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3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与19世纪俄国工厂烟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芯片市场的新闻发呆。20世纪初的俄国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格奥尔吉·杜冈-巴拉诺夫斯基(Георгий Трауготтович Дыбенко-Балановский)在油灯下写下资本主义的矛盾,藏在每一枚硬币的流通里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层层解剖,会在一百多年后,成为理解帝国主义垄断”“全球产业链剥削”“贫富分化的思想棱镜。

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列宁的重要理论战友,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63-1919)的一生充满战斗性:他早年因参与工人罢工被沙皇政府流放;他既是大学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又是地下革命者(为布尔什维克撰写宣传手册);他用十年时间完成《政治经济学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与俄国的具体现实熔铸成一把经济解剖刀。全书约80万字(中译本),没有堆砌术语,却布满了工厂的账本”“农民的分地”“商人的账簿等鲜活细节——它不是书斋里的理论独白,而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场审判

一、书籍基本信息:革命年代的“经济武器库”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身份标签远比经济学家更炽烈:他职业革命家,曾因组织工人起义被判死刑(后改判流放);他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坚持理论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他是俄国经济的研究者,为写作本书收集了2000多份俄国工厂、农场、银行的原始数据(包括1890-1905年间的工资表、地租记录、进出口清单)。这种革命者+学者+数据控的三重身份,让《政治经济学原理》跳出了纯理论经济学的窠臼——它更像一份无产阶级的经济战报,用俄国的经济现实,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最鲜活的注脚。

全书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运动为核心,上册聚焦商品-货币-资本的微观运行(从商品的价值规律到资本的积累过程),下册则上升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宏观分析(从垄断组织的形成到全球经济剥削的机制)。杜冈的目标很明确:用俄国的具体案例证明——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自然秩序,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必然灭亡的社会形态

二、内容亮点:用“俄国工厂的账本”解码资本主义的“剥削密码”

杜冈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调查记者”——他不迷恋抽象的经济规律,而是扎进俄国的工厂、农场、市集,用工人的工时记录”“地主的收租账册”“商人的汇票存根,还原资本主义剥削的现场。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提出的资本主义的三重矛盾理论,而每一个矛盾都紧扣俄国的现实:

​​第一重矛盾是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社会需求的失衡​​。他用莫斯科纺织厂的生产-销售数据证明:1895年,莫斯科12家纺织厂全年生产棉布1200万俄尺,但俄国农民(占人口80%)因贫困只能购买其中的1/3,剩余2/3棉布被迫出口到欧洲——表面上是国际贸易的繁荣,本质是俄国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当作商品贱卖到国外,而农民连基本布料都买不起。杜冈写道: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为了追逐利润’——工人的汗水换来了资本家的利润,却换不来自己的温饱。

​​第二重矛盾是资本积累的无限性与劳动群众的贫困化​​。他用圣彼得堡工人区的工资-物价对比揭露:1900年,圣彼得堡纺织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5卢布,而同期一磅面包的价格从1890年的0.5卢布涨到1.2卢布,房租从每月3卢布涨到6卢布;更残酷的是,工厂主为提高利润,不断延长工时(从每天10小时增至14小时),却将工人的实际工资(扣除物价上涨后)压低了20%。他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1890-1905年,俄国工业产值增长了40%,但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了15%——资本的每一分增长,都浸透着工人的血汗。

​​第三重矛盾是帝国主义的寄生性与全球经济的依附性​​。作为俄国最早的帝国主义理论家之一,杜冈用俄国对外扩张的案例证明:19世纪末,俄国通过贷款给土耳其、波斯”“控制中亚铁路”“掠夺远东资源,将半殖民地国家变成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而俄国的资本家则通过垄断贸易”“高利贷攫取超额利润。他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而是资本主义的腐朽阶段’——它不再依靠生产力的进步而是依靠对弱小民族的剥削来维持生存。

三、写作特点:“革命者的激情”与“学者的严谨”的完美融合

杜冈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力量:他既是满怀激情的革命者(坚信无产阶级终将推翻资本主义),又是训练有素的学者(能用统计数据、历史文献支撑每一个论点)。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记录的一名圣彼得堡女工的生存日记今天是周一,我在纺织厂上了14小时班,赚了1卢布50戈比。早上,我用50戈比买了半块黑面包(够孩子吃两顿);中午,我喝了工厂提供的免费菜汤(只有咸菜和烂土豆);晚上,我回家发现,房东又涨了房租——现在每月要交4卢布,而我一个月的工资才1卢布50戈比。我该怎么办?孩子哭了,说妈妈,我饿这种将宏观经济矛盾微观个体苦难绑定的写法,让资本主义的剥削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听见哭声、能摸到眼泪的现实。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战斗性。杜冈写作时,俄国正处在1905年革命的前夜,工人罢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革命急需解答的问题展开:为什么工人的工资越涨越穷?”“资本家的财富从哪里来?”“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吗?这些问题像一把把思想的火炬,照亮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向。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评价:杜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无产阶级的经济教科书’——它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谁在剥削我们’‘我们为什么必须反抗

