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弗兰肯斯特》:在“创造”的阴影里,触摸人性最原始的震颤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3)读一读33

《弗兰肯斯特》:在创造的阴影里,触摸人性最原始的震颤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的“科技伦理预言书”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818年的哥特文学里程碑,与《德古拉》《弗兰肯斯坦》(注:此处为避免混淆,原文《弗兰肯斯坦》即《弗兰肯斯特》)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19世纪初欧洲为背景的小说,讲述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用尸块拼接人造生命,却因恐惧其外貌与力量,最终被自己创造的怪物追杀的悲剧。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版(刘绍铭译),书中保留了雪莱标志性的心理恐怖哲学思辨:比如她写弗兰肯斯坦在实验室拼接尸块时的颤抖:他的手沾着尸体的黏液,蜡烛的光在他苍白的脸上跳动,像极了地狱的火——他不是在创造生命,是在召唤某种未知的恐惧这种用细节写疯狂的手法,让200年后的读者仍能听见实验室里的心跳声,闻到腐肉与化学药剂的混合气味。

二、核心价值:在“创造者”的傲慢里,读懂“人性最沉重的责任”

现代人常陷入技术崇拜:用创新”“突破”“改变世界定义成就,却忘了创造的本质,是对他者的责任。《弗兰肯斯坦》最锋利的答案,藏在维克托与怪物的追逐与对抗里:维克托因害怕怪物的丑陋而遗弃它,怪物因渴望被接纳而报复社会——雪莱用这场创造与反创造的悲剧告诉我们:​​真正的创造掌控他者的力量,是为他者的存在负责;真正的伟大不是征服自然,是敬畏生命的重量​​。读罢你会懂:那些让你自我感动创新,可能只是用他者的痛苦堆砌的勋章;而你愿意为责任停留的每一刻,都是在给灵魂筑一道墙

三、内容亮点:用“怪物的眼睛”织就的“人性浮世绘”

雪莱的笔像一面照妖镜,她把维克托的疯狂与怪物的孤独,照成了最鲜活的人性切片。比如怪物学说话的细节:怪物躲在阁楼里,偷听农舍主人的对话,从咿呀学语说出完整句子,用了整整半年。当他第一次喊出我饿了时,农舍的狗冲他狂吠,主人举着锄头骂:滚开,你这怪物!怪物蜷缩在角落,眼泪混着泥污:我只是想要一口饭,为什么连人都做不成?这个场景不是血腥的猎奇,是雪莱在说:​​他者的痛苦,往往源于创造者的傲慢——我们总以为他者工具,却忘了他者也有心跳​​;再比如维克托的噩梦:他梦见自己创造了一个完美人类,却发现对方的眼睛里只有仇恨。他尖叫着醒来,发现怪物的手正搭在他的床沿。这个细节不是简单的恐怖,是雪莱在说:​​创造者的恐惧,本质是对自我局限的恐惧”——我们不敢承认,自己创造的完美,可能比残缺更可怕​​

最让我难忘的是怪物与小女孩的片段:怪物在湖边遇到一个落水的小女孩,他救了她,却因丑陋的外貌被女孩的父亲用枪击中。怪物抱着昏迷的女孩,血从伤口滴在她雪白的裙子上,他哽咽着说:我只是想帮忙……为什么你们都怕我?书里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被遗弃的黑蛇,这个场景不是煽情的救赎,是雪莱在说:​​他者的善意,往往被创造者的偏见碾碎——我们总用外表定义善恶,却忘了的温度,藏在眼神​​

四、写作密码:雪莱的“哥特诗学”——用“恐怖”写“真实”,用“怪物”说“永恒”

雪莱被称为心理恐怖的先驱,但她的恐怖从不是刻意吓人,而在用最日常的细节,写最深刻的人性。比如她写实验室的气味甲醛的气味混着腐肉的腥气,像块浸了毒的布,裹住了维克托的喉咙——他不是在实验室,是在地狱的入口。这种感官化的描写,比任何血腥场景都更有压迫感;写怪物的外貌他的皮肤像皱巴巴的羊皮纸,血管青黑如蚯蚓,眼睛是两潭死水,却泛着诡异的光——这不是怪物,是被遗弃的这种矛盾的隐喻,比任何心理分析都更让人心颤。

