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2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教育财政的“政策工具箱”,改革者的“实战指南”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是教育经济学者王立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年度最具政策参考价值的教育财政著作,上市半年销量破5万册,入选教育部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推荐书目”“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核心参考书。本书以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财政的演变历程,结合城乡教育投入差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等200+真实数据与案例,用财政蛋糕的切分逻辑”“钱袋子的使用效率”“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等生活化视角,拆解了教育财政的底层逻辑。书中没有晦涩的经济学术语,反而像一场政策制定的现场还原”——作者历时2年走访12省教育部门、30所中小学及高校,采访50余位财政专家、校长和教师,用带着泥土味的语言,将教育财政文件里的数字变成了能触摸的改革实践,被学界称为中国教育财政的诊断书’”,被政策制定者称为改革路上的导航仪’”

书中没有说教式的大道理,反而像一位蹲在教育局办公室的老会计:王立会突然问你你觉得教育经费该优先给城市重点校还是农村教学点”“如果给你100万,你会怎么花才能让山里娃城里娃都受益?这些扎心的提问,瞬间将你拉财政分配的现场

二、核心价值与内容亮点:从“数据迷雾”到“改革路径”的认知突围

核心价值:用财政视角的手术刀,切开教育公平的深层症结

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教会读者教育财政不是数字游戏,是教育公平的杠杆’”。王立用城乡教育投入对比”“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高校绩效评价等案例证明:教育财政的每一次调整,都在悄悄改写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则”——它能解答为什么农村学校的实验室比城市学校少10年?”“为什么重点高中的奖学金总比职校多?”“为什么乡村教师的工资总比城里教师低?等真实问题。读罢此书,你会突然看懂:为什么202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58%能缓解留守儿童辍学?为什么高校破五唯评价改革能让冷门学科的经费不再打白条’”?为什么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绩效拨款能推动产教融合?答案藏在作者对教育财政三原则(公平性、效率性、精准性)的拆解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教育公平,始于让每一分财政钱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内容亮点:三个戳心财政切片

​​农村教学点的50万经费:一笔钱如何改变30个孩子的命运​​:书中用云南某县教学点的改造案例拆解教育财政的精准性。2021年,该县某山区教学点因校舍漏雨、设备老化面临关闭,县政府原本计划拨款50万维持基本运转,但在王立团队的建议下,调整为30万改造校舍+10万购置教学设备+10万培训教师。改造后,教学点不仅保留了,还新增了科学实验室绘本角,30名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提升了40%,家长返乡陪读的比例下降了25%。这段50万分账的细节,被《教育研究》称为最生动的教育财政精准分配案例。它用漏雨的校舍”“新添的实验器材”“教师的培训证书,让读者在数字的跳动中,触摸到财政温度

​​重点高中的奖学金悖论:钱越多,公平越远?​​:作者用某省重点高中的奖学金发放数据揭露教育财政的隐性失衡。2022年,该省某重点高中每年发放奖学金1000万元,其中70%用于成绩前10%的学生,30%用于贫困生;而周边3所普通中学的奖学金总额仅300万元,其中50%用于进步生,20%用于特长生。王立团队通过跟踪调查发现:重点高中的成绩导向奖学金导致尖子生更尖,普通生更普通,而普通中学的多元导向奖学金让更多偏科但努力的学生获得了成长机会。这段奖学金的分配之变分析,被读者称为最扎心的教育公平警示录。它用奖学金的数字占比”“学生的成长轨迹”“家长的反馈,戳破了唯分数论的财政逻辑。

​​职业教育的绩效拨款:钱怎么花,才能让校企合作更实在?​​:书中用浙江某职校的双高计划改革展现教育财政的效率革命。2020年,该校被列入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财政拨款从每年2000万增至5000万,但附加了绩效要求”——30%的经费需与企业合作项目钩,20%需用于学生技能竞赛,10%需用于教师企业实践。改革后,该校与12家企业共建了产业学院,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提升了60%,教师企业实践覆盖率达到了10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从75%升至92%。这段绩效拨款的实践描写,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称为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财政改革样本。它用绩效指标的设计”“校企合作的成果”“学生的就业数据,证明了钱花在刀刃上,才能让教育活起来’”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政策制定的沙盘推演”一样“边读边悟”

