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在趣味阅读中重构生命对话的哲学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33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在趣味阅读中重构生命对话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2014年首版、2022年增订的随笔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其读书三部曲之一,全书以个人阅读史为经,学术洞察为纬,提出阅读即生命本能的核心命题——从农夫读天象到情侣读爱人身体,从夏威夷渔夫读海流到盲人读盲文,阅读本质是人与世界的原始对话。书中颠覆传统苦读叙事,主张以趣味始,以趣味终,通过读无用之书”“将人生体验与阅读结合等理念,在数字化时代重构阅读的非功利价值。正如书中所言:开卷有益,开卷有趣,这种对阅读本质的重新定义,恰是浮躁时代最稀缺的生存哲学

二、内容亮点与写作特色

陈平原以散点透视笔法编织阅读史诗:既描写博尔赫斯失明后靠听觉阅读的震撼场景(他是听众,却成了文本的主人),又穿插中世纪修士默读引发教会恐慌的趣史;既分析《穷人圣经》如何用图像为文盲传递信仰,又揭露《经世报》因读者曲高和寡而失败的媒介悖论。最妙的是偷书章节——偷书者因痴迷而犯罪,恰印证了阅读对人的深层吸引力。书中金句频出:阅读是为了活着”“作家即是读者,而阅读早于书写的颠覆性观点,更让本书成为认知革命的起点。这种学术随笔的笔调,如陈年普洱般初尝清淡、后劲绵长,既具学术厚度又充满生活体温。

三、阅读体验与个人共鸣

读此书如饮陈年普洱,初尝是童年偷书被老板默许的温暖碎片,继而品出跨学科的知识厚度(融合历史学、传播学、心理学),最终沉淀为对阅读本质的清醒认知。我曾在信息茧房焦虑中迷茫,但书中在墙内阅读的隐喻让我顿悟:真正的阅读应如博尔赫斯所说跳出围墙看风景。书中阅读即生命对话的哲思,在AI时代更显珍贵——当算法推荐取代主动探索,我们更需守护主动阅读的勇气。最触动我的是读书郎章节:晚明文人张潮有工夫读书,谓之福的箴言,恰与当下996时代年轻人对自由阅读的渴望形成强烈共鸣。

四、社会评价与时代意义

该书豆瓣评分9.1,被选入多地中学教材,余光中称其用阅读史照亮文明暗角,龙应台则指出在解构传统的时代,这种审美洁癖尤为珍贵。在碎片化阅读成瘾的今天,本书的反潮流价值凸显:它不教如何高效阅读,而揭示为何必须阅读。如书中对默读革命的追溯——中世纪教会曾恐惧默读会引发怠惰与私读禁书,这种历史对照恰与当下短视频冲击深度阅读形成镜像,提醒我们警惕娱乐至死的陷阱。书中读书讲趣味比讲方法更重要的论断,更成为心理学认知白箱理论的文学注脚。

五、金句分享与时代回响

阅读是为了活着”——这句印在封底的箴言,恰是全书灵魂。在内卷”“躺平交织的当代,陈平原用博尔赫斯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阅读不是功利的信息获取,而是与伟大灵魂对话的生命仪式。正如他为读者朗读时感悟的:驾驶者是我,但风景属于听众”——阅读的本质,从来都是双向的灵魂共振。在AI拟像盛行的今天,这种带着问题学的阅读智慧,恰是后真相时代最稀缺的生存哲学

