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尤利西斯》:一场“大脑的电影”,在都柏林的雾里打捞人性的星子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9

《尤利西斯》:一场大脑的电影,在都柏林的雾里打捞人性的星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意识流写就的现代主义圣经”

《尤利西斯》(Ulysses)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全书以1904年6月16日(布卢姆日)的一天为时间轴,围绕广告商利奥波德·布卢姆、青年诗人斯蒂芬·迪达勒斯、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位主角,通过意识流手法串联起18个章节,覆盖都柏林的街头、酒吧、妓院、图书馆等场景。小说融合了荷马史诗《奥德赛》的隐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爱尔兰的历史记忆,以及大量的双关语、多语言混用和碎片化描写。作为20世纪最复杂的小说,它被T.S.艾略特称为现代主义的里程碑,被《纽约时报》评选百年百佳英语小说之首,全球销量超5000万册。书的封面是一幅朦胧的都柏林街景:雾气弥漫的十字路口,行人如幽灵般穿梭,远处钟楼的指针指向12点”——那是乔伊斯笔下时间与记忆的混沌的视觉隐喻。

二、内容亮点:从“布卢姆的尿壶”到“莫莉的独白”,用“意识的碎片”拼出人性的全景图

《尤利西斯》的核心不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意识的流动为棱镜,将日常的琐碎折射成人性的光谱​​。书中没有跌宕的情节,只有大脑的电影放映机”——

​​布卢姆的平凡史诗:超市、厕所与非英雄的尊严​​:布卢姆是乔伊斯笔下的反英雄:他不是拯救世界的勇士,而是一个会为妻子的出轨痛苦、为儿子的夭折沉默、为尿壶的位置纠结的普通人。小说用大量细节刻画他的日常:他在街头闻到油炸鳕鱼的香味想起亡妻的烹饪,他在酒吧听人闲聊时默默计算啤酒的泡沫量,他在厕所里读色情小报却因良心的刺痛匆匆合上。这些不体面的碎片,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英雄叙事外的真实人生——​​我们都是布卢姆,在平凡中挣扎,在琐碎里活着​​

​​斯蒂芬的精神漫游:诗歌、宗教与自我的撕裂​​:青年诗人斯蒂芬是意识的另一个极端:他沉迷于哲学思辨,用荷马史诗的隐喻解读都柏林的每一块石头;他因母亲的死亡陷入宗教愧疚,在教堂与妓院的边缘徘徊;他的内心独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母亲的临终遗言跳到自己未完成的诗稿。这段精神的狂欢,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了知识分子的孤独——​​我们以为思考高级的,却忘了混乱的思绪才是真实的人性​​

​​莫莉的欲望独白:身体、记忆与女性的沉默​​:莫莉是乔伊斯笔下最被低估的角色,她的独白占了小说最后一章的40页,没有标点,没有分段,像潮水般涌来我想想,我丈夫利奥波德今天会回家吗?他会给我带鲜花吗?去年夏天我们在戈尔韦的海边,他的吻像咸涩的海风……”这段无意识的倾诉,不是色情的宣泄,而是被压抑的女性的声音”——​​我们总以为沉默软弱,却忘了未说出口的话里,藏着最炽热的情感​​

这些细节没有小说的戏剧性,却像一块被人性的光照亮的琥珀,裹着生活的温度:​​我们总以为伟大惊天动地的事业,其实是布卢姆蹲在街头啃面包时的满足;我们总以为深刻哲学著作的思辨,其实是斯蒂芬在酒吧里为一句诗争论时的眼睛发亮;我们总以为女性沉默的客体,其实是莫莉的独白里,藏着比所有英雄故事都动人的真实​​

三、写作特点:用“意识的手术刀”写“语言的狂欢”,复杂中藏着滚烫的真诚

乔伊斯的写作风格被称为现代主义的实验教科书,其魅力在于​​意识流的手术刀解剖思维的真实,用语言的狂欢庆祝人性的复杂​​

​​语言的万花筒’”​​:全书没有固定的语言风格,从街头俚语拉丁文引用,从双关语多语言混用(英语、爱尔兰语、法语、拉丁语交织),像一场语言的狂欢。比如布卢姆在酒吧说:我今天喝了三杯啤酒,第四杯在肚子里晃荡。这里的晃荡既是啤酒的物理运动,也是他内心的不安;莫莉的独白里,peach(桃子)既指水果,也暗喻女性的身体。这种语言的多义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思维的复杂性

​​结构的荷马密码’”​​:乔伊斯将小说与《奥德赛》严格对应:布卢姆对应奥德修斯(漂泊的归人),斯蒂芬对应忒勒马科斯(寻找父亲的儿子),莫莉对应佩涅洛佩(等待丈夫的妻子)。每一章的标题(如忒勒马科斯的独白”“布卢姆的流浪)都暗藏《奥德赛》的隐喻,而内容却完全反英雄”——奥德修斯是英雄,布卢姆是凡人;忒勒马科斯是孝子,斯蒂芬是叛逆者。这种结构的戏仿,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叙事的虚伪;

​​思想的显微镜’”​​:乔伊斯不写情节,只写思维的过程。他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触发(如咖啡的香味触发童年的回忆)还原真实的思维状态。比如斯蒂芬看到教堂的尖顶,会突然联想到母亲的葬礼,再跳到自己未完成的诗,再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种跳跃的思维,像一台大脑的摄像机,记录下意识最真实的模样

