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张炜《去老万玉家》:在历史褶皱里打捞青春的棱角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1

张炜《去老万玉家》:在历史褶皱里打捞青春的棱角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海风”吹来的史诗

2024年3月,张炜携26万字长篇《去老万玉家》登陆人民文学出版社。这部耗时十年、从41万字精炼至成书的作品,以19世纪末胶东半岛为舞台,以青年舒莞屏的闯入者视角,揭开一场集江湖传奇、家族秘史、精神成人礼于一体的史诗。书中既有《水浒传》般的草莽江湖,又暗藏《红楼梦》式的家族隐喻,更以半岛海图志的笔触,为当代文学注入一剂清冽的海风

二、核心价值:给当代青年的“精神成人礼”

躺平内卷撕裂年轻人,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浇醒混沌的灵魂。

张炜将舒莞屏的历险定义为迟迟到来的男子成人礼”——从广州同文馆归来的世家公子,被迫卷入土匪万玉的势力漩涡,在崇拜与幻灭、诱惑与坚守、逃离与回归中,完成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叩问。书中没有说教式的成长指南,却用舒莞屏的挣扎与觉醒,让读者看见:真正的成熟,是看清生活的荒诞后,依然选择直面真相的勇气。

正如张炜在书中所写:生命是一场奔赴,所有的奔波都是为了寻找一个终点。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每个在迷茫中徘徊的灵魂。

三、内容亮点:在历史褶皱里打捞人性的微光

一镜到底的叙事魔法

张炜打破传统历史小说的框架,以舒莞屏的视角直播其闯入万玉营地的全过程。从他初见老万玉时海风掀起面纱的惊艳,到目睹捕蜇场变屠宰场的震撼,再到与小棉玉在月光下互诉衷肠的温情,读者仿佛被塞进一台时光摄像机,与主角同呼吸、共心跳。这种沉浸式叙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带着体温的生命体验。

人物群像的斑斓之美

书中没有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只有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

老万玉:既是杀伐决断的女大公,又是渴望被爱的孤独灵魂;

冷霖渡:用《女子策马图》构建个人崇拜的国师,却因过度迷信权力走向癫狂;

小棉玉:卑微如尘的丫鬟,却用一句我愿做你的孙悟空点燃舒莞屏的希望。

这些人物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让读者在他们的挣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地域文化的海味密码

张炜将胶东半岛的民俗风情融入叙事:从海雀儿贝壳的信物,到红枣甜粥的民间吃食;从隆冬捕蜇的惊险场景,到渔民号子的苍凉韵律,书中处处弥漫着咸湿的海味。这种地域文化的植入,不仅让故事更具真实感,更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文学,永远扎根于土地与记忆。

四、写作特点:语言如刀,思想如海

诗性语言与悬疑叙事的完美融合

张炜的文字既有诗歌的凝练,又有悬疑的张力。例如,描写舒莞屏初入万玉营地时,他写道: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绸布,缓缓裹住营地。篝火在风中摇曳,将人的影子拉长又揉碎,仿佛一群鬼魅在跳舞。短短几句话,既营造出诡谲的氛围,又暗藏命运的伏笔。

留白艺术开放式结局

书中多处采用留白手法,让读者自行填补想象。例如,舒莞屏最终是否找到投毒害死父母的凶手?老万玉的大公国是否真的覆灭?张炜刻意保留这些悬念,让故事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卷,留给读者无限解读空间。这种不完美的设计,恰恰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译

张炜借老道人之口说出:人之躯体收拢端正,其实就是一座丹炉,只炼心丹。这句话将道家炼丹术与现代人的精神修行巧妙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书中类似的思想碰撞随处可见,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阅读体验:一场“痛并快乐着”的精神冒险

翻开这本书,就像坐上一辆没有刹车的过山车:

前10页:被舒莞屏的美少年人设逗笑,心想这不就是青春版《西游记》吗?

中间50页:随着他深入万玉营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仿佛自己也被囚禁在魔窟中;

最后30页:合上书,长舒一口气,却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不是为舒莞屏的逃出生天,而是为他终于看清成人世界的残酷与温柔。

个人触动时刻:

当读到小棉玉在月光下对舒莞屏说我愿做你的孙悟空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北漂时,在5平米出租屋里练吉他的场景。原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轻人对被理解的渴望,对希望的坚守,从未改变。张炜用他的文字,让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都看见了一束光。

六、评价与影响力:文学界的“隐形冠军”

学术认证:苏童盛赞张炜像契诃夫一样不捏造,用真诚让小说具有身临其境的力量;评论家宫达指出小说以冷峻的笔触直达偏僻幽微的人性角落

奖项加持:2024年,该书接连斩获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图书、寿春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长篇小说奖、《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五佳作品等重量级奖项。

社会共鸣:在2025年山西好书评选中,评委称其用温情笔触解剖时代病灶,展现了现实主义的深刻力量;更有读者在豆瓣短评中写道: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成长,就是一边被生活暴揍,一边笑着说再来一拳

七、为什么这本书能穿越时空?

当AI正在解构写作的意义,张炜却用最笨拙的方式证明:只有扎根生活的文学才能永生。 他的故事里没有算法能复制的市井智慧,没有ChatGPT能预测的情感转折。就像《黄河远上》里那个永远到不了的有本事的大伯,我们永远需要这样的文学向导,带我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

窗外的暴雨突然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在书脊上。我忽然明白张炜的秘密——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给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打光。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尘埃,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会发光的星子。

“张炜《去老万玉家》:在历史褶皱里打捞青春的棱角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怪物》:当“异常”撞进日常,我读懂了“怪物”最温柔的“生存寓言” | 爱阅读

《怪物》:当“异常”撞进日常,我读懂了“怪物”最温柔的“生存寓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人性寓言的“社会切片”,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怪物》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深灰色底色上,一只布满裂痕的陶瓷手(指尖沾...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 爱阅读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全球化叙事”遮蔽的“秩序考古报告”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1963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日中天、全球化浪潮初现端倪。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对“贸易...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 爱阅读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极简学理财》是国内理财导师简七的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全书288页,定价55元。这本书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理念,提出“理财三步法”(记账-规划-投资),将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