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在历史褶皱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底层密码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1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在历史褶皱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底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手术刀精度"书写的经济史诗

由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体创作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堪称中国当代经济史的"清明上河图"。全书以1978年为起点,用30万字、400余个数据图表,系统梳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路径。不同于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书中穿插了大量基层改革者的口述史,比如安徽小岗村村民按手印分田的契约原件照片,让历史瞬间有了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中触摸改革的痛与痒

价格双轨制的"魔术"

书中用"冰火两重天"形容1980年代的价格改革:计划内钢材每吨600元,计划外市场价却飙至2000元。这个细节瞬间解释了为何会出现"倒爷"现象——就像电影院前黄牛票比原价贵三倍,但总有人愿意买单,因为"计划票"是入场券,"市场价"是真实需求。

国企改革的"手术记录"

1994年邯郸钢铁厂推行"模拟市场核算",书中还原了工人们如何把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炼钢车间主任的办公桌上摆着算盘,旁边贴着"省下一度电,多发半斤钢"的标语。这种"微观经济学在车间落地"的描写,比任何理论阐述都更震撼。

入世谈判的"棋局复盘"

2001年中美WTO谈判中,龙永图团队用"红黄蓝"三色文件分类应对美方要求:红色是绝对不让步的领域(如农业补贴),蓝色是可妥协空间(如金融开放节奏)。这个"交通灯策略"的比喻,让复杂的国际谈判变成可操作的战术手册。

三、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通俗表达的完美平衡

作者团队采用"双线叙事":主线是中央文件与会议记录构成的"官方时间线",辅线是基层改革者的日记、信件构成的"民间记忆"。例如在讲述1992年南方谈话时,既引用邓小平南巡专列上的讲话原文,又穿插了深圳蛇口工业区工人听到消息后彻夜赶工的场景,如同用显微镜与望远镜同时观察历史。

四、阅读体验:像拼图般解开经济改革的密码

翻开此书如同打开一个装满老照片的铁盒:1984年杭州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蹬着三轮车卖文具的照片,19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时的工地手绘规划图,2008年金融危机时温家宝总理在车间与工人握手的画面……这些碎片逐渐拼出中国经济的完整图景。书中特别设置的"改革者说"专栏更妙,比如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回忆:"每次开会都像在悬崖边开车,方向盘左打是计划,右打是市场,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

五、评价与影响力:被政策制定者奉为"改革词典"

学术界的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变革中国》中引用本书数据多达23处,称其为"理解中国奇迹的钥匙"。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宣部将本书列为"干部必读书目"。

社会的热议

2020年疫情期间,#价格双轨制与口罩供应#的话题阅读量破2亿,网友将书中"计划与市场并存"的理论与当时"政府调拨+市场采购"的防疫物资分配模式对比,引发对"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讨论。

个人阅读的震撼

读到1998年国企改革导致3000万工人下岗时,书中引用了一位大连纺织女工的日记:"今天领到买断工龄的2万元,走在厂区看到'欢迎外商考察'的横幅,突然明白原来我们这些'主人翁',早就被标好了价格。"这段文字让我想起疫情期间教培行业从业者的转型阵痛——历史从未重复,但总在押韵。

六、金句分享:改革的本质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摸着石头过河,但石头不会自己漂过来"——这句书中反复出现的改革方法论,在2023年人工智能浪潮下显得尤为深刻。当我们在讨论ChatGPT是否会取代人类时,或许该想想:40年前改革者们也不知道石头会漂向何方,但他们依然选择下水。

七、为何推荐这本书?