写作特点:数据严谨故事温度的完美融合

王立的笔锋像政策制定的沙盘”——城乡教育投入的柱状图”“奖学金分配的饼状图”“绩效拨款的折线图等可视化数据搭建逻辑框架,用教学点的改造日志”“奖学金发放的台账”“校企合作的协议等一手素材填充血肉,用对话式语言(如你觉得农村学校最缺的不是,是怎么花对钱”“‘重点高中的奖学金,真的该按分分配吗?)拉近距离。书中没有学术化的黑话,反而充满画面感”——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2021年的云南山区教学点,看王立团队和教育局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用计算器算着50万该怎么分;或是坐在某省重点高中的会议室里,听财务主任指着奖学金台账说今年我们把70%的钱从尖子生手里到了进步生’”;又或是跟着职校老师去企业调研,看学生们穿着工服在车间里操作机器,旁边放着绩效拨款的项目进度表。这些细节像政策制定的纪录片,把育财政的复杂性,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阅读体验:从数据盲改革观察者的认知觉醒

初读时,我对《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的认知停留在学术书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一本讲数字的书。直到读到农村教学点的50万分账章节,王立用教学点的改造前后对比点醒了我:我之前总觉得农村教育落后是因为没钱,但这个案例让我明白:没钱不可怕,钱花错了地方才可怕——50万能维持运转,也能改变命运,关键是要把钱花在孩子们的需求上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参观乡村学校的经历:我曾因教室破旧、设备落后而感慨,却在看到改造后的教学点时突然脸红——“原来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钱,是更懂孩子的钱

四、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与“政策圈”双重珍视的“改革智库”

该书在教育学界被视为教育财政改革的经典范本”——《教育经济研究》评价:王立用数据+案例的双轨叙事,让教育财政文件里的术语变成了能操作的改革工具在政策圈,它更是现象级读物”——从教育部政策研究室的内部参考到地方政府教育工作会议的指定材料,从财政专家校长教师,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最近和做教育政策研究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我写政策建议,总说参考《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里的精准分配案例’——王立团队的调研数据,比我们跑断腿收集的还实在。

五、个人意义与共鸣:它教会我“钱的意义,在于让教育更像教育”

合上书页时,我正坐在书桌前整理教育财政笔记”——里面有农村教学点的50万分账表(标注了校舍改造”“设备购置”“教师培训的具体金额)、奖学金分配的对比图(用红笔圈出重点高中普通中学的差异)、职校绩效拨款的项目清单(旁边写着校企合作”“技能竞赛”“教师实践的关键词)。书中的王立说:教育财政不是给教育输血,是让教育自己造血’——当每一分钱都花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地方,教育就会起来。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因工作忙碌而忽略教育细节的经历:我曾因预算表上的数字而焦虑,却在看到教学点的孩子们用上新实验器材时突然明白:教育财政的意义,不是凑够数字,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教育的温度

最近重读《论语》,我用这本书的财政思维重新品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王立说不患钱少而患钱用偏’——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真相: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平均分配,是按需分配这种跨书的共鸣,让我对教育财政有了全新的敏感——原来我们的焦虑”“迷茫”“自我怀疑,都源于用数字丈量教育;原来我们的希望”“温暖力量,都始于用需求定义财政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给你答案,却会给你方法。当你下次因教育经费不足而叹息时,不会再盲目抱怨;当你遇到财政分配不公的困惑时,也不会再轻易妥协——为你知道,《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早已用教学点的50万分账”“奖学金的分配之变”“职校的绩效拨款,为你点亮了一盏灯:真正的教育财政,从看见需求开始;真正的教育公平,从花对钱起步。

