忆世界;老崔卖锅盔时那句我cnmlb!,让一个市井小贩的形象跃然纸上。

环境的诗意:写六盘山古道,道路积雪,忽一行山鸡爪痕自东而来,忽一道马鹿蹄印自西而去”——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雪地生灵图

3.人物的X光片

胡成拒绝将人物脸谱化:

99岁老兵李老汉,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切片

守塔人老董,每天重复着擦塔、看山、等日落的生活,却能在无聊中活出尊严;

倒春寒中颗粒无收的老程,蹲在田埂上抽烟,烟头明灭间,是农民与自然博弈的千年宿命。

四、写作特点:一场“跨学科”的文学狂欢

1.文献考据的硬核与文学想象的柔软

胡成像学术狂人一样,引用了《度陇记》《静宁州志》《万里行程记》等古籍,却未陷入考据的窠臼。比如,他站在骊山行馆前,一边复述董醇、裴景福等历史人物的记载,一边观察现代游客的表情——这种古今对话,让文献了过来。

2.摄影师的视觉思维

作为摄影师,胡成擅长用文字拍照

写清晨的渭南城,暗如午夜,再熟悉的城市,午夜的面貌都是陌生的

写华家岭的风景,有人远走新疆,有人又自新疆归来,谋生而已,何处无妨”——画面感强到能让人闻到西北的风沙味。

3.幽默的解构力

胡成用调侃化解历史的沉重:

写自己等二班车时,司机骂调度这伙狗日的!,他补刀:但是胡说的却发工资,于是二班车依然七点十分出发”——瞬间让读者破防,又忍不住点头称是。

五、阅读体验:一场“沉浸式”的文化SPA

读《萧关道》像在玩一场时空穿越游戏:

前30页:你会被胡成的学术劲儿吓到,以为在读历史论文;

中间200页:逐渐被细节征服,开始用红笔在书页边做笔记;

最后100页:合上书后,会盯着窗外发呆半小时——不是因为没读懂,而是被历史的重量压得需要消化。

最妙的阅读时刻发生在深夜:当读到胡成在醴泉县医院旁与老人对话时,窗外突然下起雨。雨滴打在玻璃上的声音,与书中描述的丁戊奇荒时的雨声重叠,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历史从未过去,只是换了件衣服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当代旅行文学的“破壁者”

1.奖项与榜单的全满贯

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6月好书榜(文学类)

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

豆瓣评分8.5,245人评价,5星占比42.9%

2.专家眼中的现象级作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关于秦川大地,关于陇山东西,《萧关道》已是必不可少。

评论家张亦绚:贺淑芳用热烫语言处理历史创伤,胡成则用冷峻笔触重构历史记忆——这是真正的先锋。

3.读者的集体共鸣

在小红书上,有读者发起寻找身边的潘姨活动,分享自己祖辈的迁徙故事;

西北高校将《萧关道》列为田野调查必读书目,学生评价: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历史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共情的。

七、为什么这本书是“当代必需品”?

历史虚无主义记忆政治激烈碰撞的今天,《萧关道》提供了一种珍贵的中间路径:

它不否定官方史书的价值,但用个体记忆为其补白;

它不美化创伤的痛苦,但展示痛苦如何转化为力量;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但教会我们如何与历史共处

正如胡成在后记中所言:他们的轻重,正在于细致入微的时代肌理中。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场萧关道之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最后,用胡成的两句话结束:

道路积雪,忽一行山鸡爪痕自东而来,忽一道马鹿蹄印自西而去。

下次再来,你带我走吧。

前者是历史的痕迹,后者是现实的呼唤。而《萧关道》,就是那条连接两者的秘密通道



“《萧关道》:在千年古道上,与历史和现实撞个满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低估的“政策哲学”,藏在数据里的“治理说明书” 《国家与市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9年的经典著作,虽非他最广为人知的《饥饿与贫穷》《以自由看待发展》,却被学界称为“理解现代治理的必读手册”。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推出(王宇译),封面是沉稳的灰蓝渐变,书页间穿插着历史照片、政策文件摘录与数据图表,翻起来像在拆解一个“治理智慧的工具箱”。 第一次读它是工作后参与某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项目。当时团队争论“政府该管多少”“市场能做多少”,我抱着...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开的翅膀”。没有夸张的宣传标语,却在上市首周就登上当当“成长励志榜”TOP4,豆瓣评分8.6,评论区里满是“像被蝴蝶翅膀轻轻拂过心尖”“读完想试着‘勇敢一点’”的反馈,甚至有读者晒出自己“突破舒适区”的小事,说“这本书给了我破茧的勇气”。 二、书籍内容 全书没有宏大的人生说教,而是以“蝴蝶的一生”为...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 爱阅读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 爱阅读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时间循环的“人生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回天》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间哲学”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哲学感——深灰色钟表盘上,两根指针反向缠绕(一根指向“过去”,一根指向“未来”),表盘边缘刻着“100次选择,100种人生”,配文用手写体写着“时间不是河流,是橡皮筋,你拉得越紧,它越想弹回原点”。全书22万字,以“32岁‘时间循环者’陈默的100次人生实验”为核心,通过“高考志愿重填”“职场跳槽反悔”“婚姻抉择”等12个关键选择节点,上市首月销量突破...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爷堕落为贫农,历经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目睹亲人相继离世,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以“活着”为名,追问生命的本质意义。 (二)内容亮点 1.极致的苦难,极致的坚韧 文字像钝刀,剖开时代的伤疤:福贵被俘虏当壮丁、儿子抽血致死、女儿难产身亡……每一次打击都精准击中人性的脆弱处,却未击垮他活下去的本能...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头耷脑的绿萝,配文用手写体写着“别找意义了,活着本身就是场恶心的狂欢”。全书17万字,以“日记体+荒诞叙事”结构展开,上市三个月销量突破20万册,豆瓣评分8.0,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扎心的‘反意义’生存指南”。 二、书籍内容:当“日常”变成“恶心”的行为艺术 故事的起点藏在主角陈默的“周一早晨”...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更开创了"团队调查报道"的全新范式。2017年电影版重映时,IMDb评分飙至8.9,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看片单"常客。 二、核心价值:在信息爆炸时代重铸真相的坐标系 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专治当代人的"后真相焦虑"。当社交媒体用算法编织信息茧房时,它用1300小时录音、2000多页笔记构建的证据链...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疾病不是洪水猛兽,是我们与生命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二、书籍内容:病菌的“人类观察日记” 翻开书,你会先听见一阵咳嗽声——那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时期,一名护士在日记里写的:“病房里像被按下了慢放键,病人的喘息声比钟表还清晰。”全书以20种经典疾病为线索,从黑死病到新冠,从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管理圣经”破解现代组织的效率密码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管理圣经”破解现代组织的效率密码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用“管理圣经”破解现代组织的效率密码 一、书籍核心价值:管理者的“认知升级手册”与“行动指南” 这本书像一把瑞士军刀,刀刃上刻着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60年咨询经验的精华——通过“时间管理”“贡献意识”“用人之长”等核心概念,帮管理者建立“从效率到成效”的底层逻辑。作者用“案例+理论+工具”的三板斧,证明: 时间管理:把“碎片时间”变成“整块时间”(如“每天保留2小时专注期”) 贡献意识:从“关注下属问题”转向“关注组织贡献”(如“你的团队能为公司创造什么独特价值?”) 用人之长:通过“反馈分析”发现员工优势(如“让擅长沟通的人做客户维护,让擅长分析的人做数...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威廉·詹姆斯(1842-1910),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杜威并称“现代思想三巨头”。 成书时间与版本:1902年初版,1985年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版(唐钺译),2024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丁虹惠新译本,附原始调查问卷与案例档案。 核心地位:首部以实证方法研究宗教经验的心理学著作,被《剑桥宗教史》称为“宗教心理学学科的诞生宣言”,直接影响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 二、书籍内容与核心价值 宗教经验的“人性解剖图” 詹姆斯颠覆传统神学叙事,将宗教视为人类心灵的“自...

