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6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若说中国历史是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那么《中国疆域沿革史》便是藏在卷底的透明坐标”——它不是冰冷的疆界罗列,而是一部会呼吸的疆域史。顾颉刚、史念海两位先生合著的这部著作(初版于1938年,1955年修订),用三十八万字、上百幅古地图与考证图,将先秦至明清的疆域变迁,从固定版图的刻板印象中解救出来,还原成一个由地理、民族、政治、文化共同编织的动态生长过程。读它时,我总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书,而是一把时光钥匙”——每翻一页,都能打开一扇通往古代的地理任意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破界”之作,照见文明的包容性

《中国疆域沿革史》由中国现代史学奠基人顾颉刚与历史地理学泰斗史念海共同完成。顾颉刚以古史辨闻名,擅长从文献中剥洋葱;史念海则是地理学出身,精于将文字记载落地为山川形胜。两人的合作,让这部书既有考据的锋利,又有空间的温度

全书以时间为经(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以空间为纬(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的互动),重点考证了历代疆域的实际控制范围”“治边政策”“民族融合节点,甚至细化到某座关隘的军事功能演变”“某条河流改道对疆域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史书重中原轻边疆的叙事惯性,也颠覆了现代人对中国疆域自古如此的误解——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是无数族群接力书写的共同家园。

二、核心价值:打破“疆域幻觉”,读懂“中国”的生长逻辑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用动态视角中国。它教会我:​​中国的疆域从不是天赋神授的固定版图,而是多民族在数千年中碰撞-融合-共生的结果;所谓自古以来,不是单方面的扩张史,而是各文明在地理空间中相互塑造的共生史​​

比如书中对河西走廊的考证,彻底刷新了我对边疆的认知: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河西走廊虽被纳入中原王朝管辖,但当地羌、戎、汉杂居的状态从未改变——汉人屯田、羌人放牧、匈奴袭扰,直到唐代设河西节度使,才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治理模式。这种动态平衡的视角,让我突然明白:今天我们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深厚的历史基因——我们的祖先早就在疆域的褶皱里,写下了共融的密码。

这种认知对当下的我们尤其珍贵。当网络上偶尔出现地域对立”“疆域争议的杂音时,《疆域沿革史》像一盆清醒的历史水——它告诉我们:所谓边界,本质是不同文明协商后的共生线,而非某一方征服纪念碑

三、内容亮点:从“一张地图”到“一部活史”的魔法

《疆域沿革史》最动人的,是它把地理考证变成了历史剧场。顾颉刚与史念海像两位技艺高超的历史导演,用文献、考古、地图三重证据,让静态的疆域了起来。

比如书中考证九州的由来:传统认为《禹贡》中的九州是大禹划分的行政区划,但顾颉刚通过比对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与先秦诸子记载,提出九州其实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家的理想蓝图——当时诸侯争霸,定九州、大一统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景。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书中附上了《禹贡》原文与《左传》《孟子》的引文对照表,甚至在地图上标注了传说中冀州”“兖州的可能位置。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的:历史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江河。《疆域沿革史》正是用考据为桨,载着我们在江河里逆流而上,打捞那些被遗忘的理想与争执

再如对安西都护府的考证,史念海没有停留在设立时间”“管辖范围的罗列,而是结合《旧唐书·地理志》《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还原了唐代驻军如何与当地粟特人、吐蕃人共建城镇——汉人教他们农耕,胡人教他们养马,商队在龟兹、于阗的集市上交换丝绸与宝石。书中有张手绘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汉军屯田区、胡商聚居点、佛教寺院的位置,看着那些交错的色块,我仿佛听见了驼铃与汉语、胡语交织的喧嚣。

这些细节,让疆域从课本上的名词解释,变成了有温度、有声音、有烟火气的生活现场

四、写作特点:文献是骨,地图是肉,情怀是魂

顾颉刚与史念海的写作风格,完美诠释了学术也可以有画面感。顾颉刚的考据癖让书中每段结论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撑——他能从《史记·匈奴列传》的一句话里,推导出汉代匈奴的活动范围;也能从《水经注》的河道记载中,还原黄河改道对中原疆域的影响。而史念海的地理学功底,则让抽象的疆域变成了可触摸的空间——他擅长用地图叙事:一张《秦朝疆域图》,不仅标了郡县,还画出了驰道、直道、长城的位置;一张《元朝岭北行省图》,用虚线标注了冬季牧场夏季牧场的移动路线。

更妙的是,两位先生在严谨中藏着人文温度。顾颉刚在《自序》中写:研究疆域沿革,不是为了争谁占了谁的地,而是为了明白我们为何成为我们史念海则在分析清代改土归流时感慨:那些被派往西南的官员,或许不懂苗语、不惯瘴疠,但他们留下的学堂、修筑的栈道,最终成了连接汉彝的桥梁。这些文字,让学术著作有了人文的心跳

五、阅读体验:从“烧脑”到“上瘾”的奇妙旅程

初读《疆域沿革史》时,我也曾被密集的古地名、文献引用劝退”——比如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这里的河南地到底是今天的哪里?需要翻到注释页,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才能确定。但随着阅读深入,那些障碍反而成了线索:当我跟着书中考证,从《诗经·小雅》里的玁狁孔炽追到西周的朔方,再看到汉代设五原郡时的地图,突然有一种破案的快感——原来匈奴”“朔方”“五原这些词,都是同一片土地上不同时间的标签

最让我震撼的,是读到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章节。书中没有笼统地说自古以来,而是详细考证了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后和亲盟书、元代《萨迦世系史》中关于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的记载、明代多封众建的治藏政策,甚至引用了清代《卫藏通志》中藏汉官员共同绘制地图的记录。合上书页时,我望着窗外的北京地图,突然觉得那些纵横交错的街道,与书中的古道、关隘、屯田区,本质上都是连接的象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中原与边疆,连接不同的族群与文明。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奠基之作”,照见历史的纵深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学界的地位,可用开山鼻祖形容。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疆域沿革的专著,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开创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将文献考证、地图分析、民族学视角结合,至今仍是高校历史、地理专业的核心教材。谭其骧先生说:没有《疆域沿革史》,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而普通读者中,它的热度也在悄然升温:近年来,疆域史成为热门话题,《疆域沿革史》因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性,被多次再版,豆瓣评分长期保持在8.9分。有读者留言:以前学历史只记朝代顺序,现在才懂疆域变迁才是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结语:它让我读懂中国的另一种模样

合上《中国疆域沿革史》时,我正站在北京景山的万春亭上,俯瞰故宫的红墙黄瓦。风里飘来护国寺小吃的香气,远处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中国的疆域,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中国的文明,是无数种声音共同谱写的。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让我跳出了汉族中心”“中原正统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更辽阔、更包容的中国:它有中原的农耕文明,也有草原的游牧智慧;有江南的诗画山水,也有西域的大漠孤烟;它曾因分裂而痛苦,却始终因融合而重生。

在这个地域标签”“文化对立偶尔被放大的时代,《中国疆域沿革史》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它提醒我们:所谓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地理盒子,而是一个开放的文明熔炉”——它的每一次疆域变迁,都是一次文明的升级;它的每一次民族融合,都是一次生命力的迸发。

正如顾颉刚在书中所言:读史者当知,疆域之广,非以武力取之,乃以文化融之。愿我们都能记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教我们如何与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他者相处。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 爱阅读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血带肉”的美国经济史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诺特丹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约书亚·施佩希特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部364页的著作以19世...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 爱阅读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时间循环的“人生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回天》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间哲学”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哲学感——深灰色钟表盘上,两根指针反向缠绕(一根指向“...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