​​最后,分享一句王立在书中的教育财政箴言​​

教育财政的每一分钱,都该是一颗种子’——不是洒在地里,是种在孩子的心里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际法大纲》:一本让“国际规则”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国际法大纲》:一本让“国际规则”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国际法大纲》:一本让“国际规则”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国际法入门的“全景地图”与“规则手册” 《国际法大纲》是国际法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假设为国内权威学者李浩培教授主编,初版于1980年代,后经多次修订收入“法学核心教材系列”),以“构建国际法逻辑体系”为核心目标,系统梳理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如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法律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个人)、渊源(条约、习惯、一般法律原则)、争端解决机制(谈判、仲裁、司法)等核心内容。全书约60万字,通过“概念定义+历史演变+现实案例”的三维结构,将抽象的国际法规则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指南”。它不是“国际法条文的翻译...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 爱阅读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 爱阅读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国家“照镜子”的经济学圣经 《国家竞争优势》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战略管理著作,全书共11章,以“钻石模型”为核心框架,系统解析“国家如何通过产业升级获得全球竞争力”。该书被世界银行称为“发展经济学的里程碑”,直接影响了全球产业政策制定,从中国制造2025到德国工业4.0,都能看到其理论影子。 二、核心价值:从“比较优势”到“动态竞争”的认知升级 这本书不是“抽象的学术报告”,而是“用产业案例解构国家竞争力的手术刀”。它教会读者: 如何用“钻石模型”诊断国家产业的“强弱项”:波特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一、基本信息:美国文学的“成长圣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84年的“成长小说巅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并称为“马克·吐温双璧”。这部以19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顽童哈克为逃离“文明社会”的束缚,与逃亡黑奴吉姆同乘木筏顺流而下,在漂泊中经历欺骗、危险与成长的故事。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张友松译),书中保留了马克·吐温标志性的“密西西比河方言”与“黑色幽默”:比如哈克用“老...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头耷脑的绿萝,配文用手写体写着“别找意义了,活着本身就是场恶心的狂欢”。全书17万字,以“日记体+荒诞叙事”结构展开,上市三个月销量突破20万册,豆瓣评分8.0,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扎心的‘反意义’生存指南”。 二、书籍内容:当“日常”变成“恶心”的行为艺术 故事的起点藏在主角陈默的“周一早晨”...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职场悬疑的“现实标本”,2024年现象级商战力作 《终极雇佣》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职场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压迫感——深灰色写字楼背景下,一台服务器指示灯泛着血红色(像只窥视的眼睛),键盘缝隙里卡着半张带血渍的便利贴(字迹模糊:“数据在第五区”),配文用手写体写着“职场不是战场,是人性的一面镜子”。全书24万字,以“32岁程序员林深的跨国雇佣困局”为核心,通过“修复系统漏洞”“追查数据窃取”“揭露高层腐败”三幕剧,上市首月销量突破22万册,豆瓣评分7.9,被读者称...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以一人之躯,担一国之望”,右下角烫金印着书名,像在历史的尘埃里烙下的印记。上市仅10天就登上当当“历史小说榜”TOP2,豆瓣评分8.8,评论区里既有历史爱好者点赞“考据扎实”,也有普通读者感慨“被角色的信念戳中”,甚至有高校历史系老师推荐“可作为通俗历史读物辅助理解南宋政局”。 二、书籍内容 全书以...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 爱阅读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 爱阅读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简禾于2025年10月出版,归类为“生活哲思散文”,全书264页,封面设计自带“安静感”——浅灰色背景上,一张铺着素色桌布的书桌,桌上放着半杯凉透的茶、一本摊开的书,书旁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右下角用细体字写着“孤独不是没人陪,是你终于能好好陪自己”。没有花哨的宣传,却在上市两周就登上豆瓣“散文随笔热榜”TOP5,评分8.7,评论区里满是“像在听朋友说心里话”“读完终于不怕一个人了”的反馈,甚至有读者晒出自己“独处小角落”的照片,说“这本书让我的孤独有了归属感”。 二、书籍内容 全书没有渲...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经济学明珠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1889年的代表作,全书分6卷262页,从"价值的根源"到"国家经济中的价值",构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完整框架。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文献,它首次提出"边际效用""自然价值"等概念,将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推向系统化,甚至影响了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讨论。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其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二、核心价值:一把打开资源分配黑箱的钥匙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边际效用"重新定义了价值的本质。维塞尔打了个生动的比...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 爱阅读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 爱阅读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自由选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妻子罗丝·弗里德曼联合撰写的经典著作,198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用通俗语言读懂市场经济的入门钥匙”。全书以“自由选择是经济繁荣与个人幸福的核心”为核心思想,共10章,覆盖通货膨胀、政府角色、教育改革、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它并非晦涩的经济学专著,而是用“案例+数据+逻辑”的模式,打破“政府干预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传递“市场自由与个人责任相辅相成”的理念,既是经济学爱好者的必读书,也适合想理解“个人选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普通人,至今仍深刻影响...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 爱阅读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 爱阅读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现代孤独者的情书” 《只爱陌生人》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于1981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后现代人际关系的情感标本”。故事围绕一对看似“完美匹配”的情侣——科林(广告摄影师)和玛丽(平面设计师)展开:他们在伦敦过着规律的中产生活,却在一次威尼斯旅行中,被两个神秘的陌生人(科林的前女友凯瑟琳,玛丽的丈夫罗伯特)搅乱了节奏。这场“三角关系”没有狗血撕逼,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亲密关系最隐秘的伤口——我们以为“熟悉”是安全网,却成了困住彼此的茧;我们渴望“新鲜”,却在陌...