《政治经济学理论》:19世纪的“效用显微镜”,如何重塑我们对“价值”的认知?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理论》:19世纪的“效用显微镜”,如何重塑我们对“价值”的认知?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理论》:19世纪的“效用显微镜”,如何重塑我们对“价值”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坦利·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奢侈品限量款抢购”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逻辑学家兼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煤油灯下写下“效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会在一百五十多年后,成为理解“消费主义”“用户体验”“行为经济学”的底层密码。 作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与门格尔、瓦尔拉斯并列),杰文斯(1835-1882)的身份标签远比“经济学家”更鲜活:他是曼彻斯特...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 爱阅读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 爱阅读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支付系统“开口说话”的硬核科普 《支付的故事》由前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CEO戈特弗里德·莱伯兰特与金融记者娜塔莎·德特兰合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位“支付系统狂人”用300页篇幅,将现金、信用卡、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的演变史,拆解成一场跨越千年的“金钱流转大冒险”。书中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为什么支付越方便,花钱越多?”“各国银行卡年费为何天差地别?”等直击灵魂的问题,带读者潜入支付系统的“后台”,看银行、监管机构、金融黑客如何上演一场场“攻防战”。 二...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 爱阅读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 爱阅读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古言情感启示录 《执剑情长》是作家月白耗时四年创作的古风言情小说,2024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同于“甜宠无脑”的古偶套路,也非“虐心催泪”的狗血演义,作者以“江湖第一铸剑师”谢砚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剑与情”的两难故事:他本是铸剑界的“无冕之王”,因爱上敌国公主沈清歌,被迫在“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间抉择;他铸的剑能斩断千军,却斩不断对她的牵挂;他握的剑越锋利,越怕握不住她的手。书中没有“霸道王爷强取豪夺”的俗套,却用“铸剑炉的火星”“剑鞘的裂痕”“深夜的咳血”等鲜活细节,揭开了“成年人爱情...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拿到《智者》时,封面是青灰色的砂岩质感,烫金的书名像被岁月磨旧的印章,翻开扉页,作者手写的“致所有在喧嚣中寻找答案的人”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是一本教你“成为智者”的成功学指南,更像是一场邀请:请放下手机,泡杯茶,和我们一起拆解那些困扰人类千年的“思维迷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哲学走下神坛,变成一场“思维健身” 《智者》由历史学者兼哲学作家陈默耗时八年写成,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常见的“智者故事集”,它更像一本“思维实验手册”——全书以24个历史场景为切口(从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到达芬奇在笔记里画“失败的飞行器”;从庄子与...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一、基本信息:一部重新定义“中国史观”的宏观叙事经典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1997年由三联书店首次引进中文版,属“黄仁宇作品系列”核心著作。全书以“大历史观”为核心,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到20世纪末的现代化转型,系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动态调整”的独特逻辑。书中附有20余幅历史地图与文物插图,从秦始皇陵到紫禁城,让读者在文字间也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解码文明的“系统基因” 1.传统王朝的“财政-军事-官僚”铁三角 黄仁宇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的系统”。书中以宋...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在“山河的年轮”里,读懂“中国人的空间智慧” | 爱阅读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在“山河的年轮”里,读懂“中国人的空间智慧” | 爱阅读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在“山河的年轮”里,读懂“中国人的空间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地理的“时光地图”,学界与大众的“双向刚需” 《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是历史地理学者李零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历史地理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地理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禹贡》到明代《徐霞客游记》的2000余年地理认知史,结合“九州划分”“丝绸之路”“大运河”“徐霞客游记”等100+经典案例,用“甲骨文中的地名”“青铜器上的族徽”“古地图的舆图”等500+实物证据,拆解了...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读罢“法脉相承”,方懂东亚文明的“同源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读罢“法脉相承”,方懂东亚文明的“同源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读罢“法脉相承”,方懂东亚文明的“同源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东亚法脉”的“文明基因图谱” 若要给《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东亚法律史的‘源流考据’”。这部由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1930-)先生主编(2018年初版,2023年增订)的专著,是国内首部系统梳理中国法律对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影响的学术巨著。 张晋藩先生是“贯通古今”的法学史泰斗,既精通《唐律疏议》《大明律》等中国典籍,又深研日本《养老律令》、朝鲜《经国大典》、越南《洪德法典》等东亚文献。书中以“法律传播”为经(从汉唐到明清),以“东亚诸国”...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教育财政的“政策工具箱”,改革者的“实战指南”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是教育经济学者王立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年度最具政策参考价值的教育财政著作”,上市半年销量破5万册,入选“教育部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推荐书目”“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核心参考书”。本书以“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财政的演变历程,结合“城乡教育投入差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等200+真实数据与案例,用“财政蛋糕的切分逻辑”“钱袋子的使用效...

《中国近代通史》: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民族觉醒的体温 | 爱阅读

《中国近代通史》: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民族觉醒的体温 | 爱阅读

《中国近代通史》: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民族觉醒的体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十年光阴打磨的"历史拼图"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体编纂、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自2007年首卷面世至今,已累计印刷23次。这套耗时十年、总字数超500万字的巨著,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时空坐标,却颠覆了传统通史的线性叙事——它不是冰冷的编年史,而是用显微镜观察每个历史细胞的生命史。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里发现历史的温度 史料运用的"破壁术" 书中首次公开的1872年《申报》广告栏里,藏着上海滩妓女学习英文的招生启事;在分析义和团运动时,引用了美国传教士家书中"拳民用秫秸扎成火车...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拿到陈高佣先生《中国救荒史》的第一感觉,像拆开一坛埋在老墙根下的陈酒——封面是素净的浅褐,烫金的书名带着岁月的包浆,翻开却发现内页里藏着滚烫的故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清末“丁戊奇荒”的惨烈,从官方的漕运赈粮到民间的“义仓”“义庄”,这是一部用三千年灾荒串起来的“生存指南”,更是一部古人用血泪写就的“危机应对教科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光验证的“灾荒百科” 《中国救荒史》初版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作者是史学大家陈高佣先生。这部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而是以“灾荒”为线索,串联起从先秦到明清的灾害史、经济史与社会...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去年秋天,我在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淡蓝封面的小书。书脊有些起翘,扉页上写着“钱宾四先生讲稿”,1952年的油印痕迹还若隐若现。翻到第一章“汉代政府组织”,钱穆先生用“宰相是皇帝的秘书长”形容三公九卿制,突然就笑出了声——原来严肃的古代官制,可以讲得像邻居大爷唠家常。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扑簌簌落,我忽然明白:读史最妙的,不是记朝代年表,而是看制度如何在时代里“生长”或“扭曲”。 一、核心价值:给历史“松绑”,教我们用“动态眼光”看制度 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停留在“王朝兴衰”的爽文里:秦始皇暴政亡国、汉武帝雄才大略、明朝宦官专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