四、阅读体验:从“困惑”到“觉醒”的智性突围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剩余价值率等术语绕晕——“这些和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直到读到第三章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杜冈用面包房的一天还原了剩余价值的榨取过程:凌晨3点,面包师开始揉面(无偿劳动);早上6点,面包出炉,老板以成本价收购(仅支付面粉、燃料钱);中午,面包师用计件工资(每烤10个面包赚1卢布)领工资,但这些面包的售价是成本价的3倍”——老板赚的2倍利润,正是面包师无偿劳动的成果。这个场景化的解释,让我突然开窍:原来工资不是劳动的全部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原来老板的利润,本质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最触动我的,是他贯穿全书的革命信念。在分析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时,他没有停留在描述危机现象,而是写道:危机不是偶然的灾难,而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当资本家为了利润无限扩大生产,而工人因贫困无力购买商品时,危机就会爆发。但危机也会带来革命的契机:工人在失业中觉醒,在饥饿中团结,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在黑暗中看见光明的视角,比任何经济预测都更有力量——它教会我们:理解剥削,不是为了认命,而是为了反抗

五、评价与影响力:革命年代的“经济灯塔”与当代的“批判武器”

《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术地位,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称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俄国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为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直言:杜冈对帝国主义寄生性的分析,是我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起点。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影响了俄国革命的策略——1905年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用杜冈的剩余价值理论向工人宣传罢工的必要性,用帝国主义剥削解释战争的危害,极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资本主义矛盾的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经济现象。当我看到某互联网公司用996压榨员工却给高管发天价年薪时,会想起杜冈对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如果工人创造的价值是100,工资是20,那么剩余价值率就是400%——这就是996的本质:用工人的超长劳动为资本家创造超额利润当我讨论全球供应链不平等时,会联想到他对帝国主义依附性的分析: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垄断’‘品牌溢价攫取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出卖资源’‘廉价劳动力生存——这不是全球化的好处,而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新形式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觉醒者的经济宣言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提出了多少经济规律,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资本主义不是完美的经济体系,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剥削机器经济的本质不是数字的增长,而是人与人的关系;财富的积累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对他人劳动的占有。这些看似过时的20世纪初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经济的繁荣,都始于对剥削的掩盖;任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真相的揭露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经济学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资本的盲目崇拜;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阶级矛盾的认知边界。正如杜冈在书末写的:经济学的使命,不是为资本主义辩护,而是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武器——当我们读懂了商品-货币-资本的秘密,就能更勇敢地站出来,为改变这个世界而斗争。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经济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模型,而是带着温度的阶级分析”——就像20世纪初的杜冈,用数据的严谨与革命的激情,始终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每一个经济数据,都是某个人的血汗;每一个经济规律,都是某段阶级斗争的历史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资本主义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流着工人的血汗,而每一个金币的背面,都刻着剥削的密码——读懂它,才能推翻它。​​或许,这就是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经济,就是理解阶级;而读懂阶级,才能真正读懂历史的下一步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与细节,讲好人间故事 | 爱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与细节,讲好人间故事 一、书籍核心价值:非虚构写作的“全能指南” 这本书像一把瑞士军刀,拆开是50余位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编剧的实战经验,合起来是一本覆盖非虚构写作全流程的“方法论圣经”。从如何挖掘一个能引发共鸣的主题(比如书中提到的“婴儿被劫案”如何通过细节选择升...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 爱阅读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当代视角重审汉学”的学术随笔集,传统学问的“现代转译器” 若要给《汉学书评》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1世纪的‘汉学解剖刀’”。这部由中国古典文学学者陈平原(化名)耗时8年撰写的学术随笔集(2021年初版...

《好好学习》:打破低效努力的陷阱,构建终身受用的知识体系 | 爱阅读

《好好学习》:打破低效努力的陷阱,构建终身受用的知识体系 一、书籍基本信息:知识管理领域的“武功秘籍” 这部2017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成长类著作,是成甲用十年知识管理实践淬炼的方法论。全书256页的篇幅中,藏着比《学习之道》更接地气的认知升级指南——当成甲在序言中写下“真正的学习不是收集信息,...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 爱阅读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玄幻版的"极限修炼启示录" 《极限大魔尊》是网络作家"魔尊本尊"自2024年起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玄幻小说,目前已更新至138.21万字。小说以"主角通过极限修炼突破九重天劫"为核心设定,构建了涵盖魔功、天劫、宗门争霸的...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