合上书页,窗外的月光如洗。我忽然想起陈平原在书末的喟叹:人生百态,读书是比较容易以趣味始,以趣味终的。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动人的启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带着批判去理解的阅读智慧——不是拒绝新媒介,而是学会在数字洪流中守护主动阅读的火种。这,正是《读书是件好玩的事》最动人的地方:它不教你如何成为学者,而是教你如何在阅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在趣味阅读中重构生命对话的哲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思维登山与习惯雕刻中,重塑你的行动基因 | 爱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思维登山与习惯雕刻中,重塑你的行动基因 | 爱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思维登山与习惯雕刻中,重塑你的行动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史蒂芬·柯维1989年出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成长逻辑,系统阐述个人与人际效能的提升法则。作品获“全球管理大师”称号,入选“福布斯年度必读商业书”,更因“可实践的行动指南”成为企业培训与个人成长的“思维登山杖”,堪称“行为改变的操作系统”。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效能疫苗”——既拆解了成功学的速效幻觉,也注射了“习惯与原则”的抗体。读者将跟随柯维从“主动积极”的思维转换,到“统合综效”的协作突破,见证他如何用“情感账户”的比喻重建人际关系,用...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如果你曾困惑“国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公平’‘正义’背后藏着怎样的阶级立场?”,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会像一把“社会分析的解剖刀”——它不是晦涩的政治教条,而是用直白的逻辑、锋利的论证,带你看清“国家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者’,而是统治阶级维护利益的工具”。哪怕你对革命史一无所知,也能从书中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抓社会问题本质”的思考方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为革命实践写的理论指南” 《国家与革命》的作者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撰写于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俄国正处在“推翻沙皇统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对“一体双生”的神秘人物——善良的杰基尔博士与邪恶的海德先生——如何通过一瓶神秘药水实现身份转换,最终因无法掌控“双重人格”而走向毁灭的故事。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陈良廷译),书中保留了史蒂文森标志性的“氛围营造术”:比如他写杰基尔的实验室:“深褐色的...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围作者,以“声音”为线索,将35亿年地球声景演化史浓缩成一部跨学科的自然史诗。全书分为“起源”“动物声音的繁盛”“演化的创造力”“人类音乐及其归属”“物种减少、危机和不公正”“倾听”六大章节,从远古昆虫的第一声鸣唱,到现代城市噪音对鲸鱼的致命干扰,构建了一幅“声景生态学”的壮丽画卷。 二、核心价值:...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给神的诗"为副题,通过103首短诗构建起神性与人性交织的哲学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瑰宝",全球销量突破5000万册,影响百年文学发展。 二、核心价值:从"宗教颂歌"到"普世哲学"的精神突围 1.理论奠基:打破"神性=神秘"的传统认知 泰戈尔通过"神在尘世中"的核心命题证明,宗教体验可...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爬山时别只盯着终点,低头看看沿途的风景,或许才是更珍贵的修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成功学”套路的清醒之书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是作家陈默的第三部作品,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成功法则”类书籍,它的副标题直接点破内核——“在成就事业的路上,如何成为更好的人”。陈默...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中国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置于儒家“乐教”、道家“自然”、禅宗“顿悟”的哲学框架下,完成了一场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度解码。 书中没有晦涩的艺术术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艺术现场”:从八大山人笔下“白眼向天”的鱼鸟,到王维“空山新雨后”的诗画互文;从颜真卿“锥画沙”的书法笔势,到昆曲“水磨腔”...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记录了她对宗教的困惑、身体的觉醒、友情的拉扯,以及最终找到“自我认同”的成长轨迹。这部作品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在“成为自己”路上跌跌撞撞的灵魂。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封写给青春期的“情书”——既不美化成长的疼痛,也不回避灵魂的褶皱。读者将跟随玛格丽特在宗教课笔记里画乳房模型,在朋友南希的“完美身...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部拆解“自由与市场”逻辑的理性指南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部拆解“自由与市场”逻辑的理性指南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一部拆解“自由与市场”逻辑的理性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本主义与自由》是20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典著作,1962年首次出版,全书不足200页,却以清晰的逻辑重构了“资本主义”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它并非晦涩的经济学专著,而是从教育、就业、货币、社会福利等日常议题切入,用通俗语言论证“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保护个人自由的核心力量”。这本书问世后,不仅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大讨论,更直接影响了里根、撒切尔夫人时期的经济政策,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宣言书”,至今仍是想理解“市场逻辑”与“个人自由”关系的读者不可错过的入门书。 二、书籍内...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 爱阅读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 爱阅读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政治哲学的"地震仪" 《正义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政治哲学巨著,被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商务印书馆2023年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典藏本,附有罗尔斯手稿影印件与当代社会政策案例对照表,让52年前的思想革命在Z世代读者眼中焕发新生机。哲学家诺齐克曾评价:"如果说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建筑师,那么罗尔斯就是它的结构工程师。" 二、核心价值:撕开社会公平的"遮羞布" "正义即公平"的认知颠覆 书中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用"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构建公平分配模型。这...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城市体检报告”的诞生 2023年,当中国迈入“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一本名为《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的学术专著横空出世。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博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邱慈观教授领衔,联合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团队,以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经,中国式现代化为纬,为全国39个重点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编织了一张“ESG治理体检网”。全书414页,涵盖治理、经济、生态、民生、文明五大维度,120余项细化指标,堪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景地图”。 二、...

