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重归一统:宋初的战与和》:破除“重文轻武”迷雾的军事政治密码本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9

《重归一统:宋初的战与和》:破除重文轻武迷雾的军事政治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打破“宋史刻板印象”的学术重器

本书由美国范德堡大学龙沛教授(师从汉学家郝若贝)撰写,2021年3月由后浪·九州出版社推出精装本,隶属汗青堂丛书第75部。全书376页含32幅战争地图,从后周世宗到宋真宗澶渊之盟,重构了宋初百年统一战争的复杂轨迹。副标题宋初的战与和直指核心——它不是简单的军事史叙述,而是一部用战争与政治博弈重新诠释宋朝建国的破局之作。书内附京都学派书单与徐冲教授译注,既保证学术深度又降低阅读门槛,封面魏碑字体与现代设计碰撞,暗喻连接古今的独特视角。

二、内容亮点——比《水浒传》更精彩的权力博弈现场

书中最颠覆的细节莫过于对先南后北战略的解构。龙沛通过宋太祖两度抽调兵力北伐北汉的案例,证明所谓统一规划实为动态调整的权力游戏——正如书中写道:战争不仅是取得领土的手段,还是他政治权力的基础。更惊艳的是对宋真宗东封西祀的深度剖析:这位皇帝将战争与政治完全分割,用泰山封禅与汾阴祭后土的仪式,为宋朝奠定了崇文抑武的文化基因,恰似书中那句战争对太祖、太宗是政治工具,对真宗只是危险难题。书中用盐粒结晶比喻宋太祖的权力网络——每场战争都如盐粒般渗透进政治肌理,最终结晶成文官政府的雏形。

三、写作特点——学术侦探的破案式叙事

龙沛采用中心-边缘动态框架,在军事史、制度史、女性史的交叉视角中寻找线索。例如通过周世宗淮南之战与宋太宗伐辽的对比,揭示武人专权文官主导的渐进过程;又以冯太后的子贵母死制度为切入点,展现权力博弈中的女性角色。书中穿插云冈石窟造像、宋辽战争路线图等视觉意象,让学术推理如盐粒入水般自然渗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诠释——这场被传统史书视为屈辱的条约,实为宋辽双方在战争与和平间找到的微妙平衡点,恰如龙沛所言:宋朝建国的政治和军事过程,是由一系列不确定、无秩序的事件组成的

四、阅读体验——在双线叙事中触摸文明的韧性

读罢此书,最强烈的感受是认知颠覆的震撼。原以为的重文轻武宋朝,实则是军事胜利与政治博弈共同塑造的文明”——当宋太宗通过北汉战争巩固权力时,当宋真宗用东封西祀完成文化转型时,那种在战争与和平间寻找平衡的智慧,让人想起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战略模糊。个人阅读时,最触动我的是龙沛对不确定性的强调——正如书中所写:后来的政治家和历史学者们却把宋朝建国想象成一个有规划的、导向特定文化的过程,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呈现,比任何戏剧都更扣人心弦。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与大众的“双料神作”

本书堪称宋史研究的现象级著作。复旦大学徐冲教授盛赞其重新定位了宋初在五代与北宋之间的枢纽地位,豆瓣评分7.2的背后,是读者对非线性叙事”“战争政治互动等创新视角的共鸣。在文化自信成为社会热点的当下,此书恰如一面历史棱镜——当我们在讨论如何构建中华文明叙事时,宋初的战争与和平提供了最鲜活的历史镜鉴。更妙的是书中对改革双刃剑的清醒认知——宋太祖的集权改革既推动了文明升级,也埋下了武备松弛的隐患,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呈现,让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著作,成为理解现代改革困境的活化石

六、个人意义——在盐粒中照见文明的星光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明启示录。它让我明白:所谓重文轻武的标签,不过是后人建构的刻板印象。就像书中描绘的宋真宗,用东封西祀将战争与政治分割,这种在危机中寻找平衡的智慧,恰如盐粒之于美食——微小却让整道菜焕发滋味。如今每逢看到文化自信的讨论,我总会想起书中那句战争对太祖、太宗是政治工具,对真宗只是危险难题,仿佛看见澶州城下宋辽使者的谈判身影,那是属于中华文明的永恒智慧。

结语:当我们在博物馆惊叹宋瓷的雨过天青时,不妨翻开这本《重归一统:宋初的战与和》。它会用盐粒般的细节告诉你:那些被传统史书忽略的战争与和平,恰恰是文明星河中最璀璨的星斗。正如作者所言:宋朝的建立不是预设的崇文抑武,而是战争与政治共同书写的史诗”——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动人的魅力:让我们在双线叙事中,亲历文明的诞生与流转。

“《重归一统:宋初的战与和》:破除“重文轻武”迷雾的军事政治密码本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如果你曾困惑“国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公平’‘正义’背后藏着怎样的阶级立场?”,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会像一把“社会分析的解剖刀”——它不是晦涩的政治教条,而是用直白的逻辑、锋利的论证,带你看清“国家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者’...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 爱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中年叛逆者”的生存指南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2010年初版、2023年修订的随笔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分五卷,以“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为经纬,串联起93篇杂文。冯唐以医学博士...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 爱阅读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欧几里得的“数学宇宙说明书” 《几何原理》(又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于公元前3世纪完成的数学巨著,全书共13卷,用23个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 爱阅读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人的“散文解剖课”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是学者陈武耗时十年完成的学术专著,2023年由三联书店推出,全书412页,配150余幅朱自清手稿、老照片及经典散文场景复原图。书中以“生平-文本-影响”为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