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本读懂“贸易顺差”源头逻辑的重商主义经典 | 爱阅读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本读懂“贸易顺差”源头逻辑的重商主义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17世纪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一辈子泡在国际贸易里),初版于1664年(孟去世后由其子整理出版),堪称“重商主义的‘操作手册’”。它不是空谈“国家要多赚钱”的理论书,而是孟基于几十年外贸经验,写给英国政府和商人的“实战指南”——核心就回答一个问题:“英国的财富不是靠挖金矿,而是靠对外贸易,怎么通过贸易让钱‘流进来比流出去多’?”哪怕你对“重商主义”的第一印象是“过时的攒钱思维”,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17世纪的英国靠这本书成为‘日不落帝国’的雏形”“现在各国关注的‘贸易顺差’,原来300多年前就有成熟玩法”。它在经济史上的地位有多高?英国政府曾将其作为制定外贸政策的“参考书”,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船长人手一本;后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批判重商主义时,都不得不承认“托马斯·孟把重商主义的逻辑讲得最透彻”,至今仍是研究“国际贸易思想史”的必读书,连分析“Brexit(英国脱欧)背后的贸易考量”,都能看到书中“维护本国贸易利益”思路的影子。
二、书籍内容:不聊“怎么挖金子”,只拆“怎么靠贸易让钱‘多进少出’”
托马斯·孟在书中最核心的突破,是打破“财富=藏在国库里的金子”的浅层认知——他认为,英国没有多少金矿,财富只能靠“对外贸易的顺差”:简单说就是“卖出去的货值,要比买进来的货值多”,比如英国出口100万英镑的羊毛制品,只进口80万英镑的香料和丝绸,多出来的20万英镑,就是英国赚的“净财富”。他没搞抽象理论,而是用“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案例”“英国的具体商品进出口”让内容落地,全是能直接抄作业的“实战技巧”:
比如反驳“禁止货币出口”的误区(当时英国有人觉得“把英镑运到国外买货,国家就亏了”),他不简单说“不对”,而是还原东印度公司的操作:公司把10万英镑运到印度,买了15万英镑的香料,再把香料运到欧洲,卖了20万英镑——最后不仅赚回了10万英镑本金,还多赚10万英镑,“要是禁止货币出口,我们连15万英镑的香料都买不到,怎么赚20万英镑?”他还算了一笔账:“货币就像血液,得流动起来才有用——藏在国库里的金子是‘死钱’,用来买货再卖货的金子是‘活钱’,能生更多钱”。
再比如讲“怎么扩大顺差”,他给英国商人提了三个具体办法:一是“升级出口商品”——英国以前只出口raw羊毛(便宜),他建议“把羊毛织成毛呢再出口”(毛呢比羊毛贵3倍,能卖更多钱);二是“发展转口贸易”——英国从北欧买木材,运到地中海卖给造船的国家,再从地中海买葡萄酒,运到北欧卖,赚两次差价(相当于现在的“中间商赚差价”,但当时是国家层面的赚钱思路);三是“控制进口商品”——少买“奢侈品”(比如外国的丝绸衣服,又贵又不实用),多买“能再加工的原料”(比如外国的棉花,运到英国织成布再出口)。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教“怎么计算真实的贸易顺差”:不能只看单次交易,要算“全年所有进出口的总和”,比如英国某季度进口比出口多5万英镑,但全年出口比进口多30万英镑,那就是赚了——这种“算总账”的思路,和现在各国统计“贸易差额”的方法几乎一样。这种“用商船日志、贸易账本说话”的内容,让重商主义从“模糊的口号”变成了“能落地、能赚钱的实操指南”。
三、写作特点:像外贸老船长在酒馆聊“怎么赚钱”,通俗里藏着商人的精明
托马斯·孟的文笔最绝的地方,是“他本来就是商人,写的全是商人能听懂的话”——没有“GDP”“贸易差额”这些现代术语,而是用“记账本”“商船航线”“商品价格”这些商人日常,还特别擅长用“比喻”把复杂逻辑讲透。全书像一封写给英国商人的“致富信”,开头就说“我这辈子做外贸,没见过靠藏金子发财的国家,只见过靠顺差赚钱的国家”,像现在老销售给新人分享经验一样实在;讲“贸易顺差的重要性”时,他把英国比作“一家大商店”:“商店要赚钱,就得卖的比买的多——英国就是欧洲的大商店,我们的‘货架’上摆着羊毛、毛呢、铁器,得让欧洲人多买我们的货,我们少买他们的货,商店才能盈利”。
他还特别擅长用“具体数字”增强说服力,比如讲毛呢出口的利润,他会写“1匹raw羊毛能卖10先令,织成毛呢后能卖30先令,中间多赚的20先令,能让织工有活干,让商人有钱赚,还能让国家多收5先令的关税”;讲转口贸易的收益,他会提“东印度公司去年运了100船香料到欧洲,每船赚500英镑,光这一项就给英国赚了5万英镑,比挖金矿快多了”。这种“带数字、带案例”的写法,读起来根本不像读300多年前的古籍,更像看一位精明的外贸老板写的“赚钱笔记”,你会忍不住想:“原来以前做外贸,和现在的跨境电商思路这么像”。
