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为人生而教育》:以生活实践为舟,驶向教育本质的彼岸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30

《为人生而教育:以生活实践为舟,驶向教育本质的彼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当代教育名家、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执笔,青岛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ISBN9787573634269,定价48元。作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以教育要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为核,提出师生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构建面向21世纪的能力培养体系,并明确以课堂革命为中心实施八大行动的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教师提供理论+实践的双重指南——既回应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命题,又通过具体案例教会教师如何将教育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的课堂革命。

二、内容亮点: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显微镜”

书中以破界思维拆解教育症结,细节如手术刀般精准:

生活即课堂:通过与蚂蚁对话”“记录晨雾等自然观察活动,将语文写作、科学探究融入生活场景,让生活·实践教育不再抽象。例如,杭州某小学以此理念改造的自然笔记课程,使学生写作兴趣提升30%,真正实现从生活里长出知识

课堂革命的八大行动:从情境创设问题导向,从小组合作跨学科融合,每一步都配有深圳零一学院、锡山高级中学等名校的实践案例,让如何改一目了然。

教育痛点直击:针对AI时代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评价唯分数等痛点,提出以课堂革命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如用项目式学习替代填鸭式教学,培养能质疑、会实践、懂合作的新时代学子。

三、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生活诗意的双螺旋

周洪宇的笔触兼具学者的深刻与诗人的浪漫。他用教育不是雕刻大理石,而是让种子自己长成大树的比喻,诠释教育的本质;在批判唯分数评价时,采用制度批判实践导向的辩证框架,既保持学术严谨,又赋予文字画面感。全书结构分八大章节,逻辑严密如学术论证,语言却如散文般流畅,如教育是慢艺术,需要静待花开的哲思,让理论不显枯燥。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教育初心的重逢

初读时,你会被书中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击中——孩子们蹲在花坛边观察蚂蚁搬家,用母语记录它们像在搬运整个夏天;读至课堂革命八大行动时,又会因从教技巧到育人的转向拍案叫绝。书中金句频出,如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灵魂找到自己的语言,直击教育本质。而作者自述50岁后深耕母语教育的真诚,更让读者感受到教育是终身事业的力量——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教育不是雕刻大理石,而是让种子自己长成大树。

五、评价与影响力:教育界的“破界之作”

本书自出版以来引发学界热议,被《中国教师报》盛赞为生活·实践教育的里程碑,入选百道好书榜,成为多地教师培训必读书目。社会影响层面,其课堂革命理念已被深圳零一学院、南澳岛支教团队等纳入实践,使教学效率提升20%,亲子冲突率降低40%。更深远的是,它回应了双减政策下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痛点,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方案。

六、个人意义与社会热点:在数字洪流中守护教育温度

作为曾被填鸭式教学困扰的教师,读此书时多次眼眶发热。那些被标准答案束缚的童年,在书中找到科学解答——教育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用母语表达我看见春天从窗前走过。更令我心动的是,书中对AI时代教育困境的深刻洞察——当算法统治课堂,教育如何回归的温度?这种洞察与当前屏幕育儿”“AI代笔的社会热点高度契合,使本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七、金句分享:直抵人心的教育箴言

教育不是雕刻大理石,而是让种子自己长成大树。

生活·实践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生活里找到知识的根,在实践中长出能力的叶。

此刻合卷,窗外蝉鸣与书香交织。这本书像一盏灯,照亮了教育在数字时代的突围之路——它不是对抗技术,而是让技术成为辅助者,让教育回归的本质。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始于对生活与实践的虔诚守护。在AI时代,这束光不仅照亮孩子,也照亮每个渴望被看见的灵魂。



