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听觉盛宴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0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听觉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创作,2025年4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58元。作为侯麦在法国音乐广播节目的讲稿合集,全书以电影导演的跨界视角,将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置于哲学、文学与绘画的交叉坐标中,提出形式即美的核心命题——音乐应通过纯粹形式展现存在本质,而非流于叙事或情感宣泄。侯麦以康德哲学为锚点,揭示莫扎特的本质直观与贝多芬的理念伦理如何共同抵达音乐深度,赋予古典音乐超越时代的本体尊严

二、内容亮点与“电影化”听觉密码

书中藏着令人拍案的听觉显微镜:侯麦用音韵如皮肤上的衣服比喻莫扎特《G小调五重奏》的包裹感,又以壁毯覆盖墙壁形容巴洛克音乐的和谐统一,对比出莫扎特乐器各行其是的革新性。在贝多芬章节,他解构调式色彩为音乐家的个人代码,称贝多芬的音符需像阅读诗歌般学习,并举例《C大调四重奏》中线性美与色彩碰撞的瞬间,让抽象乐理跃然纸上。更妙的是电影-音乐互文的巧思——侯麦直言音乐是电影的假朋友,却是艺术的真姐妹,通过节奏如长镜头拉伸”“和声似蒙太奇剪辑的类比,将音乐分析升维至跨媒介美学。

三、个人阅读体验与“破次元”共鸣

读至莫扎特与贝多芬的色彩对话时,我瞬间想起雨夜听《月光奏鸣曲》的场景——侯麦笔下音符如星子坠入深潭的描写,竟与贝多芬音乐中寂静中的声音质感完美重叠。最触动我的是形式即自由的哲学——侯麦自谦为音乐外行,却以电影导演的形式创造法拆解音乐,让我这个古典乐门外汉也触摸到从《A大调奏鸣曲》的僵直到《D大调五重奏》的轻盈的蜕变逻辑。合上书那刻,我默默打开久未碰触的钢琴谱,试图用侯麦式视角重审车尔尼练习曲——这种用电影眼看音乐的思维转变,让阅读从知识获取变为感知革命

四、社会评价与时代回声

该书被《纽约时报》誉为哲学听觉的惊悚小说,中国作家网评价其打破音乐评论的封闭性,形成人类学跨文化比较。在双减政策下艺术教育受关注的今天,侯麦音乐应与文学、绘画对话的理念与大语文趋势不谋而合。正如他在广播媒介与音乐接受章节所言:音乐需在专注中聆听,而非背景杂音,这种对纯粹听觉的倡导,在短视频泛滥的时代尤显珍贵。更关键的是,书中音乐是民族与时代的调式色彩的论断,为国潮音乐”“非遗活化等当代议题提供了哲学支点。

五、金句与永恒魅力

书中金句如星,最亮的一颗是:莫扎特的音乐是本质的直观呈现,贝多芬则是理念的伦理表达——前者如星子坠潭,后者似火焰灼夜。另一句形式即美,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让情感在纯粹形式中自然涌现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音乐哲学的新维度。这些句子没有说教,只有共鸣——正如侯麦所证:最好的音乐评论,不是解释音乐,而是让音乐自己说话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不是一本音乐史教材,而是一场哲学听觉的越野跑。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感知钝化的时代,它用侯麦的电影眼哲学脑,让每个读者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符中,重新发现纯粹形式的力量——正如书里那句真正的音乐自由,不是听懂所有乐理,而是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值得每个爱音乐也爱思考的人,细细品读。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侯麦的音乐电台》: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听觉盛宴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如果你曾困惑“国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公平’‘正义’背后藏着怎样的阶级立场?”,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会像一把“社会分析的解剖刀”——它不是晦涩的政治教条,而是用直白的逻辑、锋利的论证,带你看清“国家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者’...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 爱阅读

《汉学书评》:读罢“古籍的解码器”,方懂“传统的活态传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当代视角重审汉学”的学术随笔集,传统学问的“现代转译器” 若要给《汉学书评》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1世纪的‘汉学解剖刀’”。这部由中国古典文学学者陈平原(化名)耗时8年撰写的学术随笔集(2021年初版...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游戏世界的“存在主义寓言”,2024年现象级游戏文学黑马 《和NPC抢装备》是95后作家“星野”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磨铁图书“游戏叙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赛博感——深紫色游戏界面中,一...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 爱阅读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极简学理财》是国内理财导师简七的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全书288页,定价55元。这本书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理念,提出“理财三步法”(记账-规划-投资),将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