在"内卷"与"躺平"成为热词的今天,《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像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所有看似突如其来的变革,背后都是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突围。当你在职场中抱怨996时,不妨想想1980年代深圳蛇口的工人如何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打破大锅饭——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而是需要"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这本书不会告诉你答案,但会让你理解:我们今天走的每一步,都是40年前那群人未竟之路的延续。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在历史褶皱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底层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时代流浪者的精神肖像”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非洲中部一条虚构的河流“赞比西河”为背景,讲述了印度裔商人萨林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在河湾小镇经营商店,见证传统部落文明瓦解、现代国家机器崛起,最终在独裁统治下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这部被称为“后殖民文学圣经”的作品,用细腻的笔触撕开了“独立”“进步”等宏大叙事的裂缝,被誉为“理解非洲现代性困境的钥匙”,至今仍是哈佛大学“后殖民研究”课程核心文本。 二、内容亮点:河湾的“三重变奏”,比动荡更刺痛的是沉默 若用一句话...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dultery,通奸)的刑罚展开。全书不过20万字(中译本),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清教社会压抑的表皮,露出人性最隐秘的褶皱——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更被公认为“美国第一部心理小说”,影响了福克纳、托妮·莫里森等后世大师。 二、内容亮点:不是“道德审判”,是灵魂的“显影实验” 若...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晕染成淡蓝色的雾。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而是苏晚历时四年,采访37位不同年龄、职业的普通人(包括退休的钟表匠、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移民画家、非遗传承人),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用“呼吸、眼睛、记忆”三个关键词,拆解“人如何通过感官保存自我”的生命课题。 二、内容亮点:感官是记忆的“隐形...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打招呼”“看一场演唱会”,本质都是一场场“生产情感能量的仪式”。全书没有堆砌晦涩术语,而是收录了从职场会议到街头抗议、从家庭聚餐到线上社群的数百个日常案例,拆解了“为什么有的互动让人开心到想重复,有的互动却让人累到想逃离”。哪怕你不是社会学研究者,读它也能搞懂“怎么让自己的社交更舒服、更有能量”,至...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子与邻居弗兰克的日常互动。全书未直接出现“嫉妒”一词,却通过百叶窗角度变化、蜈蚣尸体等细节,将人性最隐秘的幽光投射在客观物象的排列组合中。它不提供答案,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现代人最深的生存困境:当爱与监视陷入“不可能”的循环,我们如何通过细节堆砌对抗虚无?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荒诞与真实 香蕉林与...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年)的重要著作,成书于他因癌症病重的最后两年,最终由同事整理出版(1958年)。这部未完成的遗作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哲学原点”,中译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译者为计算机科学史专家范德比尔特大学教授保罗·切鲁茨基——其翻译既保留了冯·诺依曼严谨的科学逻辑,又用通俗语言拆解了复杂的神经科学与计算...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买菜路上的感悟”“病房里的对话”“与钱钟书、钱瑗的往事回忆”,用“老人的絮叨”般质朴的语言,撕开了“人生”的华丽包装,露出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是“生死哲学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用96年人生经验写就的温柔指南”——从“如何面对衰老”到“怎样与孤独和解”,从“命运的无常”到“爱的永恒”,杨绛用...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清社会“礼教大防”下的欲望暗流——通过分析法律档案、风俗文献、民间契约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传统社会的性政治底层代码”。它不仅还原历史细节,更让读者学会“在道德教条里看见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当读到“寡妇如何用‘守节’换取家族资源”时,能立刻联想到现代女性的“职场隐形规则”;当看到“青楼女...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教你的“意志力充电术”,把拖延症变成行动力的科学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教你的“意志力充电术”,把拖延症变成行动力的科学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教你的“意志力充电术”,把拖延症变成行动力的科学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称作“心理学界《健身环大冒险》”的实操手册 《自控力》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基于斯坦福大学“意志力科学”课程创作的畅销书,2011年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全球销量超500万册。全书以“自控力是可训练的肌肉”为核心,通过10周实验计划、25个互动练习,拆解了压力、情绪、社交对自控力的影响。这本书像一本“心理健身指南”,用科学实验证明:自控力不是天赋,而是像举铁一样,越练越强。 二、内容亮点:用“实验室数据”重构自控力认知 1. 意志力消耗理论:你的大脑像手机,电量有限 麦格尼格尔提出...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经济学明珠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1889年的代表作,全书分6卷262页,从"价值的根源"到"国家经济中的价值",构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完整框架。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文献,它首次提出"边际效用""自然价值"等概念,将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推向系统化,甚至影响了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讨论。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其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二、核心价值:一把打开资源分配黑箱的钥匙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边际效用"重新定义了价值的本质。维塞尔打了个生动的比...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 爱阅读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 爱阅读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自由选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妻子罗丝·弗里德曼联合撰写的经典著作,198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用通俗语言读懂市场经济的入门钥匙”。全书以“自由选择是经济繁荣与个人幸福的核心”为核心思想,共10章,覆盖通货膨胀、政府角色、教育改革、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它并非晦涩的经济学专著,而是用“案例+数据+逻辑”的模式,打破“政府干预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传递“市场自由与个人责任相辅相成”的理念,既是经济学爱好者的必读书,也适合想理解“个人选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普通人,至今仍深刻影响...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 爱阅读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 爱阅读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由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撰写的小书,初版于1757年,薄薄的百余页却藏着撼动信仰根基的力量。它不像神学著作那样堆砌经文,而是像人类思想的考古报告——休谟带着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习俗里"挖宝",从古希腊的多神崇拜到原始部落的自然崇拜,一步步追溯信仰诞生的源头。如今通行的中译本,既保留了休谟特有的冷静笔触,又用通俗的语言消解了哲学论述的晦涩,就像给古老的思想配上了现代解说。 二、书籍内容 翻开书页像走进一座宗教博物馆,休谟则是最特别的讲解员。他指着非洲部落对雷电的跪拜说:"你看,最初的神其实是人类对未知的'冠名权'...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 爱阅读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 爱阅读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译成14种语言的政治学圣经 作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政府论》是1689-1690年出版的政治哲学著作,201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中文译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驳斥君权神授学说,下篇通过社会契约论阐释政府起源与目的,提出立法权、执行权与对外权分立学说。这部"政治解剖刀"般的著作,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研究体系的奠基性文献,2007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洛克〈政府论〉导论》更揭示其批判菲尔默而非霍布斯的学术背景。 二、核心价值:现代政治文明的基因解码手册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青铜手术刀,剖开了政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拿到《智者》时,封面是青灰色的砂岩质感,烫金的书名像被岁月磨旧的印章,翻开扉页,作者手写的“致所有在喧嚣中寻找答案的人”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是一本教你“成为智者”的成功学指南,更像是一场邀请:请放下手机,泡杯茶,和我们一起拆解那些困扰人类千年的“思维迷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哲学走下神坛,变成一场“思维健身” 《智者》由历史学者兼哲学作家陈默耗时八年写成,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常见的“智者故事集”,它更像一本“思维实验手册”——全书以24个历史场景为切口(从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到达芬奇在笔记里画“失败的飞行器”;从庄子与...