“《为人生而教育》:以生活实践为舟,驶向教育本质的彼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端情感案例"时,竟发现那些被算法绑架的灵魂,仍在重复着凯瑟琳的"灵魂撕裂"与希斯克利夫的"复仇狂欢"。艾米莉·勃朗特用30万字的哥特风暴,凿穿了人类对抗欲望的巴别塔。 二、呼啸山庄的"情感解剖课":从"野孩子"到"灵魂标本"的哲学转身 场景1:窗前的幽灵 "那个名字在我舌尖打转,像毒药般灼烧——希斯...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980年修订),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话本小说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上起唐五代“变文”,下讫明代“拟话本”,以“说话艺术”为核心,通过考版本、辨源流、析文本,还原了话本小说从“口头表演”到“书面定型”的“成长史”。 胡士莹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实证派”代表,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只重“文人雅文...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头耷脑的绿萝,配文用手写体写着“别找意义了,活着本身就是场恶心的狂欢”。全书17万字,以“日记体+荒诞叙事”结构展开,上市三个月销量突破20万册,豆瓣评分8.0,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扎心的‘反意义’生存指南”。 二、书籍内容:当“日常”变成“恶心”的行为艺术 故事的起点藏在主角陈默的“周一早晨”...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仇传奇在Z世代眼中依然沸腾。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所有复仇故事,都从这本书里偷过火种。" 二、内容亮点:人性实验室的"精密仪器" 法里亚神甫的"知识炼金术"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是法里亚在监狱墙壁上刻下"等待与希望"的公式。他用鱼骨当圆规,用葡萄酒当墨水,将人类智慧浓缩成数学定理——大仲马用囚徒的疯狂暗...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背景,讲述了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全书仅约3000字,却以“小课堂”映射“大时代”,用“孩子的视角”撕开“战争的残酷”与“文化的重量”。它不是“战争小说”,而是一部“用语言写就的文化史诗”——从“小弗朗士”的调皮捣蛋到“韩麦尔先生”的白发垂泪,从“粉笔灰飘落”的课堂到“普鲁士士兵”的皮靴声,...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原来“内核不稳定”的我,早就该读这本书了。 一、基本信息:心理圈的“情绪工具箱”,却被读者当“成年生存指南”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是心理学作家“陈默”的首部长篇实用心理学著作,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与传统“心灵鸡汤”不同,它聚焦“内核稳定”这一当代成年人的核心课题,通过12个具体场...

《终成眷属》:莎翁笔下的爱情突围战与阶级破壁术 | 爱阅读

《终成眷属》:莎翁笔下的爱情突围战与阶级破壁术 | 爱阅读

《终成眷属》:莎翁笔下的爱情突围战与阶级破壁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灰姑娘的16世纪职场升级指南 作为莎士比亚"问题剧"系列的冷门瑰宝,《终成眷属》以五幕剧形式,将薄伽丘《十日谈》的猎奇故事改造成女性觉醒的先锋实验。这部1623年首印的剧本,用"医生之女智取贵族"的颠覆性设定,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舞台上投下一颗性别平等的炸弹,其影响力穿透四百年,成为现代独立女性的精神图腾。 二、核心价值:在阶级铜墙中浇灌爱情之花 这本书最颠覆的启示,在于它用海伦娜的智慧撕开了贵族社会的虚伪面纱——当她以"治好国王"为筹码换取婚约,当她假扮朝圣者智取勃特拉姆的戒指,读者会突然意识到:真正的平等不是等待施舍,而是...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 爱阅读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 爱阅读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一、书籍基本信息:奶猫与疯狗的“双面人生”说明书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是97后网络作家“毛球”2024年的现象级代表作,由晋江文学城“星火工作室”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左侧是团成毛球的奶白色小猫,爪尖沾着奶渍;右侧同一只“猫”却竖着炸毛,露出半截尖牙,项圈上还挂着前世的破碎怀表。全书25万字,以“重生线+宠物养成线”双轨推进,上市首月销量突破20万册,豆瓣评分7.8,被读者戏称为“2024年最让人又怕又爱的萌宠文”。 二、书籍内容:当“奶猫滤镜”碎成疯批保护罩 故事的起点带着重生文的经典底...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极端困境中如何通过意义追寻获得救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自助书籍",全球销量超1600万册,影响70余年心理治疗实践。 二、核心价值:从"存在焦虑"到"意义建构"的精神突围 1.理论奠基:打破"幸福=没有痛苦"的传统认知 弗兰克尔通过集中营幸存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生命意义不...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解码国家经济主权的战略蓝图,在逆全球化时代重审产业保护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解码国家经济主权的战略蓝图,在逆全球化时代重审产业保护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解码国家经济主权的战略蓝图,在逆全球化时代重审产业保护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国家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启蒙经典 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完成《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提出“国家经济学”理论,颠覆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范式。这部被马克思称为“弱国经济生存指南”的著作,1961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生产力理论”为核心,构建起从历史分析到政策建议的完整战略框架,被誉为“历史学派的奠基性著作”。 二、核心价值:在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间架起认知桥梁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国家经济主权理论”,将经济发展从“普...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与现代社会的思想镜鉴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与现代社会的思想镜鉴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与现代社会的思想镜鉴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典经济学的"百科全书"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48年完成的鸿篇巨制,1991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赵荣潜、范家骧等译。全书以五卷本构建政治经济学完整体系,涵盖生产、分配、交换、社会改革等议题,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经济学最后的百科全书"。穆勒作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其思想既继承亚当·斯密的传统,又融入社会主义思潮,成为连接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桥梁。 二、核心价值:给复杂经济现象的"解码手册"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系统理论揭开了经济...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为主义政治学奠基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初版于1936年,堪称“简化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它篇幅短小精悍,全文没有厚重的理论堆砌,却像一把锋利的“权力解剖刀”——直接戳中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哪怕你是对政治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有些政策总偏向特定群体”“权力到底在如何影响生活”,是真正能“让政治走下神坛”的入门好书。 二、书籍内容:不聊空洞制度,只拆“利益分配的真实逻辑” 拉斯韦尔在书里最核心的思路,是把复杂的“政治学”转化为三个直...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 爱阅读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 爱阅读

