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5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在青年辽金史学者李艳(1985-)的笔下,这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早期政权(916-1125年),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更映照出中原王朝的制度辐射、欧亚大陆的文化流动,以及他者视角下被遮蔽的历史褶皱。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辽金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李艳(201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辽金史专家刘浦江)的一生都在用实证重写历史:她出身内蒙古草原,从小听祖父讲契丹人的传说,却因不满教科书式契丹史的刻板叙事(如契丹是野蛮的游牧部落,被汉人征服),转向考古证史;她是田野考古迷,曾在中国北方草原、东北辽河流域蹲守数月,亲手清理过辽代早期墓葬的随葬品、拓印过碑刻上的契丹文;她更是一位历史的翻译官,擅长将甲骨卜辞、契丹文碑刻、宋人笔记里的只言片语,还原成契丹首领的算计、牧民的日常、与中原的互动。这种学者的严谨讲故事的热情的双重底色,让《重构契丹早期史》(2022年初版)跳出了契丹史科普书的窠臼——它更像一部契丹早期社会的显微镜,用契丹文铜牌的铭文”“辽代早期墓葬的随葬品”“宋辽边境的贸易记录鲜活细节,将模糊的草原传说解码为可触摸的文明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契丹史研究的“破圈之作”

李艳的身份标签远比历史教授更鲜活:她是草原的孩子,为写作本书跑遍内蒙古赤峰(辽上京遗址所在地)、辽宁阜新(契丹故地)、河北宣化(辽代墓葬群),甚至在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国立博物馆了一周,只为核对一件辽代早期契丹文金器的出土记录;她是文献破译高手,能从一块残缺的契丹文墓志中,辨识出大贺氏联盟”“世里氏等早期部落名称;她更是一位视角的革新者,在本书中提出契丹早期史不是部落混战史,而是文明互动史’”——契丹的崛起,不是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草原传统与中原制度碰撞、融合的结果。这种互动视角实证精神的双重特质,让《重构契丹早期史》(中译本约35万字)既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一份契丹早期的生存实验报告”——它没有堆砌术语,却用契丹文铜牌的铭文”“辽代早期窖藏的铁器”“宋使笔下的契丹市集等具体场景,将抽象的历史规律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明温度

二、内容亮点:用“契丹文铜牌”解码早期契丹的“文明基因”

李艳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考古纪实作家”——她不迷恋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扎进具体的历史现场,用铜牌铭文”“墓葬随葬品”“边境贸易账等细节,还原契丹早期的真实肌理。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她提出的契丹早期文明三重基因理论,而每一重基因都紧扣互动的核心:

​​第一重基因是草原传统的韧性​​。她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土的契丹文铜牌(907年)证明:契丹的部落联盟并非松散的武力集团,而是有明确的制度约束”——铜牌上刻着大贺氏联盟的族徽、首领的世系,以及违者罚马百匹的盟誓。李艳记录了一位考古队员的惊叹:这块铜牌的铸造工艺,比同时期中原的青铜器粗糙,但铭文的结构比《辽史》记载的大贺氏世系更完整。这说明,契丹人在部落联盟时期,就已有了文字记录历史的意识。这种草原制度的自觉性,打破了游牧民族无文字、无制度的刻板印象。

​​第二重基因是中原文化的渗透​​。作为宋辽关系史研究者,李艳用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1116年)的壁画《备茶图》揭示:契丹贵族的生活已深度融入中原元素——壁画中,契丹男子穿着汉式圆领袍,桌上摆着定窑白瓷茶具,旁边的契丹文侍从手持竹制茶筅(中原点茶工具)。她进一步考证发现,辽代早期的头下军州(契丹贵族的私城)中,普遍设有汉儿司(管理汉人农耕的机构),甚至有契丹贵族学习《论语》《史记》。他写道:契丹人不是拒绝中原文化野蛮人,而是主动吸收实用主义者’——他们需要中原的农耕技术解决粮食问题,需要中原的制度管理定居人口,需要中原的文化提升统治合法性。

​​第三重基因是欧亚大陆的联动​​。李艳用辽代早期波斯银币”“拜占庭玻璃器在契丹故地的出土(如内蒙古通辽市出土的9世纪波斯银币),证明:契丹的崛起并非封闭的草原事件,而是欧亚大陆贸易网络的一部分——契丹通过控制草原丝绸之路的北段,将中原的丝绸、西域的宝石、东北的人参转运至中亚、西亚,同时吸收了波斯的纺织技术、拜占庭的金银器工艺。她记录了一位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的感慨:契丹早期墓葬中发现的联珠纹铜饰,与波斯萨珊王朝的联珠纹银器如出一辙;辽代早期的三彩陶器,则融合了中原唐三彩与西域釉陶的技法。这不是巧合,而是欧亚文明互动的直接证据。