《中古文学史论》:在“魏晋的酒与唐的月”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青春期” | 爱阅读

《中古文学史论》:在“魏晋的酒与唐的月”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青春期” | 爱阅读

《中古文学史论》:在“魏晋的酒与唐的月”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青春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中古文学的“精神地图”,学界与大众的“文化时光机” 《中古文学史论》是中古文学研究泰斗罗宗强先生的经典专著(中华书局2023年修订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断代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中古文学”为时间轴(魏晋至隋唐,约220—907年),系统梳理了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700年文学脉络,结合《世说新语》《文心雕龙》《陶渊明集》《李太白集》等100+核心文本,用“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玄学与佛学的文学渗透”“诗歌的平民化转...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一、书籍基本信息:服饰史的“考古显微镜”,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桥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服饰史学者沈雪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故宫出版社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文化深度的服饰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本书以“服饰”为透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深衣”到明清“补服”的3000年中国服饰史,结合“曾侯乙墓漆衣”“马王堆素纱襌衣”“唐代仕女图”“明清官服”等200+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用“服饰形制演变”“纹样文化寓意”“等级制度投射”等视角,拆解了“服饰如何成为社会密码”“文化...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 爱阅读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 爱阅读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政治的“解码词典”,学界与大众的“历史望远镜”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当代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的经典专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修订版),被《历史研究》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深度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1840—1949年”为时间轴,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政治事件与思想变迁,结合《清实录》《民国档案》《申报》等1000+原始文献,用“制度分析+社会视角+个体叙事”的三重方法,拆解了“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在历史褶皱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底层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在历史褶皱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底层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在历史褶皱里读懂中国经济的底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手术刀精度"书写的经济史诗 由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体创作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堪称中国当代经济史的"清明上河图"。全书以1978年为起点,用30万字、400余个数据图表,系统梳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路径。不同于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书中穿插了大量基层改革者的口述史,比如安徽小岗村村民按手印分田的契约原件照片,让历史瞬间有了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中触摸改革的痛与痒 价格双轨制的"魔术" 书中用"冰火两重天"形容1980年代的价...

《中国民治论》:一把解开“近代中国政治密码”的“思想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民治论》:一把解开“近代中国政治密码”的“思想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民治论》:一把解开“近代中国政治密码”的“思想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政治思想的“破局之作”与“精神灯塔” 《中国民治论》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字卓如)的经典政治哲学专著(初版于1903年,后经修订收入《饮冰室合集》),诞生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浪潮中。这部近8万字的著作,以“民治”为核心命题,融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系统探讨了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路径——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民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它不是“西方民主的搬运工”,而是一部“用中国视角重构政治逻辑”的“思想探险记”:民治的本质是什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藏着哪些“民治基因”?近代...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 爱阅读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 爱阅读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正统”忽略的“民间文学档案库” 《中国俗文学史》是现代文学研究泰斗郑振铎的经典著作(初版于1938年,后经修订收入《郑振铎全集》)。这部近50万字的专著,打破了传统文学史“重雅轻俗”的偏见,将目光投向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学——从先秦民歌到明清宝卷,从敦煌变文到民间故事,郑振铎像一位“民间文化拾荒者”,用20年时间遍查古籍、走访乡野,把散落在史书缝隙里的“俗文学碎片”,串成了一部“活着的文学史”。 二、核心价值:教会读者“蹲下来”看文学——原来“俗”才是文化的根 很多人对“文学史”的印象是“文人写的雅文学”,但郑振铎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