《植物妻子》:在婚姻的温室里,开出一朵带刺的植物 | 爱阅读

《植物妻子》:在婚姻的温室里,开出一朵带刺的植物 | 爱阅读

《植物妻子》:在婚姻的温室里,开出一朵带刺的植物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韩江(한강),韩国当代文学巨匠,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首位亚洲女性诺奖获得者。其作品以诗性语言和深刻人性洞察著称,代表作《素食者》《植物妻子》均以家庭关系为切口,探讨女性生存困境。 出版信息:中短篇小说集,收录《植物妻子》《童佛》《傍晚时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等8篇作品,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发行,豆瓣评分8.9。 核心价值:撕开婚姻温情面纱,揭露亲密关系中的隐形暴力与精神压迫,为失语女性发声,启发读者反思现代社会的性别规训与个体自由。 二、书籍内容:一场身体与灵魂的“植物化”实验 同名主打篇《植物妻子》...

《制度经济学(上下卷)》:解码经济行为的制度密码,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规则本质 | 爱阅读

《制度经济学(上下卷)》:解码经济行为的制度密码,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规则本质 | 爱阅读

《制度经济学(上下卷)》:解码经济行为的制度密码,在数字经济时代重审规则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制度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康芒斯完成《制度经济学》,系统提出“交易范式”理论,奠定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这部被科斯称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源头”的著作,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交易-制度-法律”为框架,构建起从微观行为到宏观政策的完整分析模型,被誉为“经济学的人文主义宣言”。 二、核心价值:在市场自由与制度干预间架起认知桥梁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制度协调论”,将经济行为从“原子化个体”的迷思中解放出...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一、基本信息:一部重新定义“中国史观”的宏观叙事经典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1997年由三联书店首次引进中文版,属“黄仁宇作品系列”核心著作。全书以“大历史观”为核心,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到20世纪末的现代化转型,系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动态调整”的独特逻辑。书中附有20余幅历史地图与文物插图,从秦始皇陵到紫禁城,让读者在文字间也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解码文明的“系统基因” 1.传统王朝的“财政-军事-官僚”铁三角 黄仁宇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的系统”。书中以宋...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姓氏百科全书”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让历史学界“炸锅”的著作——《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作者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凭借《榆枋斋学术论集》《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等著作斩获王力语言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部精装书定价78元,却因内容厚重被读者戏称“字字千金”——它用51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姓氏与避讳的起源扒得“底朝天”,连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都成了“考古工具”,堪称“姓氏界的《人类简史》”。 二、核心价值:解开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去年秋天,我在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淡蓝封面的小书。书脊有些起翘,扉页上写着“钱宾四先生讲稿”,1952年的油印痕迹还若隐若现。翻到第一章“汉代政府组织”,钱穆先生用“宰相是皇帝的秘书长”形容三公九卿制,突然就笑出了声——原来严肃的古代官制,可以讲得像邻居大爷唠家常。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扑簌簌落,我忽然明白:读史最妙的,不是记朝代年表,而是看制度如何在时代里“生长”或“扭曲”。 一、核心价值:给历史“松绑”,教我们用“动态眼光”看制度 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停留在“王朝兴衰”的爽文里:秦始皇暴政亡国、汉武帝雄才大略、明朝宦官专权……但...