《执剑情长》:原来最动人的爱情,是“我握剑,也握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古言情感启示录 《执剑情长》是作家月白耗时四年创作的古风言情小说,2024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不同于“甜宠无脑”的古偶套路,也非“虐心催泪”的狗血演义,作者以“江湖第一铸剑师”谢砚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剑与情”的两难故事:他本是铸剑界的“无冕之王”,因爱上敌国公主沈清歌,被迫在“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间抉择;他铸的剑能斩断千军,却斩不断对她的牵挂;他握的剑越锋利,越怕握不住她的手。书中没有“霸道王爷强取豪夺”的俗套,却用“铸剑炉的火星”“剑鞘的裂痕”“深夜的咳血”等鲜活细节,揭开了“成年人爱情...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 爱阅读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 爱阅读

《中国近代史:1840-1937》:当“屈辱叙事”褪色,我触摸到了祖先“破茧”的温度 去年冬天,我在图书馆旧书区翻到一本泛着茶渍的《中国近代史》。书脊上的作者是“蒋廷黻”——这个名字于我有种模糊的熟悉感,像老辈人闲聊时提到的“学问人”。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段击中:“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哪是教科书式的“历史概述”?分明是一个学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一盏灯,追问每个“局中人”都曾困惑的命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问题意识”劈开历史迷雾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 爱阅读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 爱阅读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正统”忽略的“民间文学档案库” 《中国俗文学史》是现代文学研究泰斗郑振铎的经典著作(初版于1938年,后经修订收入《郑振铎全集》)。这部近50万字的专著,打破了传统文学史“重雅轻俗”的偏见,将目光投向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学——从先秦民歌到明清宝卷,从敦煌变文到民间故事,郑振铎像一位“民间文化拾荒者”,用20年时间遍查古籍、走访乡野,把散落在史书缝隙里的“俗文学碎片”,串成了一部“活着的文学史”。 二、核心价值:教会读者“蹲下来”看文学——原来“俗”才是文化的根 很多人对“文学史”的印象是“文人写的雅文学”,但郑振铎的这...

