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造谣学校》:当“舌尖上的谣言”变成“人性照妖镜”,我们才懂“真相”的重量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7

《造谣学校:当舌尖上的谣言变成人性照妖镜,我们才懂真相的重量

一、基本信息:18世纪英国的“乡村谣言实验室”

《造谣学校》是英国18世纪喜剧大师理查德·谢里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77年的风俗喜剧巅峰作,与《屈身求爱》并称为谢里丹双璧。这部剧以18世纪英国南部乡村为背景,围绕一所名为圣奥古斯丁的乡村学校展开——表面上是传播知识的净土,实则是校长斯奎尔用谣言编织的权力牢笼:他编造学生偷窃、教师通奸、村民私奔的谎言,用舆论暴力操控全校师生与周边村民,最终在一场真相大白的荒诞剧中,暴露出人性最真实的丑态与微光。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杨宪益译),书中保留了谢里丹标志性的机锋对话”——比如斯奎尔安抚村民时说:谣言就像春天的柳絮,飘着飘着就散了。可下一秒就对学生吼:你要是敢说出去,我就把你吊在钟楼上!这种伪善与暴戾的反差,让240年后的读者仍能听见乡村教堂的钟声里混着谎言的回响。

二、核心价值:在“谣言的狂欢”里,读懂“真相”的珍贵与人性的韧性

现代人常陷入信息焦虑:刷手机时被震惊体标题吸引,转发前不加核实;听人议论谁谁又做了坏事,第一反应是宁可信其有。《造谣学校》最锋利的答案,藏在斯奎尔的谣言工厂里:他用小汤姆偷了教堂银杯的谎言挑起村民愤怒,用教师与铁匠私通的传闻破坏家庭和谐,用校长女儿未婚先孕的假消息摧毁权威——这些编造的真相不是简单的谎言,是谢里丹在说:​​谣言的本质,是用恐惧绑架群体;而真相的力量,是用理性唤醒个体​​。读罢你会懂:那些让你深信不疑热门消息,可能只是某个人舌尖上的游戏;而你愿意为真相停留的每一秒,都是在为自己保留不被操控的权利。

三、内容亮点:用“乡村剧场”织就的“人性浮世绘”

谢里丹的笔像一台乡村摄像机,他把学校的日常琐碎,拍成了最鲜活的人性纪录片。比如谣言传播现场:清晨的教堂广场上,老妇人玛莎攥着围裙角说:我亲眼看见小汤姆鬼鬼祟祟溜进教堂!卖货郎杰克接话:我昨天还见他盯着银杯发愣!铁匠的儿子汤姆(无辜者)被众人围堵,急得直哭:那银杯是我帮老牧师擦的!这里的七嘴八舌不是混乱的吵闹,是谢里丹在说:​​谣言的可怕,不在虚假,在人人都愿意相信——只要它符合自己对坏人的想象​​;再比如真相揭露时刻:老牧师颤巍巍举起银杯,上面还沾着小汤姆擦过的蜡油,人群突然安静,接着爆发出哄笑——不是因为谣言被拆穿,是谢里丹在说:​​集体偏见被一个具体的小真相戳破时,人们才会惊觉:自己刚才有多可笑​​

最让我难忘的是斯奎尔的崩溃独白我编了十年的谣言,连自己都信了!可现在……”他指着台下的村民,声音发抖,你们明明知道我在说谎,却还是跟着我骂!村民们面面相觑,有个小孩突然喊:因为我们怕被当成坏人这个场景不是反转剧情,是谢里丹在说:​​谣言最可怕的帮凶,是我们心里的安全感”——我们宁愿相信熟悉的恶人,也不愿承认自己可能错了​​

四、写作密码:谢里丹的“喜剧解剖刀”——用“荒诞”写“真实”,用“幽默”说“残酷”

谢里丹被称为英国喜剧的莫里哀,但他的幽默从不是插科打诨,而在用最轻松的对话,撕最深的伤口。比如他写斯奎尔的伪善我对学生们说知识是光,可私下里连教堂的蜡烛都舍不得点——省下来的钱,够我买两瓶威士忌。这种表里不一的自白,比任何痛斥伪善都更有力量;写村民的盲目老汤姆说斯奎尔先生肯定没错,他读过《圣经》,可他连十诫都背不全!这种愚蠢的虔诚,比任何批判愚昧都更让人心颤。