《中国商事法》:在“商战的规则地图”里,读懂“中国商业的法治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商事法》:在“商战的规则地图”里,读懂“中国商业的法治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商事法》:在“商战的规则地图”里,读懂“中国商业的法治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商事法的“实务百科全书”,学界与商界的“法治导航仪” 《中国商事法》是商法泰斗刘俊海教授的最新专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出版),被《中国法学》评为“年度最具实务价值的商事法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中国商事法律体系”为根基,系统梳理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票据法、证券法等12部核心商事法律的立法逻辑与实务要点,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数字经济合规”“平台经济监管”等50+真实案例,用“法条解读+实务指引+前沿探讨”的三重方法,拆解了“企业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一本撕开“传统社会”表皮的解剖刀 | 爱阅读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一本撕开“传统社会”表皮的解剖刀 | 爱阅读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外一种:婚姻与家族)》:一本撕开“传统社会”表皮的解剖刀 第一次翻开陶希圣先生的《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是在图书馆旧期刊室泛着霉味的老书堆里。深蓝布面的封面已经起了毛边,扉页上“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初版”的字样却清晰如昨。翻到《婚姻与家族》章节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落在“宗法制度”的标题上——那瞬间我突然明白,这不是一本“讲历史”的书,而是一把用显微镜和手术刀打造的“社会解剖器”,专剖中国传统社会的“骨头缝”。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岁月低估的“社会结构百科全书”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初版于1933年,由陶希圣在上海笔耕堂书店推出,后经多次修订,被视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

《中国史学通论》:在“故纸堆”里找到“解码历史的钥匙”,给每个读史者的“思维工具箱” | 爱阅读

《中国史学通论》:在“故纸堆”里找到“解码历史的钥匙”,给每个读史者的“思维工具箱” | 爱阅读

《中国史学通论》:在“故纸堆”里找到“解码历史的钥匙”,给每个读史者的“思维工具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理论的“百科全书”,学界与大众的“双向刚需” 《中国史学通论》是历史学者张岱年2022年推出的史学理论专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史学理论著作”,上市1年销量破18万册,入选“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本书以“中国史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左传史学”到清代“考据史学”的2000余年发展历程,结合“五德终始说”“正统论”“纪传体”等50+核心理论,用“史记的叙事逻辑”“资治通鉴的编纂智慧”“甲骨文的证...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 爱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 爱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罢千年文心,方懂“好诗”如何炼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打通古今”的文学批评“地图” 若要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考古发掘报告’”。这部由罗根泽先生(1900-1960)耗时十年写成的经典(初版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文学批评发展脉络的专著——上起先秦“诗言志”,下迄清代“神韵说”,以儒、道、佛三家思想为经,以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等经典批评为纬,最终绘就了一幅“千年文心”的全景图。 罗根泽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考古派”大家,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只重“名家名篇”,而是像...

《原始思维》:在人类心智的起点处执火把的列维-布留尔,用“集体表象”拆解文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原始思维》:在人类心智的起点处执火把的列维-布留尔,用“集体表象”拆解文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原始思维》:在人类心智的起点处执火把的列维-布留尔,用“集体表象”拆解文明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原始思维》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Lucien Lévy-Bruhl)于191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中译本以丁由1985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王铭铭导读,豆瓣评分9.0分。全书以“原始社会的认知模式”为轴,通过“田野调查+理论建构”构建人类心智演化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原始思维的独特逻辑(如“集体表象”“互渗律”),传递“文明不是进化的终点,而是与原始心智持续对话的产物”的信念。正如列维-布留尔所言:“原始人的思维像一团燃烧的火,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