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乡村建设理论》:在“泥土与蓝图”间,读懂“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3周前 (09-19)读一读20

《乡村建设理论》:在泥土与蓝图间,读懂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乡村振兴的“理论工具箱”,实践者的“行动指南”

《乡村建设理论》是乡村发展研究学者李阳2023年推出的学术普及读物,由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推荐,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出版物”“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乡村振兴课程教材。本书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典理论(如参与式发展、社区营造、文化资本理论),结合浙江余村两山理论实践、贵州肇兴侗寨文化赋能模式、江苏永联村集体经济探索等50+真实案例,用村民议事会”“非遗工坊”“生态农场等100+具体场景,拆解了乡村建设如何从输血造血’”“传统如何与现代共生”“农民如何成为建设主体等关键命题。书中没有晦涩的政策解读,反而像一场跟着专家走乡村的深度调研——李阳用参与式观察的视角,记录了村民从观望参与的心理变化,用显微镜下的实践细节,将抽象的乡村建设变成了可复制的行动手册,被学界称为乡村振兴的理论地图’”,被基层干部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百宝箱’”

书中没有说教式的大道理,反而像一位蹲在田埂上的老支书:李阳会突然问你你觉得乡村建设政府的事还是村民的事”“如果让你给村里设计一个网红项目,你会选民宿还是非遗工坊这些扎心的提问,瞬间将你拉进乡村建设的现场

二、核心价值与内容亮点:从“输血模式”到“内生动力”的认知突围

核心价值:用乡村的内生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教会读者乡村建设不是改造乡村,而是唤醒乡村的内生动力’”。李阳用余村的生态转型”“肇兴的文化IP打造”“永联村的集体经济的等案例证明: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用城市的标准改造乡村,而是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激活村民的主体意识”——它能解答为什么政府投钱建民宿没人住”“为什么非遗工坊仿古街”“为什么村民议事会村干部拍板更有效?等真实问题。读罢此书,你会突然看懂:为什么余村从卖石头卖风景能成功?因为它把生态变成资本,让村民当老板;为什么肇兴侗寨的非遗工坊能持续?因为它让绣娘的手艺变成文化资产,让游客为文化买单;为什么永联村的集体经济能壮大?因为它集体的地变成村民的股份,让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答案藏在作者对乡村建设三原则(主体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的拆解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乡村振兴,始于让村民成为出题人’”

内容亮点:三个戳心乡村切片

​​余村的生态账:一块石头,算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书中用余村关停采石场的真实决策过程,拆解生态价值的转化逻辑。2003年,余村因采石山秃、水臭、人穷,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05年,村两委顶着断财路的压力关停所有矿山,用生态补偿”“碳汇交易”“乡村旅游替代卖石头。李阳记录了一个关键细节:村民代表大会上,老党员王大爷拍着桌子说:我不同意关矿!但要是能让我儿子回来开民宿,我举双手赞成!最终,余村用10年时间,将生态劣势转化为生态优势,村民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段生态决策的现场描写,被《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称为最生动的两山理论实践课。它用关矿的投票箱”“民宿的招牌”“村民的笑容,让读者在数字的跳跃中,触摸到生态价值的温度

​​肇兴侗寨的绣娘经济:一根绣针,穿起传统现代文化项链’”​​:作者用肇兴侗寨非遗工坊的运营模式,展现文化资本的激活路径。肇兴侗寨曾是藏在深闺的苗族村落,绣娘们的手艺只能绣给自己穿;2018年,村里引入设计师团队,将侗绣图案融入围巾、背包、家居装饰,还开设绣娘课堂,让游客参与扎染”“挑花体验。李阳注意到一个细节:绣娘潘阿姨原本只会绣老辈的花纹,现在能根据游客需求设计国潮款,她的工坊月收入从2000元涨到2万元,还带出了20多个绣娘徒弟。这段绣针上的转型分析,被读者称为最治愈的非遗活化案例。它用绣线的颜色”“游客的订单”“徒弟的成长,戳破了传统=过时的偏见。

​​永联村的议事会:一张桌子,议出村里的事主人翁’”​​:书中用永联村村民议事会的运作机制,探讨乡村治理的民主逻辑。永联村是全国百强村,但曾经干部干、村民看;2015年,村里成立村民议事会,每月固定两天,村民可以就修路”“分红”“集体项目等议题投票、提建议。李阳记录了一个让他震撼的场景:2021年,村里计划建老年公寓,但部分村民担心占用耕地,议事会上,老会计张大爷拿着计算器说:建公寓需要10亩地,但我们村后山有20亩荒坡,复垦后能种果树,既不占耕地,还能增加收入。最终,方案调整后,村民支持率从60%升到95%。这段议事会上的智慧描写,被《乡镇论坛》杂志称为最有效的村民自治样本。它用计算器的数字”“荒坡的复垦”“村民的掌声,证明了民主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是共同寻找最优解’”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跟着村民学建设”一样“边读边干”

