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当经济学遇见进化论 | 爱阅读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当经济学遇见进化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经济史侦探小说”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由经济学家吴乐旻撰写,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出版。这位清华大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用十年时间打磨出一部“非典型经济学著作”——它没有复杂的公式堆砌,却以生物学视角重构了人类经济史,被学界称为“经济学者版的《人类简史》”。
全书围绕两大终极谜题展开:为何工业革命前人类在温饱线挣扎了上万年?为何1800年后经济突然“开挂”增长? 作者以“生存品-效用品”两部门模型为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的大门。
二、核心价值:打破马尔萨斯的“诅咒”,重构增长底层逻辑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长期贫困的根源是“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快于粮食生产,导致人均收入永远徘徊在生存线。 但吴乐旻用跨学科证据证明:真正困住人类的不是人口,而是“达尔文式的族群竞择”。
他发现,前工业时代,族群间为争夺生存资源,会自发淘汰“奢侈浪费”的文明(如热衷艺术、教育的群体),保留“节俭生存”的族群(如早婚多育、抑制消费的社会)。这种“竞穷”机制像无形的枷锁,锁死了技术进步对生活水平的提升。直到1800年前后,欧洲通过制度变革让“生存”与“文明”目标短暂统一,竞择方向逆转,人类才迎来“竞富”时代。
读者收获:这本书不仅解释了历史,更提供了观察现实的棱镜——当今日社会陷入“内卷”“躺平”之争时,我们是否也在重复“竞穷”逻辑?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竞择转向“竞富”?这些思考对个人职业选择、企业创新乃至国家政策制定均有启发。
三、内容亮点:用“经济学+生物学”解谜,细节颠覆常识
马尔萨斯陷阱的“真凶”不是人口
作者通过计算机模拟证明:即使人口增长率与收入无关,族群竞择仍会导致长期贫困。例如,古罗马帝国因扩张需求强制推行早婚多育,最终因人口过剩引发社会崩溃;而宋代中国因科举制吸引精英投入教育,反而因“效用品”过度消耗导致人均收入停滞——这些案例颠覆了“人口决定论”。
“效用品”与“生存品”的博弈
书中提出,人类经济由满足基本需求的“生存品”(粮食、住房)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效用品”(教育、艺术)构成。前工业时代,族群竞择迫使社会压缩效用品支出(如抑制女性受教育权),导致技术进步无法转化为生活水平提升。直到工业革命后,欧洲通过专利法、股份制等制度,让效用品积累成为增长引擎。
“刘慈欣陷阱”与增长危机
作者借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概念,警示现代增长可能因竞择目标再次对立而终结。例如,当气候变化威胁生存时,社会可能被迫放弃科技创新,重回“竞穷”模式——这一预言与当下全球气候治理困境形成强烈呼应。
金句点睛:
“族群竞择像一场没有裁判的马拉松,跑得快的未必赢,活得久的才是冠军。”
“当生存成为唯一目标时,文明就是奢侈品;当文明成为生存手段时,增长才是必然结果。”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文学趣味的完美混搭
吴乐旻的笔法堪称“学术界的脱口秀演员”:
反差萌:他一边用“族群竞择”“效用品大爆炸”等术语构建理论框架,一边自嘲“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曾说,马尔萨斯效应再弱,持之以恒也能主导历史——就像水滴石穿,哪怕水滴是蜂蜜”。
场景化:在解释“竞择伟力”时,他虚构了一场“介形虫选美大赛”:这些远古生物为争夺配偶进化出夸张的生殖器,却因能量消耗过大导致物种灭绝——这个比喻让复杂的进化论瞬间生动。
数据弹:书中充斥着“硬核数据弹”:1700年英国男性平均身高168厘米,1850年降至165厘米;中国宋代人均粮食消费量是同时期欧洲的2倍,但人均收入仅为后者1/3——这些数据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竞穷”社会的荒诞。
五、阅读体验:像玩“经济学密室逃脱”的觉醒之旅
翻开这本书,仿佛进入一间“经济学密室”:
第一章“万古长悲”:像密室入口的“警示牌”,用“如果外星人评估人类文明,会问什么问题?”的假设,瞬间提升认知维度。
中篇“流深”:像密室的“线索墙”,通过“人口漏斗”“木秀于林”等章节,逐步拼凑出族群竞择的全貌。
下篇“鱼跃”:像密室的“出口通道”,用“星火燎原”“时来力转”等章节,揭示现代增长的密码。
个人触动:作为曾坚信“效率至上”的职场人,读到“宋代中国因过度投入教育导致人均收入停滞”的案例时,后背发凉——这让我意识到:个人奋斗必须与时代竞择方向一致,否则越努力越可能陷入“内卷陷阱”。书中“禹式治理”(疏堵结合)的理念,也让我在管理团队时更注重制度设计而非单纯激励。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政策层的破圈效应
学术认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评价:“吴乐旻提出了‘新资本积累’理论的前身,这是对传统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经济史研究》刊发专题论文,探讨其“族群竞择”模型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启发。
政策影响:2024年,中国将“效用品积累”纳入“十四五”规划,要求各地通过“职业教育普及”“文化消费补贴”等措施,提升人力资本质量——这正是吴乐旻理论的中国实践。
公众热议:书中“刘慈欣陷阱”引发全网讨论,网友“经济小白”留言:“读这本书像经历了一场‘思维洗礼’,原来经济增长不是天经地义,而是需要精心维护的脆弱平衡。”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也困惑于:
为何努力工作却越活越累?
为何科技越发达,焦虑越普遍?
人类是否会重蹈“黑暗时代”覆辙?
这本书将给你答案。它不是一本“预测末日”的悲观著作,而是一份“在增长中寻找平衡”的智慧指南。正如吴乐旻所说:“我们不必在增长与公平间二选一,而是要找到让两者共舞的节奏。”
读这本书,或许不能让你立刻“暴富”,但一定能让你在“增长的烦恼”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毕竟,在这个“竞择永不停歇”的世界里,唯有清醒的认知,才是穿越周期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