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7)读一读35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晕染成淡蓝色的雾。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回忆录,而是苏晚历时四年,采访37位不同年龄、职业的普通人(包括退休的钟表匠、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移民画家、非遗传承人),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用呼吸、眼睛、记忆三个关键词,拆解人如何通过感官保存自我的生命课题。

二、内容亮点:感官是记忆的“隐形档案馆”,每个细节都是时光的指纹

书中最动人的,不是宏大的理论,而是那些被感官放大的、带着体温的记忆碎片:

​​呼吸里的时间胶囊​​:82岁的退休火车司机老陈记得,年轻时开绿皮火车,每过长江大桥,车厢里会弥漫一股铁锈混着江风的咸。他退休后总去江边站着,深吸一口气,那股味道就钻进肺里——不是怀念,是它在帮我确认:我活过,我开过火车,我见过长江日落。神经科学家的注释让苏晚更震撼:人类鼻腔有2亿个嗅觉受体,气味记忆的留存率比视觉高300%,​​有些味道根本不需要记住,它们会直接刻进呼吸里​​

​​眼睛是记忆的取景框​​:盲人画家林阿姨的故事颠覆了我视觉的认知。她12岁因视网膜病变失明,却在30岁重新看见”——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记忆的视觉我记得妈妈的蓝布衫上有7颗盘扣,最上面那颗磨得发亮,因为她总用左手系;我记得巷口的槐树,春天的花落在地上,像撒了一把碎月亮。苏晚写道:眼睛不仅是接收光的器官,更是记忆的投影仪’——当我们说我记得,其实是在说我用眼睛再演了一遍

​​记忆是感官的合谋​​:书中记录了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日常:他记不得早餐吃了什么,却能准确描述奶奶熬的藕粉的味道,甜得像化了的冰糖,上面浮着桂花,我小时候总偷偷舔碗边的;他认不出女儿的脸,却会在听到手风琴声时说:这是我结婚时,街角的老张头拉的曲子。神经科医生说:当大脑的记忆库受损,感官会成为最后的备份盘’——它们替我们保存着最珍贵的自我

这些故事没有治愈悲情的滤镜,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记忆的新认知:​​原来的存在,从来不是靠我记得什么,而是靠我如何感知”——呼吸的节奏、眼睛的焦点、指尖的温度,它们都是时光的指纹,帮我们在岁月里认出自己​​

三、写作特点:用“感官的显微镜”写“生命的显影术”

苏晚的文字像一杯加了薄荷叶的温水,初尝清淡,细品却有回甘:

​​通感的魔法​​:她擅长把抽象的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感官体验。比如写老陈的火车记忆:铁锈味混着江风,是绿皮车厢的体香;汽笛声像一根细针,扎进耳朵里,疼,但舒服。这种五感交织的描写,让读者瞬间浸入场景;

​​细节的考古学​​:书中每个故事都藏着微观考古”——林阿姨的盘扣数量、老陈的铁锈味来源、患者对手风琴声的反应,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证据。苏晚说:记忆的真相,藏在具体里。当我们追问具体是什么,就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结构的呼吸感​​:全书分为呼吸”“眼睛”“记忆三章,每章由5-7个小故事组成,像一次感官的深呼吸”——吸入具体的气味、画面,到呼出对自我的思考。这种节奏让阅读像散步,不急不缓,却能走得很远。

四、阅读体验:像在旧相册里翻到一张自己的照片,陌生又熟悉

第一次读《呼吸,眼睛,记忆》是在秋天的傍晚,我坐在飘窗上,旁边放着一杯热可可。当读到林阿姨说我记得蓝布衫的盘扣时,突然想起自己的外婆——她去世前总说我记不得你长什么样了,却能在电话里准确说出你今天穿的毛衣是灰格子的,和我年轻时织的那件一样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红了眼眶:老陈在江边站了三十年,有天遇到一个年轻人,对方说:大爷,您站这儿干嘛呢?老陈说:闻闻长江的味道。年轻人笑:这有什么好闻的?老陈没说话,只是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来。苏晚写道:有些味道,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它是你和自己签的秘密契约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记忆从不是过去的事,它是我们和世界、和自己签订的活的契约,每一次感官的触动,都是在续签这份契约​​

五、评价与影响力:从“小众随笔”到“现象级生命读本”的两年

《呼吸,眼睛,记忆》的火爆超出了随笔集的范畴:

​​奖项与跨界​​:入围单向空间年度文学奖,被《新周刊》评为2023年最值得读的10本小书,更被神经科学界引用为感官与记忆关联的通俗读本;

​​社会共鸣​​:书中感官保存记忆的主题精准戳中当代人的记忆焦虑”——某老年大学的调查显示,78%的学员通过闻老物件味道”“触摸旧照片来对抗遗忘;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发起感官记忆挑战今天,我用呼吸记住了一杯咖啡的味道”“我用眼睛记住了妈妈织毛衣时的手势

​​个人影响​​: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说,她常把这本书推荐给因记忆衰退焦虑的来访者。有个姑娘哭着说:我记不得和男友的第一次约会了。我带她去看梧桐叶,让她深吸一口气——她突然说:我闻到了,那年秋天有桂花香。你看,记忆从来没走,它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六、核心价值:它教会我们“用感官活着”,是对抗遗忘的终极武器

《呼吸,眼睛,记忆》的核心,不是如何记住,而是如何用感官活在当下’”——因为​​所有的记忆,都是当下的叠加;所有的自我,都是感官的集合​​。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记住什么,而是学会用呼吸感受风,用眼睛记录光,用手触摸温度,我们就已经在和时间和解了。

书中有句话,我抄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忆不是过去时,是进行时’——它藏在你此刻的呼吸里,在你眼睛的聚焦里,在你指尖的触感里。你每活一次,就是在给记忆盖章小时候总觉得记忆过去的故事,长大后才明白:​​记忆是现在的自己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而感官,是这封信的邮戳​​

合上这本书很久了,我依然会在某个清晨突然想起老陈的话:长江的味道,是活的。不是因为我真的闻到了,而是终于懂得:​​我们从未真正遗忘——我们只是换了种方式,用呼吸、眼睛、记忆,继续和过去的自己,和这个世界,说你好​​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呼吸,眼睛,记忆》,答案很简单:它不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一本关于如何活着的书”——它会让你在刷手机时慢下来,闻闻咖啡的香气;会在你看照片时多盯两眼,记住妈妈眼角的细纹;会在你害怕遗忘时轻轻说:别怕,你此刻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和过去的自己,重新相遇。毕竟,这世间最珍贵的记忆,从来都不是被记住的事,而是被记住的感觉”——它们藏在我们的感官里,像星星一样,永远闪着光。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妻子》:婚姻里的“她视角”,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 爱阅读

《好妻子》:婚姻里的“她视角”,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去年冬天,我和相恋五年的男友因为“婚后谁主内”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他拍着胸脯说“我养你”,我却想起朋友圈里全职妈妈凌晨三点挤奶的背影——那种疲惫和不甘,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就在那时,朋友塞给我一本《好妻子》,说:“别急着吵架,先看看这本书。”...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积极情绪的力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权威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经典著作,2009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百万册,被读者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入门圣经’”。全书以作者20余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共8章,既打破了“积极情...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 爱阅读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金融风暴写尽时代”的“中国民族工业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典藏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巅峰”之作、以193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民族工业生存图鉴”、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