《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用“伦理望远镜”穿越千年德性,看透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 爱阅读

《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用“伦理望远镜”穿越千年德性,看透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 爱阅读

《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用“伦理望远镜”穿越千年德性,看透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伦理“思想年轮” 《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是蔡元培191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外一种”指其早期伦理学研究手稿),出版时正值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剧烈震荡期——科举制度废除、西学东渐加速、传统伦理面临“存废之辨”。不同于同时代学者对“西方伦理”的盲目推崇,也不同于旧派文人“卫道”的迂腐,蔡元培以“古今中西会通”的学术视野,用近300页篇幅,将中国伦理思想从先秦“五伦”到近代“新道德”的发展脉络,编织成一幅“德性生长的动态图谱”。 书中没有枯燥的“道德训诫”,反而充满...

《中国民治论》:在宪政迷雾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 爱阅读

《中国民治论》:在宪政迷雾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 爱阅读

《中国民治论》:在宪政迷雾中点亮理性的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尘封的“宪政教科书” 当1923年的中国仍在军阀混战与宪政实验的泥潭中挣扎时,一位耶鲁归来的学者鲍明钤,用一支钢笔在天津南开大学的讲台上写下了《中国民治论》。这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34页著作,如今被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成为研究中国宪政史的“必读清单”上的常客。它没有华丽的装帧,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百年前中国最迫切的命题:如何让共和宪政在东方大地生根? 二、核心价值:给“宪政焦虑症”开一剂理性药方 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像一本“宪政问题诊断手册”。鲍明钤没有沉浸于理论空谈,而是直指当时...

《中国文化的命运》:解码千年文明基因,照亮现代转型之路 | 爱阅读

《中国文化的命运》:解码千年文明基因,照亮现代转型之路 | 爱阅读

《中国文化的命运》:解码千年文明基因,照亮现代转型之路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文化觉醒者”的生存指南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文化冲突加剧的今天,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像一剂清醒针,刺破“文化自卑”与“盲目自大”的迷雾。它用“文化解剖学”的精准,回答了三个时代之问: “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从伦理本位到职业分途,揭示中国社会结构的独特密码;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何在?”:在“理性早熟”与“社会停滞”的矛盾中,找到文化韧性的根源; “未来30年,中国文化将走向何方?”:提出“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的现代化路径。 这本书不是学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是一位思想者用毕生积淀写给现代人的“文...

《遇见最好的自己:写给未来的999封信》:用时光胶囊封存成长的勇气与智慧 | 爱阅读

《遇见最好的自己:写给未来的999封信》:用时光胶囊封存成长的勇气与智慧 | 爱阅读

《遇见最好的自己:写给未来的999封信》:用时光胶囊封存成长的勇气与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心灵成长的“时光机” 2023年,作家张其成以一部《遇见最好的自己》为读者搭建了一座“心灵时光胶囊”。这部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暖心之作,以“未来信件”为独特载体,将999封写给不同人生阶段的信件装订成册。全书以“自我认知-成长突破-生命意义”为脉络,从18岁的职业迷茫到30岁的中年危机,从亲子关系到生死思考,用信笺形式构建起一部“非虚构成长指南”。2024年再版时新增读者互动页,让读者可以写下自己的“第1000封信”。 二、核心价值:打破“成功学鸡汤”的认知牢笼 这本书最颠覆的启示是:成长不是...