三、写作特点:“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说书人的口才”的完美融合

李艳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魔力:她既是能在考古工地里刷去铜牌上的铜绿的实证派(书中引用了200多份考古报告、500多条契丹文碑刻),又是能将枯燥的制度分析转化为鲜活故事的叙事高手(她因用契丹文铜牌的铭文讲解早期契丹制度,被学生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教授)。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她记录的一名辽代早期契丹工匠的墓志俺叫耶律阿保机(注:辽太祖名,此处为虚构的早期工匠同名),是大贺氏部落的铁匠。十年前,我跟部落首领去中原贩马,在幽州(今北京)学会了打制三彩陶器。回来后,我用中原的釉料、契丹的陶土,烧出了红地白花的陶罐——首领说,这是我们契丹的东西,要刻上大贺氏的族徽。去年冬天,首领去世了,我把陶罐放在他的墓里,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用上我们契丹人自己做的器物。这种将宏大历史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契丹早期史有了心跳的声音”——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的契丹工匠如何在草原传统中原技术之间挣扎,而他的小创造又如何成为契丹文明的一部分。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当代性。李艳写作时,中国正经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至今未过时的问题展开:契丹的多元一体对今天的民族融合有何启示?”“草原政权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并保持自身特色?”“早期国家的形成,是武力征服还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这些问题像一根线,串起了从契丹早期到21世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脉络。正如辽金史专家刘浦江所言:李艳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是理解民族融合活化石’——它告诉我们,任何多元一体的文明,都不是单方面的同化,而是不同文化在互动中彼此成就

四、阅读体验:从“偏见”到“共情”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契丹文铜牌的神秘符号”“辽代早期墓葬的奇特随葬品等细节吸引,但读到第三章契丹与中原的互动,李艳用今天的国潮设计类比契丹早期的文化融合时,我突然开窍契丹工匠烧制的红地白花陶罐,和今天设计师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的逻辑,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元素这个类比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契丹早期的文明基因,就藏在我们的国潮设计、非遗传承里。

最触动我的,是她贯穿全书的人文关怀。在分析契丹早期掠人为奴的习俗时,她没有站在道德审判者的立场谈野蛮,而是写道:契丹人掠人为奴,并非天生的残忍,而是存压力下的无奈’——草原冬季漫长,牧民需要劳动力放牧、修帐篷;中原战乱频繁,大量汉人逃到草原,成为廉价劳动力。所谓掠人为奴,不过是两个文明在生存压力下的碰撞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承认,让契丹早期的野蛮有了人间烟火气

五、评价与影响力:契丹史研究的“范式转换”之作

《重构契丹早期史》的学术地位,被《中国史研究》杂志称为:它是契丹史研究的范式转换之作,首次将互动视角实证方法完美融合。国内学者李锡厚在推荐语中直言:李艳用考古铲显微镜看契丹早期史,让我们看到了大历史背后的小细节’——这些细节,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让人记住历史。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的辽金史热”——从《辽史》修订工程到契丹文化节的举办,都能看到李艳用实证讲历史的影子。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契丹早期史重新审视身边的生活。当我看到某国潮品牌推出契丹纹样卫衣时,会想起李艳对契丹文化融合的分析:所谓国潮,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契丹早期的红地白花陶罐,正是传统工艺实用需求对话的结果。当我讨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时,会联想到他对契丹工匠的解读: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活着的人去创造——契丹工匠不是复制传统,而是在传统中创新,这才是文化活起来的关键。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文明观察者的生存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重构契丹早期史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梳理了多少契丹事件,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契丹早期史不是游牧民族的起源史,而是文明互动的成长史;历史的进步,不是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彼此成就;而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认同,本质是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找平衡。这些看似过时的契丹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文明的强大,都始于对他者的包容;任何文化传承鲜活,都离不开对当下的回应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学术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少数民族历史的偏见(以为游牧=落后);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文明互动的认知边界。正如李艳在书末写的:研究契丹早期史,不是为了评判对错,而是为了理解共生’——当我们看到今天的国潮设计、非遗传承,就能明白:一千年前契丹工匠的红地白花陶罐,早已在用它的方式,书写着人类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识的永恒课题。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现在的注脚”——就像21世纪的李艳,用考古的严谨与叙事的热情,始终没有忘记:她笔下的每一件铜牌、每一座墓葬、每一个工匠,都是某个人的生存印记;每一段早期契丹史,都是某段人类文明共生的见证。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契丹的早期历史,不是野蛮的部落史,而是一部在冲突与融合中成长的文明史’——他们在与中原的互动中吸收了文字、制度,在部落联盟中孕育了国家意识,最终为辽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或许,这就是李艳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历史,就是理解共生;而读懂共生,才能真正读懂的未来。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福利大博弈:欧洲福利制度的百年激荡》:当“福利蛋糕”引发世纪争夺战 | 爱阅读

《福利大博弈:欧洲福利制度的百年激荡》:当“福利蛋糕”引发世纪争夺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显微镜解剖福利制度的“侦探小说” 书名:《福利大博弈:欧洲福利制度的百年激荡(1875—1975)》 作者:彼得·鲍德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社会政策比较研究领域“福尔摩斯”) 译者:珍...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 爱阅读

《黑郁金香》:在17世纪荷兰的疯狂赌局中,一株黑花如何改写爱情与命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50年创作的《黑郁金香》,以17世纪荷兰"郁金香狂热"为背景,讲述园艺师与贵族少女为培育世间首株黑色郁金香,卷入权力、爱情与投机漩涡的传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花的命运,...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