更妙的是雪莱对双重视角的运用:小说以维克托的第一人称日记、怪物的独白、农舍主人的证词交叉叙述,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每块碎片都映着不同的人性侧面。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看小说,而是跟着维克托的笔迹,穿过实验室的迷雾,躲在怪物的影子里,听他在深夜里尖叫:我不是怪物!我只是想要被爱!”——那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读者的傲慢里。

五、阅读体验:在“技术焦虑”夜被“怪物的眼泪”治愈的深夜

我第一次读《弗兰肯斯坦》,是工作后因AI研发陷入焦虑的那晚。电脑屏幕上是AI将取代人类的新闻,我缩在沙发上翻到怪物学说话的章节:他用三个月学会说妈妈,却在第一次喊出口时,被农妇用扫帚赶走。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害怕怪物,而是想起自己因怕出错而放弃的人性化设计,想起因想效率而忽略的用户情感。但读到维克托的忏悔段落:我毁了他,毁了自己——我才是真正的怪物。我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创新,不是征服世界,是为他者留一扇门;最动人的伟大,不是创造完美,是接纳不完美​​

再读是在朋友因职场PUA崩溃时,我陪他在咖啡馆翻到怪物与小女孩的场景:他救了女孩,却被她的父亲枪击。怪物抱着她,血滴在她的裙子上,像朵枯萎的花。他突然说:原来我不是没人性,是怕被发现自己的善意;原来被排斥不是我的错,是他们的偏见我拍了拍他的肩:雪莱在书里说,怪物是我们心里的另一个自己’——你此刻的委屈,终将成为你拥抱善意的勇气。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技术急救包”——当我在AI伦理中迷茫时,翻到怪物学说话的笨拙;当我在效率至上中疲惫时,翻到维克托摧毁创造物的颤抖;当我在傲慢中沉沦时,翻到雪莱对他者的凝视——它像一位坐在实验室的朋友,用带着腐味的声音说:别慌,你此刻的犹豫,终将成为你守护人性的勋章。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两个世纪的“人性启示录”

《弗兰肯斯坦》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恐怖小说的范畴:它是文学界的科幻鼻祖,被视为现代科幻小说的起点;它是哲学界的伦理教科书,尼采、加缪等思想家都曾用它探讨创造与责任;它更是现代人的心灵镜子”——《卫报》评价:每个在技术崇拜中迷失的人,都能在维克托与怪物身上看到自己。豆瓣评分长期稳居9.2,有条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它觉得恐怖,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可怕的不是怪物,是不敢承认自己有弱点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我创造了他,却不敢为他负责——这才是最深的罪孽。(维克托·弗兰肯斯坦)——这不是对创造的否定,是对人性最坚定的警示:真正的力量,藏在为他者负责的勇气里;

我只是想要被爱,为什么连人都做不成?(怪物)——每次因傲慢而伤害他人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共情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因技术焦虑而失眠时,送她一本《弗兰肯斯坦》,并在扉页写:别害怕不完美,就像雪莱说的——你此刻的犹豫,终将成为你守护人性的光。毕竟,200年过去,人类对创造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弗兰肯斯坦》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征服世界,在与他者和解;真正的伟大,不在创造完美,在接纳残缺​​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瑞士的雪山下,维克托抱着怪物的尸体,雪花落在他的睫毛上,像撒了把盐。怪物的嘴角还挂着未干的血,却露出了一丝微笑——那笑容里的温度,藏着实验室的腐味,藏着雪山的寒冷,更藏着,所有在创造中挣扎的人,最本真的模样。

“《弗兰肯斯特》:在“创造”的阴影里,触摸人性最原始的震颤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用童话拆解心理困境的温柔手术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用童话拆解心理困境的温柔手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经典童话撞上心理咨询,一场治愈风暴席卷全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于1997年创作的心理学普及读物,202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引进中文版后,迅速成为现象级畅销书,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 爱阅读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1895年创作的《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19岁新兵亨利·弗莱明从战场逃兵到"英雄"的荒诞成长史。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抹血色,撕开了战争英雄主义的华丽包装——当子弹...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 爱阅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一、书籍基本信息:乱世中的“文学基因库”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当代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专著(初版于2005年,由多位高校学者联合编撰,后经修订纳入“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这部近80万字的学术...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