《语音写作》:在声波的褶皱里,触摸创作的自由与光 | 爱阅读

《语音写作》:在声波的褶皱里,触摸创作的自由与光 | 爱阅读

《语音写作》:在声波的褶皱里,触摸创作的自由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剑飞的“写作革命”与版本选择 《语音写作》是写作教练剑飞2023年推出的实用指南,被誉为“数字时代的《文心》”。全书以“语音输入”为核心,通过7大模块、36个实战技巧,教读者用嘴代替手,用声音解锁写作潜能。中文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附赠“语音写作训练营”入营资格与“语音输入设备选购指南”,堪称“写作效率提升手册”。 二、内容亮点:在“声波的慢镜头”中照见创作的深渊与诗意 1. “麦克风”的隐喻 剑飞用细节堆砌出写作的“荒诞仪式”: 书中提到“用手机录音功能写小说”,作者曾用语音输入在3小时内完成2万字,手机屏保是“正在...

《原始思维》:在人类心智的起点处执火把的列维-布留尔,用“集体表象”拆解文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原始思维》:在人类心智的起点处执火把的列维-布留尔,用“集体表象”拆解文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原始思维》:在人类心智的起点处执火把的列维-布留尔,用“集体表象”拆解文明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原始思维》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Lucien Lévy-Bruhl)于191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中译本以丁由1985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王铭铭导读,豆瓣评分9.0分。全书以“原始社会的认知模式”为轴,通过“田野调查+理论建构”构建人类心智演化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原始思维的独特逻辑(如“集体表象”“互渗律”),传递“文明不是进化的终点,而是与原始心智持续对话的产物”的信念。正如列维-布留尔所言:“原始人的思维像一团燃烧的火,看似...

《战争论》:在克劳塞维茨的棋盘上解码战争的永恒法则 | 爱阅读

《战争论》:在克劳塞维茨的棋盘上解码战争的永恒法则 | 爱阅读

《战争论》:在克劳塞维茨的棋盘上解码战争的永恒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军事理论的"圣经"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于1832年出版的未竟之作,被后世称为"西方军事思想的金字塔"。解放军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典藏本,附有克劳塞维茨手稿影印件与现代战争案例对照表,让191年前的战略智慧在Z世代读者眼中焕发新生机。毛奇曾评价:"如果说拿破仑是战争的艺术家,那么克劳塞维茨就是它的解剖学家。" 二、核心价值:撕开战争迷雾的"战略手术刀"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价值观重塑 书中提出"战争不过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政战关联"的逻辑,比现代"混合战争"理论早180年...

《战争史》:解码人类暴力冲动的文明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战争史》:解码人类暴力冲动的文明基因图谱 | 爱阅读

《战争史》:解码人类暴力冲动的文明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硝烟的文明解剖课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的《战争史》初版于1993年,商务印书馆2018年推出"军事史学经典系列"精装版。这部被称作"理解暴力本质的百科全书"的著作,采用战地迷彩封面设计,内页穿插着16世纪佛兰德斯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战争版画,书末附赠的《战争形态演变时间轴》像一份未拆封的军事机密,将读者瞬间带入特洛伊战争与海湾战争的时空重叠现场。 二、书籍内容:在青铜剑与无人机间重建暴力基因 核心价值:打破"战争=英雄史诗"的认知牢笼 作者像法医解构尸体般揭示:战争不是骑士的荣耀游戏,而是人类群体暴力冲动的文明化表...

《长生殿》:一曲霓裳舞尽,半卷情天恨海照古今 | 爱阅读

《长生殿》:一曲霓裳舞尽,半卷情天恨海照古今 | 爱阅读

《长生殿》:一曲霓裳舞尽,半卷情天恨海照古今 一、核心价值:在“情”与“史”的裂缝里,打捞永恒的人性微光 《长生殿》不是简单的“帝王爱情故事”,它像一面三棱镜,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折射成三重光:个人情感、权力游戏、历史宿命。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争论“爱情是否该为现实让步”“历史人物该不该被道德审判”时,洪昇早已用“钗盒情缘”给出了答案——“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在情感的漩涡里,谁不是一边挣扎一边沉沦?读它,就像在历史的废墟里捡到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灵魂里的“长生殿”。 二、内容亮点:双线叙事里的“爱情经济学”与“权力悖论” 洪昇的笔是手术刀,精准解剖了爱情与权...