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4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一、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集,2021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以7个章节、17.5万字的篇幅,记录了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从湖北巴东的穷山恶水到深圳公益战场的生命轨迹。不同于传统官场文学的宏大叙事,陈行甲用手术刀般的细节刻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呈现出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生存启示录。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体制内叙事的神话面纱,用血肉之躯的挣扎告诉读者:真正的改革者从不是刀枪不入的英雄,而是会恐惧、会流泪、会失眠的普通人。当陈行甲在书中写道"我不是太阳,但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泥泞中保持赤子之心的追光者。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中看见时代的褶皱

巴东反腐的"肉搏战"书中首次披露的细节令人震撼:某工程老板假借送衬衣之名塞来20万港币,县长刘冰在会议上直接摔文件走人。但最触目惊心的是陈行甲与黑恶势力的对话:"你的家在哪里,我们都知道",这种死亡威胁与《人民的名义》相比更具真实张力。当他在千人大会上直指"300万工程送礼120万"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官场斗争,而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觉醒。

公益创新的"社会实验"转型公益后的陈行甲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在"联爱工程"中,他带着团队在河源市试点,通过卫生技术评估(HTA)将抗癌药纳入医保,每年为患者节约2.5亿元。这个细节颠覆了传统公益的慈善模式,展现了用数据改变政策的智慧。正如中兴创始人侯为贵所说:"任何通往光明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这种将商业思维注入公益的跨界尝试,堪称中国公益史上的创新样本。

母亲的精神遗产书中关于母亲的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当少年陈行甲问"他们总借盐不还,为何还要借"时,母亲呵斥:"人不到活不下去,怎会借盐?"这个细节如同基因密码,解释了陈行甲后来为何在巴东坚持"农民办事不出村",为何在公益中关注留守儿童。母亲留下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干净做人"的精神底色。

三、阅读体验:在文字中触摸真实的人性

翻开这本书,就像坐上一辆穿越时空的绿皮火车。你会在清华园的梧桐树下看见陈行甲抱着《存在与虚无》苦读,会在巴东县委大楼里听见他接听死亡威胁电话时的急促呼吸,会在深圳公益基金会的办公室目睹他与中兴老总侯为贵的深夜长谈。这些场景没有美颜滤镜,却比任何励志故事都更动人。

最令我动容的是陈行甲辞职时的心理描写:"50万巴东百姓的期待像峡江的浪涛,拍打着我的良心"。这种将个人命运与群体福祉相连的使命感,让我想起他在清华读书时写下的句子:"当有一天你离开清华,忘记了具体知识,学校留在你身上的才是真正给你的东西"。这种对教育本质的领悟,最终转化为他创办"童行中国"公益游学的动力。

四、评价与影响力:时代的镜与灯

这本书上市8个月销量突破80万册,入选《南方周末》2021年度十大好书,更在豆瓣保持9.2分的高口碑。媒体人詹国枢用"解气!痛快!过瘾!"六字评价,精准击中了读者对真实官场叙事的需求。而陈行甲将全部稿酬投入公益的举动,更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传记的范畴,成为一部行动主义的宣言。

在当下反腐倡廉与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下,这本书的价值愈发凸显。当某些官员在"躺平"与"内卷"间摇摆时,陈行甲用行动证明:体制内也可以有理想主义者,公益界同样需要改革精神。这种跨越官场与民间的精神光谱,正是新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

五、金句与余韵

书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如同峡江的礁石,在激流中愈发清晰:

"我们不该忘记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这些构成了共情的底色。"

"做一个干净的人,活得才轻松;做一个有爱的人,活得才幸福。"

合上书页,我仿佛看见陈行甲站在峡江的转弯处,身后是激流险滩,前方是未知的航道。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他写在书末的话:"脚下虽有万水千山,但行者必至"。对于每个在人生路上徘徊的普通人,这本书都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感到恐惧,而是知道怕还要往前走。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典新义》:在“故纸堆的裂缝”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力” | 爱阅读

《古典新义》:在“故纸堆的裂缝”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典的“现代解码器”,学界与大众的“精神桥梁” 《古典新义》是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李敬泽、格非、毕飞宇等联合撰写的经典解读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修订版),被《人民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深度的古典研究著作”...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 爱阅读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一句话概括《哈姆莱特》,它是“人类精神困境的‘永恒剧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于1600-1601年创作的悲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并称“四大悲剧”。全剧约3万字,分五幕,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主...

《海洋帝国》:地中海霸权争夺背后的文明碰撞与海洋密码 | 爱阅读

《海洋帝国》:地中海霸权争夺背后的文明碰撞与海洋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海洋帝国》,是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另两部为《1453》《财富之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系列引进出版,堪称“地中海史研究的‘叙事典范’”。作者深耕地中海文明史数十年...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学术高墙”的语言学通史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语言学史》,不妨先记住几个关键词:​​50万字、中华书局2023年版、张三(虚构,可替换为真实学者)著、上下两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罗列人名+...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