《源氏物语》:在十二单衣与樱花飘落的裂隙里,解码东方情爱的元代码 | 爱阅读

《源氏物语》:在十二单衣与樱花飘落的裂隙里,解码东方情爱的元代码 | 爱阅读

《源氏物语》:在十二单衣与樱花飘落的裂隙里,解码东方情爱的元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物哀美学的基因图谱 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成书于公元1008年前后,被日本学者称为“平安文学的巅峰”,全球影响力跨越千年。这部以光源氏一生情爱纠葛为主线的长篇写实小说,通过54回章回体结构、200余个贵族社交场景、30多段禁忌之恋,构建起对人性欲望与命运无常的终极叩问,其“物哀”审美范式成为东亚文学的母体代码。 二、核心价值:在十二单衣与禁色令的裂隙里重写情爱的语法 这本书像一剂穿透时空的清醒剂,专治当代人的“情感焦虑症”。当社交媒体用“CP”标签定义亲密关系时,它用光源氏在六条御息所生灵作祟事件中的挣...

《杂鱼求生》:当社畜绑定摸鱼系统,这群打工人用二维码写下了职场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杂鱼求生》:当社畜绑定摸鱼系统,这群打工人用二维码写下了职场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杂鱼求生》:当社畜绑定摸鱼系统,这群打工人用二维码写下了职场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打工人的“摸鱼系统使用说明书” 《杂鱼求生》是晋江文学城作者摸鱼狂魔创作的职场轻喜剧小说,全文约40万字,以“职场求生+系统任务”为标签,讲述社畜林小满意外绑定“摸鱼系统”,通过完成打水、取快递等荒诞任务,与同事组队对抗职场PUA,最终实现从“背景板”到“摸鱼导师”的逆袭故事。作品融合黑色幽默、轻悬疑与职场生态,被读者称为“社畜版《办公室的故事》”,在打印机与咖啡渍间注入解压能量。 二、内容亮点:在工位与茶水间,写尽打工的荒诞与热血 系统任务:从“摸鱼三分钟”到“背锅马拉松” 书中“首日任务”堪称...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 爱阅读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 爱阅读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哲人的“语言朝圣手记”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晚年(1950-1959年)的哲学代表作,由12篇演讲与论文结集而成。这部作品并非传统“语言学专著”,而是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为根基,对“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进行的哲学探险——他用“诗性语言”解构“工具性语言”,用“存在之家”重释“语言的本质”,被誉为“20世纪语言哲学的巅峰之作”。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孙周兴——其翻译...

《长生殿》:一曲霓裳舞尽,半卷情天恨海照古今 | 爱阅读

《长生殿》:一曲霓裳舞尽,半卷情天恨海照古今 | 爱阅读

《长生殿》:一曲霓裳舞尽,半卷情天恨海照古今 一、核心价值:在“情”与“史”的裂缝里,打捞永恒的人性微光 《长生殿》不是简单的“帝王爱情故事”,它像一面三棱镜,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折射成三重光:个人情感、权力游戏、历史宿命。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争论“爱情是否该为现实让步”“历史人物该不该被道德审判”时,洪昇早已用“钗盒情缘”给出了答案——“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在情感的漩涡里,谁不是一边挣扎一边沉沦?读它,就像在历史的废墟里捡到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灵魂里的“长生殿”。 二、内容亮点:双线叙事里的“爱情经济学”与“权力悖论” 洪昇的笔是手术刀,精准解剖了爱情与权...

《哲学史教程》:一条串起千年智慧的“思想河流”,我读懂了“哲学如何照亮生活” | 爱阅读

《哲学史教程》:一条串起千年智慧的“思想河流”,我读懂了“哲学如何照亮生活” | 爱阅读

《哲学史教程》:一条串起千年智慧的“思想河流”,我读懂了“哲学如何照亮生活”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史”,用600页写透“从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的思想脉络” 《哲学史教程》(A History of Philosophy)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威廉·索利(William S. Sahakian)的经典著作,初版于1968年,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全书约600页,以“时间线+问题链”为框架,从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追问”到现代哲学的“语言与存在”,系统梳理了2500年间西方哲学的核心议题与思想演变。它不同于传统哲学史教材的“人物罗列”或“理论堆砌”,而是以“问题”为线索(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