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的“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 爱阅读

3周前 (09-19)读一读27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给现代人“精神还乡”的学术与温度

《乡愁的理念》是文化学者陈墨的跨学科著作,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入选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好书,并被译为英文、日文。不同于传统怀旧散文社会学论文,这本书以乡愁为切口,融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文化记忆理论和个人生命史,用12章篇幅拆解:乡愁从何而来?为何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愈发浓烈?它如何成为个体对抗精神疏离的情感锚点

书中没有宏大概念堆砌,而是用大量真实案例说话:云南沙溪古镇的拆迁户在老戏台前唱古戏,北京胡同里的老北京自发组织鸽哨学习班,海外华人用短视频直播家乡的清明祭祖……这些散落在地图角落的故事,共同编织出一张乡愁的情感地图

二、书籍内容:乡愁不是“矫情”,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

初翻目录时,我以为会看到乡愁的定义”“乡愁的表现这类常规框架,结果被第三章乡愁的物质载体惊到——作者居然写了一只老茶缸、一床蓝印花布被、半块青石板的故事。

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书中记录的上海弄堂最后一碗粢饭糕:78岁的王阿婆在石库门住了60年,每天清晨用煤炉煮粢饭糕,油星溅在蓝布围裙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圆斑。拆迁队来那天,她蹲在废墟里翻出半块没吃完的粢饭糕,用报纸包好塞进怀里:这不是吃的,是我和这房子的信物后来作者在书中写道:乡愁的本质,是我们与旧物’‘旧地’‘旧人建立的情感契约’——当这些契约被撕毁,我们会像丢了身份证的人,突然不知道我是谁

另一个颠覆认知的案例,是作者对数字乡愁的观察: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姑娘小慧,每周三晚雷打不动和老家外婆视频,镜头里外婆总在剥毛豆,豆荚裂开的咔嗒声,比任何语音都治愈。作者分析:视频通话不是替代,而是用新技术重构在场感’——小慧需要的不是外婆的脸,是剥毛豆这个动作里藏着的我们一起生活过的证据。

这些故事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乡愁的黑箱:它不是想回家的简单情绪,而是人类对抗存在性孤独的本能——我们需要旧物证明我曾活过,需要旧地确认我属于这里,需要旧人维系我被需要的安全感。

三、写作特点:用“考古学家”的细腻,给乡愁“拍纪录片”

陈墨的文字像一台时光摄像机”——他能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触摸的细节:写老茶缸,他说缸沿有一道磕痕,是王阿婆1983年冬天端茶时摔的,当时她刚生完小孙子,手忙脚乱得连棉袄扣子都扣错;写蓝印花布被,他描写靛蓝染料在阳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针脚是外婆用顶针顶了三十年的痕迹,每一针都像在说我还在这儿’”;写视频通话,他捕捉到小慧外婆身后的老挂钟,秒针走得比城里快半拍,滴答声里藏着二十年的光阴

更绝的是他的理论降维术:把人类学的集体记忆、社会学的在地性、心理学的依恋理论,都揉进这些烟火故事里。比如讲拆迁后的乡愁,他引用法国学者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却说:不是记忆被集体塑造,是集体被记忆塑造’——沙溪人每年清明聚在一起打霸王鞭,不是因为应该,是因为我们曾经这样活过

四、阅读体验:从“漂泊无依”到“找到情感原乡”的治愈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深圳的出租屋——窗外是密集的写字楼,楼下的便利店24小时亮着灯,我盯着电脑里下周要去杭州出差的邮件,突然想起老家院子里的石榴树,去年离开时它刚结了青果,现在该熟了吧?

翻到数字乡愁那章,看到小慧和外婆视频的细节,我鼻子一酸——上周妈妈给我寄了罐腌萝卜,我嫌麻烦没及时回复,现在才想起罐子上还贴着她用铅笔写的便签:小悠,萝卜是晨露摘的,盐放少了点,你凑合吃。原来我不是嫌弃,是不敢回应这份沉甸甸的被需要

合上书时,我翻出手机里妈妈拍的视频:她举着摄像头穿过客厅,扫过我小时候的钢琴(现在落灰了)、书架上的小学奖状(边角卷了)、阳台上的多肉(她偷偷浇多了水,烂了根)。视频最后是她笑着说:你啥时候回来?我给你腌萝卜。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墨说的:乡愁不是想回去,是想确认’——确认有人记得我,确认我曾是某片土壤里的一棵草,某阵风里的一粒尘。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在“原子化社会”里,它搭建了“情感共鸣的桥梁”

《乡愁的理念》的火爆,恰恰因为它击中了当代社会的情感痛点:当社恐”“空心病”“原子化成为热词,当年轻人在大城市悬浮,在中年危机里挣扎,这本书告诉我们:你的乡愁不是矫情,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

学界评价更务实:北大教授戴锦华在推荐语里写道:陈墨的贡献,在于他把乡愁私人情绪提升为公共议题’——它不仅是个人的怀念,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症候。当我们讨论乡村振兴、传统保护时,首先要读懂乡愁里藏着的情感逻辑。

社交媒体上,#乡愁不是矫情#话题阅读量超1.8亿,许多年轻人留言:以前觉得想家很丢脸,现在才明白,这是我对抗孤独的勇气。”“我开始拍老家的老房子,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让后代知道我从哪里来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与漂泊和解”的“情感智慧”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面情感棱镜”——它让我看见:我的漂泊不是背叛,而是带着乡愁前行;我的孤独不是无依,而是在寻找新的情感锚点’”

现在的我,会在出差时拍一张当地的老街照片发给妈妈,会在朋友圈分享今天吃到一家像老家味道的面馆,甚至重新开始学做外婆的腌萝卜——虽然第一次盐放多了,泡出来的萝卜又咸又软,但妈妈视频时说:没事,我孙女做的,比超市卖的香。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陈墨说的:乡愁的意义,不是回到过去,是把过去带到现在’——它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里,有了的感觉。

七、精华句子:一句话道尽“乡愁”的本质

书中有两句话,我抄在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

乡愁不是对旧生活的复制,而是对情感原乡的重建——它让我们在流动的世界里,始终握着一把情感的钥匙

所谓落叶归根,未必是要回到物理意义上的故乡;真正的乡愁,是让故乡活在你的语言里、习惯里、每一次想念的瞬间里。

结语:愿你我都能带着乡愁,轻盈前行

在这个说走就走的时代,《乡愁的理念》最珍贵的地方,是告诉我们:你不必为漂泊感到羞耻,不必为想念感到抱歉——那些让你深夜流泪的旧物’‘旧地’‘旧人,是你生命里最温暖的坐标。

如果此刻的你,也在异乡的街头望着月亮发呆,在加班的深夜想起妈妈的热汤,在整理行李时翻出老家的旧照片,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回家的答案,但会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乡愁——那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也是我们对抗无根的最有力武器。

毕竟,所谓生活,不过是带着乡愁,好好活着

“《乡愁的理念》:一本给所有“漂泊者”的“情感原乡使用说明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 爱阅读

《行为的结构》:在动机与环境的交响中,解码人类行为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日内瓦学派领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之父”,其理论直接影响现代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发展。 成书时间与版本:1970年法文版(题为《行为的结构与认...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 爱阅读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会下金币的母鸡” 《幻想农场》是晋江签约作者西子绪于2018年创作的现代奇幻轻喜剧,全文52.3万字,2020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8万册。故事以“龙溪镇”为背景,将被迫辞职的社畜林洛,与神秘...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