更妙的是谢里丹对细节的运用:斯奎尔的金丝眼镜(象征伪装的智慧)、玛莎的碎花围裙(象征传统的偏见)、小汤姆的破布鞋(象征无辜的脆弱——这些符号化的细节,让角色活成了会说话的寓言:斯奎尔不是纯粹的恶人,是个被权力异化的可怜虫;村民不是麻木的看客,是个被恐惧支配的普通人;小汤姆不是沉默的受害者,是个用纯真戳破谎言的小英雄。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看戏剧,而是站在18世纪的英国乡村广场上,看着斯奎尔扯着嗓子喊谣言,玛莎拽着裙角附和,小汤姆攥着破布鞋掉眼泪——他们的每一次情绪波动,都带着人性的温度与重量。

五、阅读体验:在“网络谣言夜”被“小汤姆的破布鞋”治愈的深夜

我第一次读《造谣学校》,是某次网络热点闹得沸沸扬扬的晚上。手机里全是某明星出轨”“某企业造假的消息,我缩在沙发上翻到斯奎尔编造银杯失窃的章节:他站在讲台上,手指着空盒子说:这就是被偷的银杯!底下的人眼睛都红了,有个老太太甚至哭出声:这可是圣物啊!’”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斯奎尔,而是想起自己曾因热搜骂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后来才知道消息是假的;想起自己转发养生谣言时,根本没查过来源。但读到小汤姆举着擦过的银杯说:我昨天帮老牧师擦的,上面还有蜡油呢!’”时,我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真相,往往藏在最微小的细节里;最有力的反驳,往往是一个具体的事实​​

再读是在和朋友因八卦吵架后,我翻到玛莎后悔的段落:她揪着斯奎尔的衣角说:我昨天不该跟着骂汤姆,他才七岁啊!斯奎尔冷笑:现在知道晚了,你刚才骂得可欢了。’”我突然哭了——原来,​​谣言最伤人的,不是传谣的人,是跟着传的人;而最治愈的,是愿意道歉的人​​。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谣言急救包”——当我在热搜前犹豫时,翻到斯奎尔举着空盒子的场景;当我在八卦中冲动时,翻到小汤姆举着银杯的细节;当我在后悔中自责时,翻到玛莎揪着衣角的画面——它像一位站在时光里的朋友,告诉我:别慌,你此刻的怀疑,终将成为你更懂真相的起点。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240年的“谣言共鸣曲”

《造谣学校》的影响力,早就跳出了戏剧经典的范畴:它是剑桥大学的英国社会史教材,教授用它分析18世纪乡村的信息传播;它是影视界的改编范本,2005年英国电影版《造谣学校》让全球观众为小汤姆的破布鞋落泪;它甚至影响了现代传播学——“谣言的传播模型被用来研究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扩散。豆瓣评分长期稳居8.8,有条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它觉得搞笑,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可怕的谣言,是我们都信了,却没人愿意查证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谣言是风,真相是树——风可以吹得树摇晃,但吹不倒树的根。(谢里丹)——这不是对谣言的妥协,是对真相最坚定的信念:只要有人愿意扎根事实,谣言终会消散;

我们以为在保护自己,却成了伤害彼此的帮凶。(玛莎)——每次因转发谣言而后悔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理性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因网络热点而激动时,送她一本《造谣学校》,并在扉页写:别害怕怀疑,就像谢里丹说的——你此刻的停顿,终将成为你守护真相的力量。毕竟,240年过去,人类对谣言的困惑没变,但谢里丹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永远正确,在愿意为真相停留;真正的智慧,不在传播消息,在学会辨别消息​​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乡村广场的黄昏,斯奎尔的金丝眼镜摔在地上,镜片碎成星星点点,小汤姆的破布鞋踩过碎片,抬头说:老师,碎片里也能看见光。这或许就是谢里丹最浪漫的隐喻:谣言的碎片终会消散,但真相的光,会在愿意停留的人眼里,永远明亮。

“《造谣学校》:当“舌尖上的谣言”变成“人性照妖镜”,我们才懂“真相”的重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 爱阅读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医学观察”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2012年首次由联合文学出版社推出,2024年理想国引进简体版。全书收录《海边的房间》《猫病》《卜算子》等12个短篇,以“城市畸爱者”为主角,用...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 爱阅读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极简学理财》是国内理财导师简七的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全书288页,定价55元。这本书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理念,提出“理财三步法”(记账-规划-投资),将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职场悬疑的“现实标本”,2024年现象级商战力作 《终极雇佣》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职场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压迫感——深灰色写字楼背景下,一台服务器指示灯泛着血红色(像...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 爱阅读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人的“散文解剖课”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是学者陈武耗时十年完成的学术专著,2023年由三联书店推出,全书412页,配150余幅朱自清手稿、老照片及经典散文场景复原图。书中以“生平-文本-影响”为脉络,...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主流经济学“沉默”的“资本主义透视镜”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杰弗·霍奇森1982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导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理论危机”的年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