四、阅读体验:像在“都柏林的雾里”迷路,却在“意识的迷宫”里找到回家的路

第一次读《尤利西斯》是在大学的现代文学课上,教授捧着一本1922年的英文译本,逐章讲解。当读到布卢姆在街头闻到油炸鳕鱼的香味时,教室里突然响起一片困惑的叹息”——我们盯着书中的长句,仿佛看见1904年的都柏林街头,一个穿灰西装的男人站在面包店前,鼻尖翕动着,脑海里却想着妻子昨天买的香水味;当读到莫莉的独白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外婆临终前的夜晚:她躺在病床上,絮絮叨叨说着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外公送她的银镯子,那些无逻辑的话,原来都是未被听见的心声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反复回味:乔伊斯在致读者的序言中写道: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讲述故事,是为了记录思想。如果我的文字能让你在某个深夜,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今天早上喝咖啡时,你闻到了什么味道’——那便是我对意识流最好的致敬。这段意识流大师的告白,像一杯温威士忌,初尝辛辣,细品却暖到心底——​​真正的文学,不是给你一个故事,是让你学会观察自己的思想’”​​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被骂‘垃圾’”到“现代文学的灯塔”的100年

《尤利西斯》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文学的范畴,成为跨越时代的人性探测器

​​学术界的现代主义原点​​:它是意识流文学的奠基之作,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伍尔夫的《到灯塔去》都受其启发。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没有《尤利西斯》,就没有现代的小说——它教会我们用思维的真实,代替情节的虚假

​​社会的人性共鸣器​​:在内卷”“社恐”“身份焦虑成为热点的今天,《尤利西斯》成了理解人性的工具。豆瓣上有位读者说:我最近因社交恐惧不敢出门,直到读了布卢姆的街头独白’——他也会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也会为一句玩笑话失眠。原来孤独不是我的问题,是人性的共性

​​文化的跨时代密码​​: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用碎片化叙事致敬意识流)到游戏《极乐迪斯科》(用内心独白构建角色深度),从朋友圈的碎片化表达短视频的即时情绪,《尤利西斯》的思想渗透在当代文化的各个角落。一位作家说:我写小说时,总说:学乔伊斯——别害怕混乱混乱里藏着最真实的人性。’”**

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位比较文学教授,他曾说:我教了一辈子《尤利西斯》,最想让学生明白的是——它不是一本关于都柏林的书,是一本关于我们的书。乔伊斯用1904年的一天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孤岛的地下,藏着连成一片的大陆——那是人性共通的土壤。’”**

六、核心价值:它教会我们“理解人性”的终极真相,是“在意识的碎片里,打捞生命的星光”

《尤利西斯》的核心,不是讲述意识流的手法,而是​​用乔伊斯的一生,诠释了理解人性的本质——不是评判’”,是看见真实;不是简化复杂’”,是拥抱复杂’”​​

乔伊斯没有成为”“改变世界的神,他只是一个在都柏林街头散步的作家,用布卢姆的尿壶、斯蒂芬的诗句、莫莉的独白,拼出了人性的真实地图’”;他没有解决”“所有的存在问题,他只是用一本《尤利西斯》,让所有人类明白:我们都是布卢姆,在平凡中挣扎,在琐碎里活着;我们都是斯蒂芬,在思考中迷茫,在混乱里寻找意义;我们都是莫莉,在沉默中忍耐,在欲言又止里,藏着最炽热的情感’”;我们没有活成”“乔伊斯,我们只是在他的书里,学会了用意识的眼睛看世界:原来超市的货架欲望的陈列,原来酒吧的闲聊孤独的排练,原来一个人的独处,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书中有句话,我抄在笔记本扉页:生活是一连串的瞬间,每个瞬间都包含着过去的全部。小时候读小说,总觉得故事完整的、有结局的;长大后读《尤利西斯》,才明白:​​真正生活,是无数个瞬间的碎片,没有结局,只有继续;真正的理解,是在这些碎片里,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

合上这本书很久了,我依然会在某个雨天的傍晚翻开它,看乔伊斯写布卢姆的雨伞,读他记斯蒂芬的诗稿,想他对莫莉的独白的坚持。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尤利西斯》不是一本关于小说的书,是一本关于我们的书”——它会让你在快节奏绑架的时代,慢下来,摸摸自己的意识;会在你标签化定义时,抬抬头,看看自己的真实;会在你迷茫时轻轻说:别怕,你此刻的混乱,正是人性最动人的模样。​​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尤利西斯》,答案很简单:它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它会让你在简单化的时代里,重新学会复杂地活着;会在你标准答案迷惑时,轻轻推你一把:嘿,看看意识的碎片’——这才是人性最真实的答案。毕竟,这世间最珍贵的人性智慧,从来都不是如何完美’”,是如何真实’——真实地活着,真实地思考,真实地去爱

“《尤利西斯》:一场“大脑的电影”,在都柏林的雾里打捞人性的星子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 爱阅读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血带肉”的美国经济史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诺特丹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约书亚·施佩希特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部364页的著作以19世...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 爱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本解锁自我成长密码的实践指南,帮你跳出内耗活成想要的样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 《活出全新的自己》是华语世界知名心灵成长作家张德芬的经典作品,201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自我觉醒的地图’——既有戳中痛点的心理剖析,又有可落地的改变方法”。全书以“...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