写作特点:田野细节理论深度的完美融合

李阳的笔锋像乡村的田埂”——余村的关矿投票箱”“肇兴的绣绷”“永联的议事会桌子等田野细节搭建故事框架,用参与式发展理论”“社区营造模型”“文化资本理论等理论工具填充血肉,用对话式语言(如你觉得村民议事会形式还是真管用”“‘非遗工坊网红长红吗?)拉近距离。书中没有学术化的黑话,反而充满画面感”——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2005年的余村,蹲在村委会会议室里,听老党员王大爷拍桌子说我要开民宿;或是坐在肇兴侗寨的绣坊里,看潘阿姨教游客挑花,阳光透过木窗洒在侗绣上;又或是跟着永联村的议事会成员,在晒谷场上摊开规划图,争论老年公寓该建在哪块地。这些细节像乡村的纪录片,把抽象的乡村建设变成了可参与的实践课堂

阅读体验:从旁观者行动者的认知觉醒

初读时,我对《乡村建设理论》的认知停留在政策书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一本讲怎么搞乡村的书。直到读到肇兴侗寨的绣娘经济章节,李阳用潘阿姨的计算器点醒了我:我之前总觉得传统手艺没出路,但潘阿姨的故事让我明白:传统不是包袱,是宝藏’——只要找到现代的需求老手艺也能赚新钱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老家村里的竹编匠:他做的竹篮又结实又好看,却只能卖给收废品的,赚不到几个钱;却在看到潘阿姨的绣坊时突然想到:要是他能在竹篮上编点国潮图案,是不是能卖给城里人当伴手礼

四、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与“基层”双重珍视的“振兴智库”

该书在乡村振兴学界被视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中国农村经济》评价:李阳用案例+理论的双轨叙事,让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变成了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在基层层面,它更是现象级读物”——从农业农村部的乡村振兴培训班指定教材,到大学生村官随身手册,从村支书返乡创业青年,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最近和做乡村文旅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我做项目,总说先找村民议事会商量’——《乡村建设理论》里的案例,就是最好的避坑指南

五、个人意义与共鸣:它教会我“乡村,是‘活着的人’的舞台”

合上书页时,我正坐在书桌前整理乡村建设笔记”——里面有余村关矿投票的会议记录(标注了老党员王大爷的发言)、肇兴绣娘潘阿姨的工坊账单(用红笔圈出月收入增长曲线)、永联村议事会的规划图(旁边写着荒坡复垦的可行性分析)。书中的李阳说:乡村建设不是给乡村贴标签,是让乡村里的人活起来’——当村民成为出题人’‘解题人’‘受益人,乡村就永远不会落后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因工作忙碌而忽略老家的经历:我曾因老家没WiFi而嫌弃,却在看到肇兴的绣娘时突然明白:老家的不是缺点,是优势’——它有最温暖的人情,有最鲜活的文化,有最珍贵的生态

最近重读《乡土中国》,我用这本书的乡村思维重新品味:费孝通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李阳说从乡村上看去,中国社会是希望的’——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真相:真正的振兴,不是消灭乡土,是激活乡土这种跨书的共鸣,让我对乡村有了全新的敏感——原来我们的焦虑”“迷茫”“疏离,都源于用城市的尺子丈量乡村;原来我们的温暖”“安心归属感,都始于看见乡村里的’”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给你答案,却会给你方法。当你下次因乡村建设难而叹息时,不会再盲目抱怨;当你遇到传统与现代冲突时,也不会再轻易否定——因为你知道,《乡村建设理论》早已用余村的生态账”“肇兴的绣娘针”“联的议事桌,为你点亮了一盏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让村民成为主人开始;真正的希望,从看见乡村里的’”起步。

​​最后,分享一句李阳在书中的乡村箴言​​

乡村建设不是盖房子、修路,是盖人心、修元气’——房子会旧,路会老,但人心暖了,元气足了,乡村就永远年轻

“《乡村建设理论》:在“泥土与蓝图”间,读懂“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老教师的“教育手账”,写给所有“在讲台上迷茫的人”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是特级教师李华(化名)的30年教育沉思录,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作者扎根乡村中学20年,后调任城市重点校,见证了中国教育从“...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积极情绪的力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权威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经典著作,2009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百万册,被读者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入门圣经’”。全书以作者20余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共8章,既打破了“积极情...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职场悬疑的“现实标本”,2024年现象级商战力作 《终极雇佣》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职场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压迫感——深灰色写字楼背景下,一台服务器指示灯泛着血红色(像...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