四、阅读体验:从“觉得重商主义‘过时’”到“懂‘贸易顺差’的底层逻辑”的顿悟时刻
我刚开始读时,纯粹是因为“想知道‘贸易顺差’到底是怎么来的”,结果读了几十页就被“戳中”:有次刷到“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看到“出口额比进口额多几千亿元”,以前我只会想“这是好事”,但用托马斯·孟的思路一想,这背后是“中国出口的工业制品(比如家电、手机)比进口的原料(比如石油、矿石)值钱”,就像他说的“卖成品比卖原料赚得多”;而且中国把进口的原料加工成成品再出口,相当于“赚了加工费+差价”,和他建议英国“织羊毛成毛呢再出口”的逻辑一模一样。
还有一次,和朋友讨论“为什么国家要扶持出口企业”,以前我只会说“能增加就业”,但读完书才明白,更深层的是“出口能带来顺差,顺差能让国家有更多外汇,外汇又能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原料,再用来升级产业,形成‘出口→顺差→升级→再出口’的循环”——就像托马斯·孟说的“货币流动起来能生更多钱”,国家的财富也是靠这种“贸易循环”积累的。有次我帮家里的小工厂查“怎么做跨境电商”,居然用到了书中“升级产品”的思路:把家里卖的普通家具,设计成“网红款”再出口,价格翻了一倍,销量还更好了。
读完最后一页时,我甚至有种“拿着‘300年前的外贸手册’对照现在的国际贸易”的通透感——原来不管是17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还是现在的跨境电商卖家,核心都是“卖得比买得多、卖贵的比卖便宜的赚得多”;原来我们现在讨论的“关税政策”“出口退税”,本质都是在帮国家或企业实现“顺差”,只是工具比以前更复杂了。这种“古今相通”的收获,比记住多少经济理论都珍贵。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重商主义的“实战圣经”,塑造了英国的贸易霸权
在经济史上,这本书的地位堪称“重商主义的‘巅峰之作’”——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国的外贸政策:英国政府根据书中建议,取消了“货币出口禁令”,鼓励商人出口成品、发展转口贸易,还成立了更多海外贸易公司(比如哈德逊湾公司),短短几十年,英国的外贸额翻了三倍,从“欧洲二流国家”变成“贸易强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评价:“托马斯·孟不是重商主义的发明者,但他是‘把重商主义变成可操作体系’的人,英国的殖民贸易能成功,这本书功不可没”。
在现实层面,它的影响力至今仍在:现在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比如对某些进口商品加关税),本质是想“减少进口、扩大顺差”,和书中“控制进口”的思路一致;各国扶持“高附加值产业”(比如芯片、高端制造),也是在践行“出口成品比出口原料赚得多”的逻辑;甚至我们身边的“跨境电商扶持政策”,比如“保税区免税”,也是为了让企业“更容易进口原料、出口成品”,实现顺差。有学者调侃:“虽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但现在各国做外贸,还是在偷偷用托马斯·孟的‘顺差思路’”。
六、书籍核心价值与亮点:给思维装个“看懂国际贸易的‘顺差滤镜’”
它的核心价值,不是让你“回到重商主义时代”,而是帮你理解“国际贸易的底层逻辑——赚钱”从来没变过:不管是古代的香料贸易,还是现在的芯片贸易,核心都是“卖什么、怎么卖才能赚更多”。读完这本书,你再看“外贸数据”“关税政策”“跨境电商”,不会再停留在“看热闹”,而是能看懂“背后的赚钱逻辑”——比如为什么某国对中国家电加关税,是怕“中国家电卖太多,自己国家的顺差减少”;为什么中国要发展芯片产业,是怕“一直进口芯片,逆差太大,还被卡脖子”。
内容亮点则在于“商人视角的‘实战性’”:托马斯·孟没像学者那样谈“理论起源”,而是全程站在“英国商人怎么赚钱”的角度,提的建议全是“能落地、能算账”的——比如“织羊毛成毛呢能多赚多少”“转口贸易能赚几次差价”,甚至教“怎么和外国商人谈判压价”,这种“不谈虚的、只说实的”的写法,比任何“国际贸易教材”都更能让你摸到“赚钱的门道”。
最后分享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也是托马斯·孟对“财富”的核心观点:“国家的财富不在于国库中堆积的金银,而在于对外贸易中持续的顺差——金银会因挥霍而减少,顺差却能像泉水一样,不断为国家带来新的财富。”这句话现在还贴在我的跨境电商笔记上,每次纠结“要不要做出口”时,看一眼就知道答案。如果你也想搞懂“国际贸易到底怎么赚钱”“贸易顺差为什么重要”,或者想从老外贸的经验里找“赚钱思路”,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会教你复杂的现代贸易工具,却会帮你找回“做贸易的本质是赚钱”的通透,让你明白:不管时代怎么变,“卖得好、赚得多”的核心,从来都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